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钵略可汗(下)纠纷于中原,归顺大隋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北周隋国公杨坚代周建国,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在建国前后,为了防止北周宗室作乱,遂将北周诸王悉数诛杀,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宇文招。当这一噩耗传到突厥汗庭的时候,千金公主愤怒不已,为了报仇雪恨,千金公主遂不断怂恿沙钵略可汗南征隋朝。

  国仇家很,千金公主自然不敢忘。当公主向沙钵略可汗提出自己想法的时候,沙钵略可汗欣然接受。以前,沙钵略可汗因为公主身份的原因,才没有兴兵入侵中原。今日,曾经与突厥结为联盟的北周已经灭亡,沙钵略可汗也就没有必要再对隋朝客气了。屠灭北周宗室本来就不人道,何况赵王宇文招还是自己的岳父,沙钵略可汗自然无需遵守盟约了。

  马刀是沙钵略可汗最信奉的武器,闲置了这么多年,它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要起兵南征,就需要选择攻击的城池,沙钵略可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首先对隋朝的临渝镇发起进攻。

 

沙钵略可汗(下)纠纷于中原,归顺大隋

临渝镇是隋朝北部镇所之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适逢隋朝营州刺史高宝宁发动叛乱,沙钵略可汗认为这是一个机会,遂主动联合高宝宁进犯中原。隋朝初建,边疆镇所根本来不及巩固,许多镇将还是前周官员,他们对于突厥的突然袭击都没有做出及时的防备,故而,当突厥兵马进至临渝城下的时候,隋朝官吏就开门投降了。

  突厥的突然发难,令隋文帝杨坚措手不及。隋朝初建,国家百废待兴,前周余党还没有完全消灭,这次再加上突厥犯境,文帝更是慌不择神。内弊不除,何敢睹视边塞之乱,文帝为了消除内患,遂暂时放弃了北征突厥的想法。当临渝镇失陷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文帝便以上柱国阴寿驻守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守并州。文帝以阴寿和虞庆则镇守幽并,本意就是防止突厥入侵,只要阴寿和虞庆则能够坚守幽并,文帝就可以利用时间空隙来消除内弊。

  沙钵略可汗轻而易举得便拿下了临渝镇,这让他觉得隋朝软弱可欺。为了深入中原,沙钵略可汗开始指挥全军向隋朝各个镇所发起了进攻。以临渝镇战役为起点,平州、兰州、凉州、马邑都成为了突厥进攻的重点。平州、马邑战场上,突厥军队与隋朝上柱国平州刺史李光展开了反复争夺,兰州战场上,沙钵略可汗亲率突厥主力与隋将贺娄子干周旋。沙钵略可汗纵兵劫掠隋朝北疆各镇,很快,他就击败了隋朝的各路援军。

 

沙钵略可汗(下)纠纷于中原,归顺大隋

沙钵略可汗的大举进犯令隋文帝惊慌失措,关键时候,还是长孙晟发挥了作用。长孙晟曾在北周时期多次出使突厥,他对突厥的贵族都非常熟悉,为了迫使沙钵略可汗退兵,长孙晟遂亲赴北疆游说沙钵略可汗的儿子染干,他们谎称铁勒等部族作乱,沙钵略可汗不辨真伪,他唯恐后方出事,遂率领全军返归汗庭。

  开皇元年突厥与隋朝的这次较量深深得刺痛了刚刚继位的隋文帝杨坚,在最需要安宁的时刻,沙钵略可汗却纵兵南下,这让隋文帝杨坚很没面子,经此一役,隋文帝杨坚痛心疾首,当消除内患之后,杨坚便决定北征突厥。

  经过三年的准备,隋朝开始向突厥发动了反击。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二月,隋文帝杨坚以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上柱国窦荣定、豆卢勣等人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北征突厥。隋军经过三年准备,兵刃铁甲锐利无比,全军将士浩浩汤汤,早已不似开皇初年的模样。隋军出征,北疆镇动,沙钵略可汗自恃兵力雄厚,遂再次率领突厥兵马挑战隋朝军队。

  此番隋军早已不是开皇元年那般势穷,隋军上下每一个人都表现的非常庄肃,复仇之声不绝入耳。特别是由卫王杨爽统率的中军,更如猛虎般袭来。杨爽前军为行军总管李充所属,李充素来骁勇,且智略兼备,为了彻底击败突厥,李充遂向杨爽进言:“夕者沙钵略自恃兵力,多次南伐中原,其野心稍长,便渐有骄纵之气。此番出征,沙钵略必然会放松警惕,我们只有抓住时机,以精锐骑兵袭之,才可重创夷兵。”卫王杨爽久经沙场,他对李充之谋非常重视,经过深思熟虑,杨爽决定派李充与行军元帅府长史李彻共同率军突袭突厥。

  李充、李彻率领朔州方向的五千精锐骑兵作为前锋深入突厥腹地,经过几日搜寻,他们终于找到了沙钵略可汗的营帐。随着一声号角,隋军将士先后冲入突厥营帐,沙钵略可汗仓皇出逃,突厥大败。

沙钵略可汗(下)纠纷于中原,归顺大隋

沙钵略可汗所统率的军马皆为突厥精锐步卒,经此一战,突厥上下士气大跌,突厥内部也是全线动摇。不义之战不得人心,再说突厥内部各部族也有贰心,沙钵略可汗败退之际,突厥各部族首领并没有派兵救援,相反,曾经被沙钵略可汗封为小可汗的阿波可汗大逻便还在关键时刻举族叛乱。为了消除内患,沙钵略可汗只好转而北上攻打阿波可汗。

  沙钵略可汗依靠武力组成的突厥军事联盟本来就是松散的,作为大可汗的他,完全依靠马刀而统治东突厥各部,阿波可汗焉能不反。大逻便本来就对沙钵略可汗心怀不满,而这次隋文帝又主动抛出橄榄枝,这对于一心觊觎大可汗位置的阿波可汗来说,可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沙钵略可汗败于朔州的时候,阿波可汗遂在隋朝的怂恿下举族而反了。后院起火,沙钵略可汗自然需要先消除内患,于是草原上再次掀起了一股血雨腥风。

  沙钵略可汗虽说败于隋军之手,但其主力尚存,且战力雄厚,完全有实力击败阿波可汗。草原上两大可汗交战,受害的是草原部民,在沙钵略可汗回师攻打阿波可汗之际,他的堂弟地勤察也举兵反叛,地勤察与阿波可汗联兵,沙钵略可汗暂时处于下风。

  东部突厥发生内乱,沙钵略可汗无心南征,只好转而平定叛乱。依靠着忠于自己的部民,再加上自己过人的军事才略,沙钵略可汗终于击败了阿波可汗的大军。为了泄私愤,沙钵略可汗诛杀了阿波可汗的母亲,并将其宗族屠戮殆尽。

  虽说沙钵略可汗平定了阿波可汗的叛乱,但其屠杀大逻便宗族这一残暴做法却引起了草原上的共愤,后来,就连一向置身事外的西突厥首领达头可汗也不得不出山。达头可汗是突厥公室,他虽然被视为是突厥外族,但其亦有一定的实力,在达头可汗的支持下,阿波可汗重整旗鼓,再次率领部民与沙钵略可汗交战,一时间,沙钵略可汗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沙钵略可汗在与阿波可汗交战之际,也不忘南下攻伐中原。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可汗亲率精锐骑兵一万多人侵入隋朝的幽州地界,隋幽州总管李崇率领骁骑三千人抵抗突厥,因突厥势大,隋军最终遭到大败。突厥将李崇围困砂城,并断其补给,迫于无奈,李崇只好出城力战,突厥兵马万箭齐发,李崇身死,砂城失陷。

部族掣肘,内患滋生,这是沙钵略可汗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这节骨眼上,阿史那摄图又南伐隋朝,射杀李崇。西部突厥虎视眈眈,中原隋朝又刻骨崩心,新仇旧恨,沙钵略可汗已经独木难支。

 

沙钵略可汗(下)纠纷于中原,归顺大隋

  古板顽固,这是一个军事家之大忌,沙钵略可汗并非是顽冥不化之人,作为可汗,他锐意进取,从不因循守旧,他总是在草原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他深知,自己是草原的希望,是长生天播撒给草原部民的种子,自己不灭,草原就不会坍台,就不会被阴谋家所颠覆。在屡伐中原徒劳无功的情况下,他有必要为草原部民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内有藩乱,外有强敌,沙钵略可汗只能选其一。相比较于阿波可汗,似乎隋朝更为可信,隋朝初建,中原更需要边疆稳固,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沙钵略可汗决定与隋文帝议和。

  沙钵略可汗以归还隋朝失地为条件,最终获取了隋帝国的支持。开皇四年,隋朝与东突厥互通使节,隋文帝册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并准许沙钵略可汗称臣纳贡。文帝为了表示诚意,以长孙晟、虞庆则出使突厥,并赐予其珍珠玉帛,突厥与隋修好。

  稳住了中原隋朝,沙钵略可汗开始集中兵力镇压叛乱。不过,此期达头可汗已经坐大,沙钵略可汗已经没有力量剿平叛乱,无奈之下,阿史那摄图只好向隋朝求援。既然已为宗属国家,隋朝就有救援东突厥的义务,在隋朝和东突厥的联合打击下,达头可汗西遁,而那位屡次起兵叛乱的阿波可汗也为沙钵略可汗所俘虏。

  沙钵略可汗晚年,隋朝与突厥重新修好,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也为了两国的永久和平,沙钵略可汗遂派自己的第七子库合真入朝为官。开皇七年(587年),沙钵略可汗率领部民亲赴代州狩猎,同年,可汗病逝于代州。

  沙钵略可汗是突厥汗国少有的能主,突厥曾在他的带领下而走向了强盛。不过,作为突厥的大可汗,沙钵略可汗却是造成东西突厥分立的罪魁祸首,沙钵略可汗一味南征,动摇突厥根基,这给草原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不仅是中原王朝,就连突厥内部也出现了裂痕。以部落联盟结成的突厥军事同盟本身就不稳固,若再加上武力征讨和天灾,沙钵略可汗必然会丧失人心。

  突厥的分裂和沙钵略可汗的军事威慑脱不了干系,这样一位野心勃勃的可汗,必然不会容许突厥各部自成一系。缺乏向心力的同盟,再加上隋帝国的分化瓦解,突厥汗国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沙钵略可汗晚年与隋朝的结盟实际是无奈之举,败多胜少的战绩,离心离德的汗庭,为了可汗持续的统治,沙钵略可汗只能是摒弃前嫌,选择与隋朝修好。沙钵略可汗这匹草原野马,最终在血与泪的煎熬中走向了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