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你贊同清華吳國盛教授的解釋嗎?

百姓學問


吳教授寫了本書,就叫《什麼是科學》

吳國盛教授致力於研究科學史,在國內就算科學史這個領域的權威大佬級人物,雖然他關於科學的認識上,和其它一些著名科普者,如方舟子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但在有一件事上,他們的認識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科學。

其實中國歷史上沒有科學,這事兒並不奇怪,畢竟科學不是在中國誕生的。

而吳國盛的這本書,不僅要闡釋他自己對科學的理解,還要闡釋,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這樣的問題。


這自然會引起許多人不滿,因為到了現在,很少有人會否認科學是好東西,很少有人希望把科學消滅,讓世界重新回到過去的傳統中,比如把愛因斯坦燒了,回到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舊有宇宙觀中去。


既然是好東西,那自然別人有我們也得有,不僅有還是自古有之。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技術史,但技術史不是科學史

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用技術的發展來命名,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到現在的信息時代,這就是用技術的發展命名文明等級。但技術不是科學,這樣的概念對現代人來說,大概有點難以理解。


因為今天流行的技術,每一樣背後都有科學原理的支撐。人們不是瞎鼓搗,就造出了原子彈、人造衛星、計算機、智能手機這些玩意兒,人們在發明這些東西的時候,早就有科學知識,提前一步對這些東西的存在做了保障。就像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問世,就催生了後來的無線電臺、衛星電視等一系列圍繞電磁的技術創造,如果沒有電磁方程,這些技術是無法憑空產生的。


但我們只有技術史,並沒有科學。科學和技術經常並稱,於是人們混淆了科學和技術的差異,哪個文化哪個文明沒有技術呢?如果有技術就算有科學,那其實壓根不需要專門發明科學這個詞出來。


技術並不必然依賴科學才能存在,相反,科學到需要依賴技術才能出現才能發展,否則再聰明的人思考宇宙自然的奧秘,也只能成為神學家或者哲學家,但無論如何成不了科學家。


伽利略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甚至科學從他開始,是因為他造出了天文望遠鏡,正是通過天文望遠鏡的觀察後,伽利略開始懷疑宗教傳統,最終伽利略創建了一套全新的思想體系,讓他成為開創科學的關鍵性先驅人物。

圖示:不誇張的說,沒有伽利略就沒有科學。


科學依賴技術才能誕生,它是技術+實驗觀察+數據分析+思想的混合產物。技術是人的本能,但科學不是人的本能。這就是為什麼科學的誕生並不像技術的誕生那麼遍地開花的原因,科學誕生在西方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不是沒有原因的。人類文明重演一次,科學未必還會再次誕生。


科學是一種新思想,這種思想和傳統之間有劇烈衝突。

科學發現的特殊性在於,它經常和人類的經驗常識以及文化傳統相沖突,甚至是劇烈衝突,這種衝突在歷史上造成了血淋淋的慘劇,現在的人大概很難想到搞個科學研究,還會讓自己成為異端,被宗教迫害或者被政治迫害。


中國沒有科學,歸根到底是我們並沒有燒死過吊死過流放過科學家,歷史上有許多狂狷人物,他們因言獲罪,但他們的言論和科學沒有一毛錢關係,沒有人因為提出一個科學思想而獲罪,這已經很好地說明了問題。


現代人要是穿越回古代,你得小心說話,否則你認為是科學常識的知識,說出來可能會給你闖下大禍,比如今天還有多少人信真龍天子,真龍天子這東西就完全違背科學常識,但在古代誰要否認真龍天子的存在,那可就是真作死了。


西方人沒有真龍天子,但他們有上帝,直到今天還有。

而科學和上帝之間格格不入,由此才有了宗教對科學家的迫害,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然是布魯諾和伽利略。而這兩人都因為宣揚日心說而獲罪。


科學這種新思想的威力在於遵從它,你就能得到巨大的回報,違背它,那你就註定了失敗。因為它發現的宇宙自然的規律,雖然不是終極真理,但比其它思想都要靠譜得多,人終究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當科學展現威力之時,不管心裡願不願意,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遵從,只不過一些人一邊用著科學的造物享受著科學帶來的好處,一邊繼續反科學,因為科學思想和他們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刺痛了他們。


直到今天為止,許多科學思想依然得不到大眾認同,如進化論。

但現在研究進化論的科學家至少不用擔心自己被燒死,被憤怒的大眾給執行私刑,這是科學給自己爭到的地位,終於在人類社會中有了立足之地,這一路上死了許多人。達爾文當年遲遲不敢寫《物種起源》就是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觀點難被世俗所容。但達爾文是幸運的,只被言論抨擊,並沒有被迫害。這也是生物學這門科學分支的幸運。

——————————————————————————

就寫這麼多吧

這個話題實在太大,有興趣的網友們可以找一些科學史的紀錄片看,尤其講伽利略的



裸猿的故事


題目問是否贊同吳國盛教授的解釋?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他的說法。

但是吳教授也不是叫獸,他的書當然也有普適意義,我這就來分析一下。

什麼是科學

吳國盛教授是國內少有的致力於研究科學史的大佬,這一塊比研究帝王之術、宮廷爭寵、戲說秘聞等比起來,簡直小眾到不能再小眾啦,可見吳教授也不是完全為了出名的學者,還是有學術良知的。

吳教授的著作《什麼是科學》,其他方面的觀點並沒有激起太多水花,最引起爭議的地方就是他的結論——中國歷史上沒有科學,讓很多愛國青年義憤填膺,群起質疑,我這裡就此說多兩句吧。

吳教授說的沒錯,中國古代歷史上,科學本來就沒有地位,這個確實是事實;因為很簡單,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簡單的說科學起源於西方。

但是這和看不起中國和中國人,並沒有聯繫,只是一個事實稱述而已。

科學是什麼

簡單的說吧,科學是一種探究世界本源的思想、方法或者理論,而不是一件具體的東西。與科學相對應的概念,我們可以談談宗教或者哲學,它們都是對世界本源的一種探索和思考的總結,雖然看起來這三樣東西不一樣,但是其實在本質上,或者對人類思想的影響作用,其實差不多。特別是對於一個完整人類個體的塑造,功能上差不多。簡單的說,只要具備科學、宗教、哲學的一種,並貫徹其身,咱們都可以活得很充實,活得有意義。

簡單的說,世界觀並沒有高下對錯之分。你信奉上帝,他相信科學,只在於自己的內心。當然,在生活上的表現形式會有很多差異,這點無需反駁。

科學和科技

很多同學分不清科學和科技兩者的不同,其實不但同學們分不清,頭條裡面的專業領域也是常常分不清,看問答就知道了,很多科學類的題目分到了科技板塊,科技板塊的也會常出現在科學板塊中。

科學和科技絕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學是一種思想、方法和理論,簡單的說是虛的方法論;而科技則是應用,是具體的東西,是實打實的能拿得出手描繪得出來的具體的事物,是務實的應用。

舉個例子,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就是科學;而驗證規範場理論的高能物理常用的粒子對撞機,就是科技。

規範場是用來指導對撞機發展方向的,而對撞機應用技術的提高,則是驗證規範場理論正確與否的重要手段。

我們古代到底有科學沒?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出現過很多偉大的思想,百家爭鳴就是實證;不過,就算最偏向於應用和實踐的墨家思想,也僅僅是自然哲學的雛形,離科學差得遠。

古中國的數學很發達,中國古代雖然是農業社會,但是經濟體量巨大,數學不可能差,否則怎麼去做木工、造房子?當然,還有龐大的中央財政,數學差點都不可能算得清,國家就根本沒法子運轉啦。

但即便是現代數學,在目前的主流認知中,本質上也不算科學,更別說古代了。

所以,我們古代只有科舉,而無科學。

科舉絕對是一種天才創舉,但八股文不是,不過我們今天不說它。

結語

其實同學們無需太激動,就算四大發明本身,也不過是百來年前的外國人總結概念而已。幼兒園發的小紅花,可以拿起也可以放下,才算長大嘛。

不要老是抱著老祖宗闊過不放,國家如今每年新申報的發明專利數以萬計,5G就領先了世界,對不。

向前看的人,才走得遠;老是回頭,容易扭到脖子。


貓先生內涵科普


吳國盛、張雙南教授,都是正確科學觀、科學史觀的堅定傳播者、捍衛者,難能可貴!

反觀朱清時、李嗣涔之流,空有嚇死人的學術背景,卻缺乏基本的科學觀念,成為傳播偽科學的“大V”。

科學精神如此稀缺,希望像吳國盛、張雙南這樣具備正確科學思維,又善於傳播、樂於科普的學者越來越多!


科普平論猿


我贊同方舟子的。方舟子偉大科學結論:1.太陽落山時月亮在西天。2.天高雲厚。僅這兩條就揭示了偉大的自然科學新定律。他的偉大定義:方舟子不懂的都是偽科學。這個結論,讓科譜更簡單。他的《大象為什麼不長毛》《人為什麼不長尾巴》是堪比霍金的《時間簡史》的鉅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暗然失色。他雖然沒學過中醫,可能連《黃帝內經》都沒看過幾頁,他深刻批判了中醫。寫出了鴻篇鉅著《中醫批判》,還有中醫講座一二三四五……用自已想象的理論推翻了中醫的荒謬理論。他沒見過量子,卻把量子科學家潘建偉批得體無完膚。[贊][贊][贊][贊]他美國生物學博士,大力推廣轉基因,為了在中國推廣轉基因科學,和民科斗法無數,很辛苦了。特別是揭露袁隆平的雜交稻就是轉基因,讓中國轉基因科學大大超前了美國。諾貝爾獎必須發給方舟子。近期,方舟子聲音嘶啞空洞,明顯肺癌特徵,仍然戰鬥在科普一線,鬥華為斗量子計算機,中國科技獎華羅庚獎也應頒發給他。



a土司王子a


什麼是科學?首先應該承認科學是人類具有共識的一種認知體系。需要強調的是“具有共識的”而且就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而言,它是人類唯一的具有共識的,如此它又是什麼?就是人類的的認知體系。宗教是種認知但是它不具有共識,其它的一切都是本能的屬性帶來的發現,它又是建立在感知和經驗上,並未形成一個可以形成邏輯關係的體系,而邏輯關係是建立在概念的清晰明確的基礎上。由此才能產生思考路徑的延續。所以科學是屬於人類的,西方人不過是“聞道居先”,而又”術業專攻”而已。我們不能因為如此就可以否認科學的唯一性,中醫西醫之爭,就是因為中醫找不到自己的認知體系,而又想區別於西醫,其實中醫西醫就是一個由此及彼的過程,除了地域和更具體的細節有所不同的區別之外,西醫也走過了中醫的道路,只是科學的認知能力提高了西醫的發展速度。或者說中醫一直是停滯不前的傳承著那些古老的經驗和秘方,一切都和我們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同步的,從中也不難看出,繼承阻礙了發展落後就是必然的結果,單調無奈的生存方式,靠天吃飯的處境使我們的思考僵化了,西方也許在也要僵化時,改變和豐富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如此就自然的啟發了思考,心靈就更活泛了,商業應該是最重要的拐點,有歷史記載的最早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泰勒斯本身就是一個商人。為商在利害得失之間的取捨必定是啟發了智慧,由此帶來的思考就是主動的發現,積極的取得,不斷的思考,而科學的本質不外如此,只是更細緻細微綿長了。我們的文化不會產生科學,這個世界也不會有科學之外的另一種科學,如果有人類就沒有這唯一又可貴的具有科學性質的的共識了,因為它人類才有和平。


少衛真


科學,就是分科而學,它並不是信仰,而是探究一種定理,假設,猜想或者數學模型的一種工具。我們當代人習慣,把科學看成一種正確的結果,這是片面而絕對的,科學就是實證的一個過程。
在普通人的眼裡,總是把許多事情想當然的去定性,這個科學,那個不科學,然而,他們卻忽略了,科學只是工具,不是結論。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還遠沒有達到人為定性,定結論的時候,我們不過是人類發展歷史過程中的一環,或者只是中段。普通人認為的科學結論,或許只有在人類毀滅時才能得出,也可能連毀滅都無法換去宇宙最終的認知結論。


無論怎樣,科學需要保持一種論證的過程,他永遠沒有結論,有時,我們過早的蓋棺定論只是人的一廂情願而已。人們對待科學的最好的態度是處於存疑狀態,不斷探索,千萬不要把這種工具看成結論,這會給人類帶來過高的錯覺。
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後期還有更加精彩的預言性科幻小說,用故事來告訴你宇宙的終極意義!


讀聞世界


科學(Science)的詞根,可以追溯到詞根古希臘語“skei”,其本意就是“切開,分離”。

從“skei”到“sciens”,再到“science”,在保留分離(把某個東西與另一個東西分開)的本意的同時,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延伸含義——知道、瞭解、熟悉、懂得(know)。

為什麼把東西切開以後,我們就能知道、瞭解問題的本質呢?通過切開、分離這樣的操作,我們到底又能知道了解點什麼呢?比如:我們可以藉此瞭解物質的構成和生命體的組成。

西方思維講究分,分的特別明顯;中國思想講究合,合的十大緊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就在於合與分,即,東方文化講求的是合,在融合中包含分離;西方文化講究的是分,在分離中包括融合。中國人強調的是“陰陽合抱”、“天人合一”;美國人注重的是“一分為二”、“分類、分形”。

所以,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線就在於:科學是先“分開”後再研究事物的學問;非科學是先“融合”後再猜想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說,只有可進行切分的事物才能產生科學,而不能進行切分的事物是無所謂科學的。

比如,東西方醫學中,中醫講求的是外部系統的整合,西醫講究的是內部結構的分析。

兩者之間分別從經絡學和解剖學開始,從切脈、分類和切開、分離這樣不同的操作中,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到生命體的基本組成,由此命名瞭如“心肝脾肺腎”這些名詞,並且分別從“切分”和“整合”的不同角度去看待這些東西的功能。

而西醫的“切分”才屬於科學的範疇,而中醫的“整合”則無法滿足科學的定義!

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衡量普世價值的基本指標,而且是東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共同價值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哪裡有科學,哪裡才可能產生智慧!

對於科學的認識和追求,東西方的觀點和看法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雖然“科學”這一定義是在明未後期通過西方的傳教士傳入中國的,但在此之前,中國人已經將類似“科學”的東西稱之為“格物”,正所謂“格物致知”。

後來,日本人又將science翻譯成“科學”,即,分科而學,只是由於當時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比較崇尚日本民治維新的成果,使得中國人借用日本的翻譯,將“科學”一詞引入中國,取代了中國以往的“格物”說法,這與中國人之前定義的“格物”中的“格”(grid)其實是一個意思。

如此結果充分表明:西方的“science”、日本的“科學”和中國的“格物”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本源,且呈現出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形成了今天的中國式稱謂“科學”。

(未完待續,更多交流可關注“定慧堂”)


定慧堂


對於網上視頻,以採訪形式問吳國盛有關科學問題,我感覺是某些打著科學旗號的人好似刻意統一了口徑,而且也統一了敘述方式。

從視頻問答方式說,我的感覺是,這怕是採訪者被採訪者配合好的,來給中國人洗腦中國沒有科學西方有科學。如採訪者問四大發明、地動儀、本草綱目,這些東西在中國傳統科技中也只是果,不是科學科目,所以,當然被採訪者順手就說是技術。如果採訪者問中國從九章算術到四元玉鑑、算學寶鑑的數學發展,從內經到宋元明醫學發展,傳統天文學發展,傳統地理學發展,法醫在世界的開創性,難道吳國盛可以隨便說是技術嗎?

吳國盛說中國文化認為科技沒有意義,舉例是康熙自己學洋人科技,不普遍辦學。這個顯然選擇性論述,偽學者,明顯揣著明白裝糊塗,康熙那個時候不把西洋傳過來的科學成果讓中國人普遍學習,這是中國文化認為它們沒有意義嗎?那明末徐光啟、李之藻、王徵那批士人為什麼積極學習耶穌會士傳來的實際上並不比當時中國整體科技水平高,只是有異質性特點的科學?康熙時代不能普及學習唯一的原因是滿人統治。

按通常的科學理解,中國歷史上也有一系列科學家,如墨子、劉徽、張仲景、張衡、祖沖之、一行、蘇頌、郭守敬、李時珍,等等。這些本來在歷史教課書中是常識,為什麼近些年有那麼一些學者一再無視中國科技史,非要說中國只有技術?

而且,新中國有不少科學家對傳統科技是有繼承發展的,如竺可楨、吳文俊。竺可楨創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並在整理中國古代科技史科和中國古代科技史料的當代應用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吳文俊則把中國傳統數學計算傳統做了現代發展,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吳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當前流行的符號計算軟件方面。這樣的歷史和現代科技成果難道吳國盛這種研究科技史的都不知道嗎?還是因為某種立場有意無視了?


玄谷真人


科學,原義就是知識。按中文的字義“科學”就是知識科目的學問。也可以說成是分科的學問。

分科,即每個知識科目。這些科目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後的知識。

在中國,有格物致知的說法,也就是窮究客觀世界的道理。

每個知識科目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有道學,有工學,有禮學,有樂學。在西方,有物理學、化學、數學、邏輯學、藝術學。

在對科學的認知過程中主要以物理、化學、數學為主,造成對科學的偏差認知。

這個偏差認知造成許多科學的笑話。

比如,一百個科學家有一百個科學定義。以致於出現“數學是不是科學”的科學爭論,成了認識科學的一個焦點。但是,說數學不是科學不行,有違科學的說法,為了自圓其說就想出了數學是科學的工具,來圓數學不是科學的爭論。

這麼一來,科學自己反而落入了一個死循環。

科學如果認識成為分科分類的學問,很多東西就好解決。就不會出現數學是不是科學的爭論笑話。

當然也不會出現中醫是不是科學的錯誤認識。


null144386656


科學是什麼?科學是科學理論和相應延展的一種統稱,說科學,最基本的應該先從什麼是科學理論開始。我從最簡單、最樸素的理解來描述科學理論:

科學理論是基於已知信息,通過認知方法論(包括數學、邏輯、其他經過驗證的方法論如還原論)得出未知,並將未知再經過感應信息驗證的整個流程。

科學理論中,有認知方法論的部分,這塊有人類抽象思維的東西,也就是說科學理論並不是固定的、絕對的,我們知道的牛頓力學、相對論,恐怕外星人也未必是相同的理論。一方面,外星人未必是從慣性定律作為已知感應信息,也未必從光速不變作為已知信息。另一方面,同樣基於的“已知信息”+認知方法論,這裡面方法論包含了人類抽象思維的部分,抽象思維,很可能外星人並非和我們一樣,我們是用結構化意識映射感應信息,外星人未必如此。

這塊可能99.999%的人理解不了,外星人未必有邏輯學、有數學,因為他們並不一定通過意識結構化來映射感應信息。這需要從意識的進化來理解。

我對意識的理解,意識的本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亞宏觀物質,如DNA中的微觀量子和其他外部或內部量子產生量子相干(信息熵減)到退相干(等同於量子塌縮),信息生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整個過程中,量子相干,信息熵減,這是“奇蹟的瞬間”。

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意識,其實是這種最基礎意識之上的,可以認為是海量的這種意識的綜合效應,即彭羅斯所說的海量量子塌縮形成的意識流。我認為是海量感應信息的系統性相變,這就是人類抽象意識的誕生。人類抽象意識的誕生,需要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感應信息的存儲,一個是海量微觀量子之間仍然不斷的發生著量子相干退相干。

這樣看,意識的進化,會不會出現在現有人的抽象意識基礎上再次發生一種新的“系統性相變”,它不再需要結構化意識來映射感應信息,還能比結構化意識更可靠的預測(感應到感應不到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