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当初上了什么样的奏折?让咸丰皇帝大怒还动了杀机

晚清的历史名人中,曾国藩的名气兴许是最大的,说到老曾相信大家会想到他各种声名赫赫的头衔,例如“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洋务运动的带头人”“湘军统帅”“大学士”等等名头,而且这些都还只是他一生中所有名头的一部分,可见老曾一生真的是波澜壮阔,而且还很传奇。

曾国藩当初上了什么样的奏折?让咸丰皇帝大怒还动了杀机

其实,说起来老曾这个人是很有意思的,他出身卑微,也就是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他的祖辈都以务农为主,几代下来也积攒了一些财产,他的家族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有影响的地主;他兄妹9人,自己是家里的长子,因自己的父亲是个秀才,在当地私塾教书,曾国藩也得以受到一些伦理教育,6岁进私塾,到了27岁中了进士,已经相当于现在的国际著名大学博士生了。

曾国藩当初上了什么样的奏折?让咸丰皇帝大怒还动了杀机

虽然现在老曾已经是博士生,也已经步入了晚清的官场,但他却完全没有作为博士生的官场人士的觉悟,当时的他也和我们大学时一样,生活中见到什么不平的事情就算不出手,也要唧唧歪歪几句的“小愤青”。转眼到了道光30年,这时候的老曾也已经40来岁了,这时候他的官职时礼部侍郎,但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愤怒青年,当时的官场已经是熟透的黄昏,直白点说就是官官相护,关系盘根错节,不思进取昏聩腐败都已成常态。而老曾却不管这一套,他声色俱厉的评论“诸老”:“恶其不黑不白,不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一遇真伪交争之际,辄先倡为游言论,导为邪论,以阴排善类,而自居老成持平之列”。这话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曾国藩评论那些官场老油条,带坏了官场风气,做事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什么事儿都做不好,还装糊涂,老曾对此可以说深恶痛绝。

曾国藩当初上了什么样的奏折?让咸丰皇帝大怒还动了杀机

这时候的老曾已经深切体会到了现在的官僚体系已经病入膏肓,他并没有沮丧消沉,而是下定决心要彻底革除这些官僚旧疾。于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满怀赤诚,尽忠竭智,先后上了《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书》《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天下面临的种种危机,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彻底加以改革。但可惜的是,皇帝只是草草读了一遍,随意的夸赞了几句,就没有了下文,这让老曾倍感失望,心里和精神上都备受打击。

曾国藩当初上了什么样的奏折?让咸丰皇帝大怒还动了杀机

但是曾老先生并没有屈服于皇权,他深深的感觉到自己要对这个国家负责,要想挽救大清,必须要打醒现在这个糊涂皇帝,于是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道奏折。这个奏折可谓是空前绝后了,历史上虽有唐朝的魏征的直谏,但也还是给太宗留了面子的,并没有直言不讳,直接批评皇帝的不是;而曾老先生的这道奏折是锋芒直指当时的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可以说是刀刀见血:

曾国藩当初上了什么样的奏折?让咸丰皇帝大怒还动了杀机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却都是批了“无庸议”三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亲书手谕表彰倭仁,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是想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咸丰皇帝看完奏折,想必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确实,皇帝当场大怒,气的咸丰把奏折直接扔到了地上,只是后来被人劝住,才没有对曾老先生如何,相信当时的咸丰看完奏折一定是动了杀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