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古代,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绸,因此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Richthofen1833-1905年)把我国西北对外进行丝绸贸易的陆路称为“丝绸之路”。后来海路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有人便把海上丝绸贸易航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图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忙。隋唐两朝,都采取陆路与海路并举的措施,积极发展国际贸易。陆路以京城为中心,通波斯、地中海和北印度。海路则以广州为中心,通海外各国。

至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大将高仙芝在怛罗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被大食国战败,中国已无法控制中亚地区。其后中国河西走廊和陇右一带也不畅通,“陆上丝绸之路”屡遭梗阻,逐渐衰落。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则干扰较少,因此从唐朝中叶以后,国家更依赖海路开展对外贸易,从广州扶胥扬帆的中国商船队,满载丝绸、陶瓷等物,不仅经常往来于波斯湾地区,而且远达东非;外国商船也频繁往来广州,遂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间,风帆如织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范围

《新唐书・地理志》对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详细记载:商船从广州扶胥港放洋,向西驶经海南岛东北角,沿印度半岛东岸至湄公河口昆仑岛,渡新加坡海峡,经马来半岛南端,如往南,则经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往西,则出马六甲海峡,经尼科巴群岛、锡兰岛,到达印度半岛南部。

然后沿印度半岛西海岸到印度河口,由此分两路:一路经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沿东岸到达幼发拉底河口的阿巴丹、巴士拉;另一路由印度半岛西路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部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一带,由此北上至也门的席赫尔,再经阿曼和巴林岛,也可以到达阿巴丹、巴士拉。这条航线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共达110个左右,除了屯门山(九龙半岛西南部)、九州石(海南岛东北角附近)、象石〔海南岛东南独珠山)在中国境内外,其他100多个都在国外。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这100多个国家主要有:环王国(今越南岘港一带),门毒国(今越南归仁一帯)、古笪国(今越南芽庄一带)、罗越国(今马来半岛柔佛)、佛逝国(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诃陵国(今爪哇岛)、葛葛僧衹国(今伯劳威斯群岛)、箇罗国(今马来半岛吉打)、哥谷罗国(今马来半岛西部)、婆露国(今婆罗斯岛)、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岛)、南天竺(今印度南部)、没来国(今印度奎隆)、提罗卢和国(今伊朗阿巴丹附近)、鸟刺国(幼发拉底河口奥波拉)、末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缚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三兰国(今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设国(今南也门席赫尔)、萨伊瞿和竭国(今阿曼卡拉特)、没巽国(今阿曼苏哈尔)、拔离诃磨难国(今巴林)等。

这条航线全长10000里,航行时间为89天(沿途停留时间不在计算范围内),到达大食国的船舶因等候季风,需要两年才能往返。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广州通海夷道”。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最伟大的一条航线。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三、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主要国家

在“广州通海夷道”这条航线上,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有大食人、波斯人、印度人和南洋人。特别是大食人,与中国交往最频繁,仅在唐玄宗开元(714-741年)至唐穆宗长庆(821-824年)间,曾14次来朝。

中印关系,除了贸易之外,僧侣交往甚为频繁。其时,印度高僧跋日罗菩提等诸大师均是取海道到广州。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当时中去印度求法高僧有60人,半数取海道往返,多集中于广州。在扶胥港的南海神庙,自然会吸引众多僧人。高僧搭乘商船,往返于中印之间,给“海上丝绸之路”增添了新的色彩,这不但进一步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而且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以佛逝国最密切,其国王经常派遺使臣和商人前来广州。除了《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通往东南亚、西亚以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外,唐朝也有广州通朝鲜和日本的航线,由广州进口的部分货物又转运到朝鲜、日本出售。

如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船主李英觉、陈大信曾率领一艘商舶,装载天竺贝多柱杖、广州斑籐柱杖和玻璃器皿等物到日本贸易。日本商船也有到广州来进行贸易的。不过,当时中国对百济(朝鲜)、日本进行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扬州、明州和山东半岛的登州与莱州,广州对朝鲜、日本的贸易不占主要地位。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四、隋唐造船技术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提供了条件

隋唐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是促使“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船”在“海上丝绸之路”已颇负盛名。

隋朝的造船业已有相当规模,杨素曾组织工匠制造乘坐七八百士兵、高百余尺、有五层楼的“五牙”大舰。唐朝造船业更向前发展一步,制造的海舶大者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此时还出现了轮船,即在船旁装置两个大木轮,用脚踏动以加快航速。大型船舶设置水密舱壁也始于唐代,它有助于航行安全。隋唐时期,船上除设置有楫、桨、帆、橹等工具外,还有掌握航向用的尾舵,停泊定位用的爪锚。由于中国造船技术先进,使当时的中国商船已能远航波斯湾。

隋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何兴起?

隋唐时期,在“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外国船,主要有波斯舶、昆仑舶、昆仑乘舶、西南舶、西域舶、蛮舶、婆罗门舶、师子国舶等,其中以师子国舶较大。大食、波斯的船较小,如若到广州,先沿波斯湾南下到师子国,再转乘中国大船到广州,有时中国船从广州出发,只到师子国止,因此,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