為什麼衛國在秦朝建立後還能苟延殘喘?

黃應秋


理由就是此衛國已經不是彼衛國了。

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說下去。

衛國的起點還是很高的,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是第一任國君,衛國的老百姓有些特殊,那些老百姓都是參加武庚之亂的商朝後裔。

所以衛國從一開始就顯得有些特別,顯然商之後代安排一個周的宗親,其意味不言而喻。商朝後裔組成的諸侯國還有一個是宋國,宋國曾經有一度時期是比較牛的,特別是宋康王時期。

衛國也曾經強大過,在周平王東遷的時候,他也曾經是天下諸侯的帶頭大哥。

再往後衛國就走下坡路,先被狄人攻打,後來在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衛國就此滅亡。

滅亡之後的衛國被魏國重新封立。原先的衛國是周天子立的,此時的衛國是被諸侯立的,也就是說此時的衛國不是與魏國同級別的諸侯國,而是諸侯國下面的封地。

秦國奪取魏國原來兼併衛國的土地,又立了衛君,並且將地盤移到了河南沁陽一帶。這樣衛就從魏國的附庸變成了秦的附庸,而不是恢復衛國的建制和規格。

所以不存在衛國苟延殘喘的問題。

秦二世的即位是因為李斯和趙高等人合謀的結果。秦二世上位之後自信心不足,自然就對自家兄弟很不放心,殘害自家的兄弟和姐妹無數,對衛國的存在也覺得是一種負擔,所以就將衛君角廢為普通老百姓,這樣衛的封地就重新納入秦的郡縣制中。

如果據此認為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原,這種說法是站不做腳的,因為衛地一直屬於秦國有效管轄和統治之下。

這個就好比河南洛陽十萬戶是呂不韋的食邑,呂不韋死了,這塊地就重新納入秦的管轄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再比如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他是齊國人,他的封地在薛邑,這地是齊國封的。後來孟嘗君就在諸侯間保持了中立,但就算這樣,孟嘗君所在的地盤也不能稱為國,他也不可能被諸侯王認定為諸侯,因為等級在那邊。

是不是諸侯國,那是需要周天子認命才可以的,比如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他們也不能稱自己是諸侯,直到周威烈王冊封才算數。

當然對於周威烈王這種做法,北宋的司馬光是很有看法的,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所以事實上與秦國同一級別的諸侯國已經完全被秦始皇滅掉了,秦始皇統一中原,並沒有漏掉諸侯國。


知常容


衛國是周文王姬昌的九子的封國,最早在朝(zhao)歌(今安陽淇縣)建都。後來由於戰爭先後建都帝丘(今濮陽),野王(今河南沁陽)。

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秦朝後,唯獨衛國還存在不少年,知道胡亥秦二世才被滅亡。

為什麼秦始皇留下衛國的存在呢?

首先,秦始皇消滅了六國,但還有很多邊緣地區並沒有統一。他也要安撫這些被消滅國家的貴族與百姓,衛國雖小,也是個古老的諸侯國,而且衛國多君子。

衛國地處中原,有學問的人很多,秦始皇不消滅衛國,就是讓那些沒有被統一的諸侯,以及被消滅國家的貴族看看,他是個有胸襟的人,他允許不同文化的存在。

其次,秦始皇不消滅衛國,允許他的存在,很多人都說因為商鞅與呂不韋是衛國人。不可否認,應該有這方面因素,畢竟這兩人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不少的貢獻。

但是,主要是衛國實力弱小,後來直接依附秦朝,順從於秦始皇。這樣一個存在於秦軍包圍之中諸侯國,消滅與不消滅根本沒有什麼意義了。更何況它的存在,對秦始皇還有點當招牌的作用呢!


路遙lgy


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冀豫魯三省交界處,先後建都於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平王東遷時,曾出兵勤王平戎。

始皇帝連六國都滅了,要徹底消滅小小的衛國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終他一世,始終容許衛國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見,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輿論影響的。第二,他並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暴君,不輕易感情用事。咸陽學宮。始皇帝相當重視文化建設,他要他的傳之萬世的帝國不是一群文盲統治的帝國,而是文化極度繁榮的文明國家。咸陽學宮的建設,是為了比拼戰國極負盛名的齊國稷下學宮。而且在初期應該說他也給了那些博士們極大的言論自由。只是到後來實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為首的六國那些頑固派們的無禮攻擊,他終於下了焚書令。 焚書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這件事情,主要是由幾個術士引起的。術士們老虎頭上拔毛,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了。皇帝一氣之下活埋了大約460個儒生術士。第三,衛國長期附秦,等於是秦的屬國,兩國關係也一直不錯,呂不韋、商鞅也都是衛國人,廢衛沒多大必要了。


大明人


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陽、河北的邯鄲、邢臺一部分、山東的聊城西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衛國的建立是為了安置之前商朝的遺民而設立的,衛國是周朝同宗,並且處於東北方向的邊境地區,其責任就是負責保護周朝王室的安全,作為一個屏障,衛國的實力一直不強,可以說比較弱,而經歷了內亂之後,他們就更是衰落了。

由於衛國內部的巨大問題,北方胡族就趁機入侵,衛國戰敗,甚至後來差點滅國,多虧了齊桓公幫助他們才能夠存活下來,但是也被大大削弱了,本來就不強的實力這個時候更是十分脆弱。

到了戰國時期,別說那七個強國,就連鄭國等小國的實力衛國都比不上,不得不選擇依附於齊魏等大國才能夠苟延殘喘。但是卻沒有人去消滅他們,甚至直到秦統一之後,這個國家還是保留了封號,秦人也只是把他們遷到了野王,讓他們得到保留。為什麼他們能夠不被滅呢?

第一,就是衛國所處的位置十分特殊,而且他們十分弱小,滅亡了他們也沒有什麼收益,反而可能會惹得一身事端。衛國到了後來只能夠控制濮陽一個地方,地小人少,沒什麼實力,就算是滅掉他們也不過是就得到一片沒有什麼價值的土地,毫無意義,而且這個地方並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從地理位置上說,也沒什麼價值。反而是一旦受到衛國憑藉著地形而進行的強烈抵抗,就算是拿下了衛國也是得不償失。

第二,衛國知道自己實力弱,於是就採取了低調內斂,甚至是裝孫子的招數,防止被人認為是眼中釘。衛國國君對於自己弱小毫無實力而且只能夠苟延殘喘的情況十分了解,一旦不注意,自己就很容易受到滅國之禍,所以他們選擇了自降一級,貶封號為侯,而且不參與什麼周邊的軍政事務,不得罪任何一個國家,從而不引人注意。

第三,衛國選擇依附大國,並且通過依靠大國,防止別的國家輕易地打自己的主意,從而得到安全。衛國選擇和周圍的魏國和齊國交好,迎合他們,讓他們牽制別國,任何別的國家想要攻打自己就會受到周圍大國的壓力,這樣,衛國就可以利用他們的巨大影響保全自己。

第四,在秦朝建立時,衛國已經名存實亡了,衛國長期附秦,等於是秦的屬國,兩國關係也一直不錯,呂不韋,商鞅也都是衛國人,廢衛沒多大必要了。

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之一,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國覆亡,其領地已成為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今沁陽),衛也就名存實亡了,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結伴窮遊


我來淺談一二,謝謝!

一、衛國名存實亡,但對於秦國政治有利

戰國初期魏國成為其時最為強壯國家四處開疆闢土,衛國的疆域逐漸被吞併只剩下了濮陽一城,而衛國國君由侯爵貶號為君,在其時諸侯國的封臣才叫“君”,衛國淪為了魏國的附庸或者更嚴格的說衛國現已併入了魏國。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衛君角為衛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衛國成為了一個特別的國家,說它特別是由於衛國的疆土實際上現已被秦國人佔據了,衛君遷居到野王建國儘管名義上衛國還存在其實實際上現已消亡了,由於野王實際上也是秦國的疆域。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實際上是滅掉了衛國的,僅僅給衛君一個小地方讓他能連續宗廟罷了。

二、衛國出了衛鞅和呂不偉,幫助秦國統一天下

衛鞅入秦變法二十三年,使秦國成為新興戰國,根基紮實,元氣養成,為秦國東出爭天下立有奠基之功。

呂不偉本一介商賈,但胸中有大才,有治國之能。他全力幫助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登上王位,並輔助嬴異人治國。呂不偉治下,秦國更加強盛,一舉滅了東周王室,使秦國成為天下共主。

三、保留衛國作為“樣板”,以形式上宣示對百越地區的統治權。秦始皇要征服的目標絕不僅限於山東六國,還有百越地區。“百越”是對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所有少數民族的總稱,其分佈的地理範圍從江蘇南部開始,向東向南一直到越南北部。這個地區基本特點是多部族、地域廣、開化晚,即使派兵征服,也難以進行有效的統治。

所以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區後,為了進行有效的控制,便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將各部族首領都封為“君”,讓他們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效忠於秦國,並逐漸向郡縣制過渡(“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鄒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就這樣,被秦國當做的“樣板”的附庸國衛,成功地熬過了秦始皇時期,在六國滅亡的大背景下又存續了12年時間,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其國君才被廢為庶人。至此,立國超過八百年的衛國正式滅亡。


明月西西


因為當時衛國已經名存實亡了,衛國長期附秦,等於是秦的屬國,兩國關係也一直不錯,呂不韋,商鞅也都是衛國人,廢衛沒多大必要了。衛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侯爵。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陽、河北的邯鄲、邢臺一部分、山東的聊城西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之一,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國覆亡,其領地已成為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今沁陽),衛也就名存實亡了,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後因嬴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老李頭有話說


為什麼衛國在秦朝建立後還能苟延殘喘?

周朝建立後,商紂王后代被封在了原“殷地”為“殷國”。

因“周成王”時期,商紂後代反叛(可能想翻盤復國),周公平叛後,就把“商殷”的地盤一分為二,這就是後來的“宋國”和“衛國”。

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本就是個小國,後被“魏國”吞併,其實也就是依附了“魏國”,前241年秦攻魏“朝歌”,就順手滅了衛國,衛都“濮陽”被攻陷,衛元君;率宗室就去了魏“河內野王”。

衛國在秦建立後,還能苟延殘喘,主要還是“衛”對秦已夠不成威脅,就和安陵國一樣,只能苟延殘喘一小彈丸之地。


夏有涼風61


首先我們要明確,衛國在公元前252年,就已經被魏國滅掉一次。

司馬遷《史記·衛康叔世家》明確記載“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戰國時期諸侯國擁有爵位和封地的人,只是被各王國封的,並不是東周封的,所以並不是諸侯。

類似我們所熟知的戰國四公子,都是君,和這裡的魏王封的衛君是一個道理。不再是諸侯,因此其領地也不能稱之為國。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衛國,到公元前252年就已經滅亡了,比戰國六雄的滅國時間都早。

但即使這樣,衛國的存在也長達833年,堪稱長壽之國。

一開始衛國的爵位是侯,後來東周平王為了拉攏衛國,把衛國爵位提升到最高級的公,於是當時的衛武公就是衛國第一個公爵的國君。

但是到了戰國,衛國不斷被侵略,更淪為魏國的附庸國。第39任國君衛成侯十六年(前356年),成侯見衛國國小勢弱,自行貶號曰侯。從這時開始,衛國的國君爵位又降低迴侯。

到了戰國晚期,衛國更是隻存濮陽一地,於是第41任國君衛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30年),自貶稱號為君,所以衛孝襄侯也被衛嗣君。

衛嗣君四十二年(公元前293年),衛嗣君去世,第42代國君也就是衛國末代國君衛懷君繼位。

前252年,衛懷君前往魏國覲見魏安釐王,被執殺,並滅衛,衛亡。魏安釐王改立自己的女婿衛元君為衛君。

從此,作為一個國家的衛國滅亡。作為魏國內部的一個國王封地的衛封地出現。衛元君就是衛封地的第一任君。

到了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在強大的秦國面前,魏國都不敢說話,何況小小的封地。

於是,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公元前209年,第二任衛封地的君主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封地被廢除。

所以,衛國從三監之亂後康叔立國到第42代國君衛懷君,共歷833年。

隨後衛封地出現,從公元前252年到公元前209年,共立2代君,53年。

至於秦始皇為何要留著一塊魏國內部封地衛,是因為衛國給秦國貢獻了無數至關重要的人才,比如商鞅,呂不韋等,對秦國曆史走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說衛國直到秦二世才滅亡,你就可以告訴他,真正的衛國早在秦二世50多年前就滅亡了,秦二世廢除的只是一塊封地而已


老婆是半邊天


衛國其實作為一個諸侯國,公元前254年,被魏國攻滅,衛國領地成為魏國的封君之地。所以衛國成為魏國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國奪取魏國的東部領土,設置東郡,廢掉衛元君,另立衛國公室後裔子南角為君,史稱衛君角。並將衛君角遷至野王縣。這時衛國只是名義上存在了,能管理的只有一個縣,用來祭祀衛國祖先。

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天下,秦王政稱始皇帝,但衛國獨存。成為秦始皇稱帝后唯一存在的一個周朝諸侯國。直至十二年後的公元前209年,衛君角才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才滅亡。

為什麼衛國能苟延殘喘這麼就,一般有以下幾個說法:

第一,衛國名義上早已成為秦國的附庸,名存實亡了。衛國國君已經不稱“王”、“公”、“侯”,只能稱“君”。君本身就不是一個諸侯的地位了。諸侯國的臣子才稱“君”。

第二,因國土小僅存野王一城以祭祀先祖,沒有任何軍事力量,沒有威脅而獨存。

第三種說法是商鞅、呂不韋對秦國有大功,他們原來是衛國貴族,到了秦國後但因得罪秦惠文王慘遭滅族,故在秦國無後。 秦始皇為報答商鞅,故不滅衛國。

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個因素,第三種說法個人覺得不可信,在秦國立大功的其它國人也很多,並沒有影響秦滅六國。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趙宋春秋


秦國建立後不滅掉衛國是因為當時衛國已經名存實亡,再加上衛國的獨特性和出自衛國的衛鞅和呂不韋在秦國有重要地位。

序言

戰國末年,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事實上,除了秦國四面邊疆還有東胡,匈奴,月氏,樓蘭等這些少數民族生存外,秦國國內還存在著一個小國—衛國。

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秦國建國後,衛國就像國中國一樣存在,但是秦始皇一直都沒有滅掉衛國,直至公元前209年,衛國國君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

那麼,為什麼衛國能在秦朝建立後還能苟延殘喘這麼久呢?

衛國早就名存實亡了,放著利大於弊

衛國在周朝時期一度是太行山以東最重要的國家,因為它所在的區域正是當年商朝王都所在。

衛國地處中原中心位置,四周國家一直虎視眈眈,在東周到戰國時期,衛國內亂頻繁,國土不斷被周邊國家侵佔。

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魏國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國攻取魏國,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劃歸東郡。立姬姓後人姬角為衛君,將他遷到野王。從此,衛國又成了秦國的附庸。

等秦始皇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後,衛國本身就是秦國的附庸,國內也沒有任何武裝勢力,在秦始皇眼中,這個衛國君主還沒他大秦的一個縣令權力大,不足為懼。秦國要滅衛國,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

秦國統一後,秦始皇把衛國國君的爵位定為“君”,所以衛國在定義上已經不能稱為國了。

再加上秦國天下方定,秦始皇需要一個榜樣做表率,衛國對秦國忠心耿耿,秦始皇也表現了他的大度,讓衛國留傳下來。有這麼一個特殊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六國百姓的復國之情。

衛國的獨特性有被秦國利用的價值

周朝存在了將近八百年,對百姓來說,周朝才是正統。

而當時的衛國國君衛君角是周朝皇室姬姓後代,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一個國家。可以說衛國代表了周朝最後的尊嚴。

保留衛國可以為姬姓保留一個聖地,祭祀平臺,還能表示對周王朝的尊重。再說,衛國對秦朝的效忠,不就代表了周朝皇室承認了秦國建國的合法性。

衛國自古多人才,在士人心中地位崇高

衛國雖然在東周之後,被周邊國家不斷欺負,淪落為小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弱國,一直以來卻多出君子,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在衛國就待了十年。

正是因為衛國多君子,有這麼多君子為秦始皇宣傳的話,何愁天下人不知道他的功績?

戰國期間衛國湧現出來一大批領先於時代的人才:吳起、李悝、商鞅、呂不韋等等,其中,商鞅,呂不韋都為秦國效命,對秦國的強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商鞅還是衛國的宗室,可衛國仍然沒能留住商鞅。商鞅到秦國後,大刀闊斧的變法,使得秦國從一個邊陲國家變成問鼎中原的大國,為秦始皇吞沒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為了收買人心,也因為商鞅和呂不韋而感激衛國,所以保留了衛國的諸侯名義。

總結

正因為衛國有利於秦國的統治,秦始皇才會保留下毫無威脅的衛國。等到對秦國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秦二世也就毫不猶豫的滅掉了衛國。


所以說一個國家,只有自身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不然只能依附在大國下苟延殘活,沒有任何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