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引言

尤金認為保證軍隊的強大至關重要,然而比起加強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查理卻更願將錢投入到一些建築項目中去,例如修建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修建宏偉的聖卡爾教堂,等等。聖卡爾教堂建成於1737年,也就是尤金去世後的第二年。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

國家已經到了經濟破產的邊緣,尤金取得的許多勝利成果也將因愚蠢地與土耳其重新開展戰爭而付之東流。 在波蘭戰役中,奧地利脫離了她以前的盟友英國,再次與法國和巴伐利亞的聯軍對抗。雙方經歷了無數的軍事調度和小規模衝突,還在特里爾附近的克勞森展開了一場戰役,雖然奧地利遇到了重重的困難,但驃騎兵依然英勇無畏。然而這場戰役並沒有決出勝負,1734年,一場更為血腥的戰爭在帕爾馬附近的克羅切塔爆發。 對奧地利來說,所謂的俄國-奧地利-土耳其戰役也是毫無意義。這場戰爭最後以奧地利軍在巴尼亞盧卡的重大失敗而告終。土耳其軍的將軍阿里帕夏是一名威尼斯醫生和一名波斯老將的孩子,在他的帶領下,戰爭不僅讓圍城的哈布斯堡軍驚慌失措,而且他們僅用了一天便將奧地利軍徹底擊敗。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巴尼亞盧卡的戰役發生在尤金親王去世後的第二年,似乎正預示著奧地利接下來要遇到的兇險。在之後的克羅茲卡戰役中,土耳其準備充分,他們吸取了之前戰役中的所有經驗教訓,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敗了沃利斯率領的一支奧地利軍隊,儘管沃利斯有序地撤回了部隊,但第二天還是被迫投降。

此次失敗讓奧地利聲望掃地。在新將領的帶領下,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自尤金奪下貝爾格萊德之後便開始漸漸衰落。步兵和騎兵雖然依舊出色,但指揮的將領們卻更像朝臣,而不是軍隊領導者。蒙受恥辱的沃利斯被帶回維也納後接受了軍事法庭的審判,之後還被監禁了起來(三個月後,哈布斯堡王朝的新君主瑪麗婭·特蕾莎將其釋放)。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查理六世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中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希望能讓更多人承認《國事詔書》。很多人都誤解這份文件只是為了保全領土並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王位不能由女性繼承的傳統。然而更重要的是,《國事詔書》還承認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不容分割。然而,無論承諾得多麼好聽,比起軍隊的現代化,選擇言語溝通作為治國之道實在是愚蠢的。

儘管尤金早期曾做出改革,但帝國軍隊在戰略制訂和戰鬥訓練方面還是遠遠不如對手。查理似乎也瞭解了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那麼寄希望於大國的外交支持,他希望通過法律和外交協議來保證他財產的繼承。很多善於阿諛奉承的官吏與侍臣也都鼓勵他這樣去做。

很不幸,查理六世一直是在王室總管利希騰斯坦親王的監視下成長的。利希騰斯坦家族人才輩出,但他本人卻是一個例外,他"才智平平,喜歡賣弄學問,沉迷於鍊金術"。另外,查理常常用人不善,例如他把利希騰斯坦的侄子阿爾特海姆視為密友,但此人狡猾陰險,對權力充滿了野心,給出的建議也往往同查理的想法一樣不夠成熟。

不久,阿爾特海姆一黨還紛紛擔任了國家的很多要職,而這種裙帶關係自然也導致了官員能力與職位不能相稱的問題,腐敗現象更是不斷滋生。只有尤金給過查理很多中肯的提醒和意見:法國正在恢復實力,英國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盟友,奪取西班牙已是不可能的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比10份《國事詔書》都來得重要。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普魯士人腓特烈

早前,尤金在戰役中曾短暫地佔領過意大利的北部地區,當時一位年輕的普魯士親王也在其軍中,這位年輕人非常留意奧地利的指揮官們為何不能快速做出反應,他還注意到哈布斯堡王朝的步兵在圍攻戰中機動性不足。而這位神經敏感的年輕人就像50年前的尤金,乍一看,一點都不適合戰爭。

他密切地觀察著這位奧地利大元帥,並在後來這樣描述尤金:"我對戰爭的全部瞭解都是從這位偉人身上學到的。" 這名普魯士人的名字叫腓特烈,而奧地利不久就會了解他從尤金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個月中吸取和總結到了多麼寶貴的經驗教訓。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尤金去世,派系之爭

奧地利和她的軍隊向敵人證明了自己強大的實力。起初搖搖欲墜的帝國軍隊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進步則得益於一位年輕女性的堅韌與勇氣。 1736年4月20日,尤金親王去世,享年73歲。而在之後不久,沃利斯率領前往貝爾格萊德的軍隊就潰不成軍。

幸運的是,大元帥沒有在生前目睹自己20年前在帕薩羅維茨的心血就這樣被《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年)毀於一旦。當初,尤金的才能漸漸消退,他隱約意識到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強大軍隊如今正變得衰弱、自滿;而造成這點的主要原因則是帝國過度擴張,將領的才幹不足。

尤金逝世後,他的心臟被送往了都靈,而他的葬禮則充滿了無限的榮耀。查理六世和其他朝中要員都默默出席了在維也納教堂舉辦的葬禮。在這嚴肅而莊重的三天裡,有16名將軍負責抬尤金親王的棺罩,帝國也向尤金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如今,派系之爭殘忍地瓜分了大元帥留下的軍隊,尤其是因尤金才華出眾的門徒弗里德里希希·海因裡希·澤肯多夫(1673—1763)的性格所引發的紛爭。澤肯多夫是位新教徒,他對巴爾幹半島軍隊情況的批評報告招致了懷疑和怨恨,還激起了帝國對他的敵意。

他曾給巴滕施泰因,這位出身低微、一路攀升至高位並在王朝中具有最大影響力的大臣寫過一封信,信中稱:"在貝爾格萊德,我軍的一些連隊在敵人的強攻下退至洞中,我想就算是獵犬,也不會有人願將它們丟在那裡。除此之外,士兵們還要忍受飢餓,我實在不忍心看到他們悲慘的處境。"最後他總結道:"種種令人擔憂的情況無不預示著我們很快將要失去領地。"

巴尼亞盧卡戰役以奧地利失敗而告終,尤金之死,奧地利軍走向衰落

然而澤肯多夫權位不高,言論很受限制。大膽的他,冒著得罪王朝寵臣的風險,還是對皇帝說道:"如今很多將領都不夠稱職,根本無法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陛下您將面臨失去王冠與權杖的危險啊!"

然而查理卻草草應付,允許澤肯多夫提出一些改革方案,但這些方案並沒有得到軍事委員會的足夠重視。與此同時,王朝卻在外交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花了大量的金錢,為的是保證別國對《國事詔書》的認可。相比之下,軍隊則因為經費的短缺和紀律的懶散而變得日漸衰退。

結語

奧地利在巴尼亞盧卡的戰役中失敗,自尤金奪下貝爾格萊德之後哈布斯堡王朝便開始漸漸衰落,一位普魯士人在戰役中從尤金那裡獲得了寶貴的軍事經驗,尤金於1736年去世,查理六世的政策失誤引發了遺產繼承問題並招致多國掠奪、侵略財富。

參考文獻

《以上帝和凱撒之名》

《全球通史》

《作戰謀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