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打個比方來說,在歐洲所謂的“天下”,就是指的羅馬帝國,其他林立的小國,都只是“天下萬邦”;歐洲所謂的“皇帝”,就是特指“羅馬皇帝”,

除此之外的路易、查理、愛德華、腓特烈……一干人等,最多隻是國王或者攝政。

其實中國也一樣,四海之內就是一個“天下”。即使天下紛爭,多人稱帝,但“真命天子”只有一個,其他人都是僭越,政權也稱為“偽楚”、“偽齊”、“偽滿洲國”……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從左向右: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德意志皇帝威廉、俄國沙皇尼古拉

那麼問題來了,那在歐洲歷史上,為啥又有德皇、法皇、俄國沙皇……這大一堆的皇帝呢?他們跟羅馬皇帝又有啥關係呢?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01 第一種死法:古羅馬的滅亡

公元395年,古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東西分治。

注意了,這一句話裡有兩句潛臺詞。

首先,這不是帝國的第一次分治了。早在一百多年前,羅馬不要說東西分治,乾脆搞過一陣“四帝共治制”,兩個皇帝加兩個副皇帝,分片包乾、各鎮一方。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3世紀末期的四帝共治制示意圖

要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羅馬帝國實在太大了,從中東到不列顛,尼羅河到萊茵河,吃喝拉撒全要管,又沒有中華帝國的那一套郡縣制、科舉制、鹽鐵專賣、獨尊儒術等等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制度設計,當時內憂外患烽煙四起,只好分出四頂皇冠,大家分頭滅火

日後改朝換代,蠻族統治西歐,同樣是因為統治技術的落後,只能採取層層分封的辦法,一時山河破碎、小國寡民,貌似還不如四帝共治呢。此是後話不表。

第二句潛臺詞,東西分治,可不是東西分裂。嚴格來講,大家分的是治權而非主權。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好像希望小學的校園,給各班分了衛生區,自備掃帚拖把,自掃門前雪,不過大行動,還得各班班長一起商量,將來散了攤子,大家出了門還都叫希望小學。

總而言之,從3世紀末開始,古羅馬帝國的分治傳統就算確立起來了。但就跟中國一樣,哪個“唐宗宋祖”不想一統天下呢,於是打打停停,分分合合,終於在395年,最後一次分治了。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395年的羅馬東西分治

為什麼說是最後一次?

因為還沒有等到下一次合併,在公元476年,西部羅馬帝國就滅亡了。說是滅亡,其實是蠻族軍事首領廢除了最後一位傀儡皇帝,不再續杯了,而是向東部羅馬皇帝請命,說乾脆撤了這個編制算了,讓我直接來當意大利的總督,豈不美哉?實際上,當時西部羅馬帝國的領土,也早就被蠻族瓜分乾淨,名亡實也亡。

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第一種死法,學界一般認為,公元476年,古羅馬帝國滅亡,歐洲中世紀開端。

那麼,東部羅馬帝國呢?

02 第二種死法:中世紀羅馬的滅亡

1127靖康之變,金國攻破東京汴梁,佔了北方。但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後又移駕臨安,這剩下的150多年,剩餘的半壁江山,也還得叫“大宋”不是?

因此,從法統上說,東部羅馬帝國雖然版圖縮水了,但一直到亡國,人家都是正經的“羅馬帝國”,君主是正牌的“羅馬皇帝”,只不過,逐漸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不再是“古羅馬帝國”了。

那該叫什麼呢?一般稱為拜占庭帝國,這是取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舊稱“拜占庭”而得名。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11世紀早期的拜占庭帝國

不要請注意,這個說法最早是在16世紀時,由西歐的歷史學家提出來的,此時東部羅馬帝國已經亡國一個世紀了。在咱們禮儀之邦的中國看來,這其實有點刻意抹煞其正統性、略帶揶揄的說法。就像金朝管南宋不叫宋,而叫“臨安帝國”,你說——這裡頭幾個意思?

照這麼說,那正統羅馬在哪兒呢?從中世紀開始,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應該算是西歐的“羅馬正朔”。

還記得咱前邊說的嗎?古羅馬只是地區分治絕非分裂,西半邊也只是暫時沒有了皇帝,但羅馬還是那個羅馬,需要時,再立一個就好嘍。

公元800年,“需要時”就到了。拜占庭皇帝忙著抵禦東方的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顧不上照顧羅馬的教皇,教皇被“內外反動勢力”欺負的夠嗆,只好投靠法蘭克王國,在請人幫了好幾次大忙之後,為表謝意,便在這一年的聖誕節,突然給國王查理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這就好比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從此破天荒,北方蠻族也成了正統王朝的“皇帝”。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查理大帝加冕禮

這一段突然加戲,卻也創制了“君權神授”的先例,此後歐洲各國的王族,可以憑藉血統成為國王,但只有經過儀式,由教皇加冕,才能成為天下至尊的“羅馬皇帝”。

至於拜占庭那邊承不承認呢?

對不起,這不是你們班的“衛生區”,承不承認都無所謂。

當時拜占庭的掌門人,正是歐洲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伊琳娜女皇,她稱帝比武則天晚了107年,但武功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武則天開拓西域,增設北庭大都護府,伊琳娜卻對外收縮,喪權辱國。不過,礙於悠久的歷史傳統,查理曼大帝還真向伊琳娜女皇討論過聯姻事宜,以獲取追認,進而重新統合羅馬帝國,可惜後來因故未成,否則歐洲一體化提前一千多年就實現了。

長話短說,東部羅馬帝國後來國勢起起落落,最終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學界一般認為,這一事件標誌著歐洲中世紀的終結。

這便是羅馬帝國的第二種死法,從公元初年的古羅馬帝國開始,從未中斷的這一支法統,算是告一段落了。

03 第三種死法:神聖羅馬皇冠落地

西歐那邊,查理曼的帝國又如何了?

查理之後,帝國延續了古羅馬的分治傳統,843年,他的三個孫子把爺爺的家產分了:西法蘭克、中法蘭克、東法蘭克,大致位於今天法國、意大利北部、德國西部一帶。而那個“皇帝”的頭銜,給了大孫子、中法蘭克的洛泰爾。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查理曼帝國的三分天下

家雖然分了,但跟原來講的一樣,分治不分裂,大家還都是“希望小學”的人。

那麼就看教皇給誰加冕,誰就做整個“天下”的皇帝嘍。日後西法蘭克、東法蘭克的國王,也都帶過皇冠,享過“皇帝”癮。

輾轉到了10世紀,東法蘭克那邊,查理的後裔早就死絕了,改朝換代也過了幾波人。961年,國王奧托一世仗義出手,幫教皇平定了意大利的叛亂,第二年,教皇約翰十二世投桃報李、舊事重演,為奧托加冕為“羅馬皇帝”,從此這個稱號便在東法蘭克諸侯內部,一路傳遞下來。

到1155年,著名的“紅鬍子”(音譯為“巴巴羅薩”)腓特烈,又在國號之前冠以了“神聖”二字,這便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當然,在習慣上,仍以962年的奧托加冕,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

到15世紀中葉的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皇帝時期,根據統治的實際情況,又在國號前加了個修飾語“德意志民族的”,全稱變為“德意志民族(或稱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不過歸根結底,也還是古代查理曼帝國,再往上數,也就是西部羅馬帝國的法統延續,君主仍然稱為羅馬皇帝。

從查理曼帝國到神聖羅馬帝國,雖然中間轉了幾個折,來路有點不正,但國祚真是長,一直活到19世紀。在最後的幾百年裡,皇冠一直戴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頭上,大多數情況下,由奧地利大公兼領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中世紀後期的神聖羅馬帝國雙頭鷹徽章

1804年,法國皇帝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大勝奧地利皇帝與俄國沙皇,贏得了“三皇會戰”的勝利。敗軍之將焉能天下獨尊?

在拿破崙的逼迫下,1806年,奧皇弗蘭茨一世被迫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

羅馬帝國,就這樣不情不願的,第三次死亡了。

然而且慢,不是說皇帝只能有一個嗎?那這法皇、奧皇、沙皇……都是充話費贈的嗎?

04 拿破崙與俄國沙皇,誰是羅馬接班人?

按時間順序,首先冒頭的是“沙皇”。

這個詞最早來源於古拉丁語的“凱撒(caesar)”,其實就是古羅馬當年四帝共治時,那倆“副皇帝”的稱號,後來被巴爾幹的保加利亞帝國用了去。因為當時拜占庭帝國還在,天下尚有正皇帝,保加利亞人也沒想取而代之,當家的就選用了“凱撒”,後來據音譯+意譯,即被稱為“沙皇”。

同為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日後也用過這個稱號。

1453年拜占庭滅國後,亡國之君君士坦丁十一世下落不明。十幾年後,他的侄女索菲亞公主嫁給了遙遠東方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後來兩人的兒子也成為大公。

因此,按照歐洲傳統,無論血統還是法統,莫斯科大公國都可以看作是拜占庭帝國,也就是當年東部羅馬帝國的延續。事實上,莫斯科公國乃至日後的沙皇俄國,也確實自認為“第三羅馬”,接過了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傳統和雙頭鷹國徽。

從這一點上說,莫斯科大公和他的斯拉夫兄弟們一樣,僅僅自稱“凱撒”,還是很謙虛的說法呢。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雙頭鷹徽章

經過了幾個王朝的輪轉,到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那會兒,在1721年,終於實至名歸也自稱“皇帝”了(按俄語翻譯,全稱為“常勝將軍與獨裁者”),但基於當年對拜占庭帝國同樣的心態,西歐那邊咬死了不改口,還稱其為“沙皇”,這個稱號也便約定俗成叫了下來。

1917年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羅曼諾夫王朝滅亡,這便是羅馬帝國的第四種死法。從時間上說,這是羅馬帝國安魂曲的最後一個休止符。

值得一提的是,時至今日,俄羅斯的國徽仍為紅底金色雙頭鷹。

至於法國皇帝,一般來說,這個稱號是專屬拿破崙的。一代戰神不走尋常路,先是亂世崛起,在法國大革命中擊敗了保王黨,然後逐漸集權,終於在1804年稱帝。在他之前,尊貴如“太陽王”路易十四,也不敢造次,只能乖乖的當“法國國王”。

就在同一年,奧地利大公弗朗茨為了應對拿破崙稱帝,整合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產業,攢出來一個“奧地利帝國”,也自認為皇帝。這就遜的多了,

他本來就是天下至尊的“神聖羅馬皇帝”,現在又搞了個“二線品牌”:奧地利皇帝,自己既當“劉邦”又當“王莽”,難道是預見到,兩年後神羅皇帝就要不保,先找備胎嗎?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拿破崙一世加冕禮

從法統上來說,拿破崙那邊,其實和羅馬還是有千絲萬縷聯繫的,畢竟法國的前身,也是查理曼帝國的一部分:西法蘭克王國,他作為法國的君主,又是實實在在按程序,由教皇加的冕

。雖然名號只是“法蘭西人的皇帝”,但教皇庇護七世宣讀的加冕辭,卻和一千年前給查理曼大帝的一模一樣,加冕戒指上,也同樣帶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徽紋。

兩相比較,奧地利那邊,倒更像自娛自樂的山寨品。

1814年,拿破崙被逼退位,一年後捲土重來,但很快又兵敗滑鐵盧。既然他的帝國與羅馬還沾著一點邊,那麼這就算是羅馬帝國的第五種死法了。

05 奧皇和德皇,誰是冒牌貨?

最後要說,如果奧地利是山寨皇帝,那德國那邊就是確定無疑的“偽”皇帝。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在凡爾賽鏡廳自行稱帝,是為德意志帝國威廉一世皇帝。

在加冕的前幾天,威廉一世還在跟他的首相俾斯麥鬧彆扭。因為威廉的本意,是要做貨真價實“德意志人的皇帝”,而俾斯麥擬定的名號,是“德意志境內的皇帝”,請注意,這裡只差倆仨字,意義卻是千差萬別!

後來,皇帝屈從了首相,但典禮當天,倆人氣哼哼,誰都沒給誰說話。

亂紛紛的德皇、法皇、俄國沙皇……誰才是正牌的羅馬皇帝?

德意志德國的成立

您瞅準嘍,既沒有教皇的加冕,也沒有昔日羅馬帝國的法統加持,說白了,就是個在“德意志境內”憋著的“局部皇帝”,哪算得上“天子”呢?如果按照傳統的羅馬皇帝標準來衡量,德意志皇帝確實是個“假貨”,還不如人家拿破崙。

除了奧皇、德皇、沙皇,歐洲還有“半個皇帝”,那就是當年雄霸天下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它的君主既是英國國王,還兼領“印度皇帝”。不過,印度畢竟只是英國佔領的海外殖民地,不在歐洲本土,因此就勉強稱為“半個皇帝”吧。

一戰之後,德國、奧匈、沙俄,三大帝國土崩瓦解,三個皇帝自然也就銷編了。而到二戰後,印度一度從殖民地升級為自治領,不久後獨立。英王的“印度皇帝”,也就做到了頭。

讀了歷史就知道:古今多少事?心寬無大事。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