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1

1


古今中外 ,都有很多事實支持這麼一個說法 ,即在小事情上 ,“善做事的人”勝過“善做人的人 ” ;而在大事情上 ,“善做事的人” 幹不過 “善做人的人”。

於是 ,才留下一段流傳千古的對話。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用大白話講 : 劉邦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擒了?”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擒的原因。”

好一個“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一時強大但不善將將的項羽 ,最終敗給了一時弱小但善於將將的劉邦。


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2


曾國藩 ,一介書生。手不能舞劍 ,腳不能策馬上陣 ,也不是什麼軍事家 ,卻指揮千軍萬馬 ,硬是從如日中天、勢如虎狼的太平軍手中 ,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朝。他憑什麼呢?

兩個字 : 做人 ,將將。

現在有人把曾國藩吹得神乎其神 ,說他善於面相識人 ,三千步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才能品德高低與未來行事成敗。這說法是扯蛋。曾國藩也發生過拜將識人看走眼的重大事故。


咸豐十年九月,曾國藩派李元度駐防徽州,打了敗仗。李元度這個人長於出謀劃策,本是坐辦公室的人。曾國藩想提拔他,讓他駐防徽州。曾國藩告訴他,你一定要改掉文人習氣,一定堅壁自守。李元度防守徽州的時候,太平軍李侍賢部天天罵他,說他是縮頭烏龜。後來李元度違抗曾國藩堅壁自守的命令,出城一戰,幾千人的人馬,幾乎全都被吃掉。曾國藩這次識人不明,李元度出謀劃策是其所長,臨守戰場是其所短。


但曾老師在將將上確有一套。自知領兵打仗非自己的長項,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戰略,“集眾人之長,補一已之短”,“合眾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處。”


據不完全統計,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間召集的幕僚達400多人,而後官至三品者達47人,位至督撫者33人。


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沈葆楨、劉蓉、李元度、羅澤南等晚清的棟樑之材,無不受曾舉薦,“國之重臣,悉出曾門矣!”

曾老師將將有以下幾個特點。

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3


先求將而後選兵。


曾老師指出 :“古之治兵,先求將而後選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並不擇將。譬之振衣者,不提其領而摯其綱,是棼之也,將自斃矣。” 如果沒有找到好的將領 ,帶兵就會如同整理裘毛大衣 ,不提起衣領 ,皮毛就會越整越亂。

曾老師又說 :兵易募而將難求。營官不得人,一營皆成廢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廢物;什長不得人,十人皆成廢物。濫取充數,有兵如無兵也。 

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4


將才的標準 : 智、勇、德、勤。

曾老師的擇將標準是 :

(1)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 (注:不急功近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2)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3)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本分;而廉隅正直,則糧餉不欺,賞罰不濫,乃可固結士心,歷久常勝。 

(4)有智無勇,能說而不能行;有勇無智,則兵弱而敗,兵強亦敗。不明方略,不知佈置,不能審勢,不能審機,即千萬人終必敗也。

曾老師認為 ,最好的將才是智、勇、德、勤俱全。如不能俱全 ,則德勇勤的人優先起用。並說 “ 軟熟者(注:性格軟弱者)不可用,諂諛者不可用,胸無實際、大言欺人者不可用”。

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5


用人的智慧 ,就是善於在找不到理想人才的情況下把人用好。

我常常遇到一些老闆 ,向我抱怨自己碰不到優秀人才。我說 ,在現實中 ,我們應把碰不到優秀人才的情況 ,視為常態。如果碰到一位智勇德勤績俱全的人才 ,那些運氣。


曾老師有言:“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又說“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無因寸朽而棄連抱,無施數罟以失巨鱗。”就是人才有小毛病不要緊 ,關鍵是要有長處。

 

“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磨礪而成”,這是曾國藩的培養人才觀。他認為“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不可動輒說“天下無才”或“無人可用”。


曾國藩從長期實踐中歸納出培養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之法即教訓、教導; 甄別之法即對能力、品質考核鑑定 ;保舉之法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 ; 超擢之法即超級提升。


以教誨為例,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國藩總抽時間接見,並諄諄訓誨、告誡他們對上要精忠報國,對下要力戒騷擾百姓;平時,他也經常以書信、飯前閒談的方式教導下屬。

曾國藩深諳人的心理,認為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而要多鼓勵扶助。他說:“衡人亦不可眼界過高。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 ;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概括下曾老師的用人方略 ,就是八個字:廣攬、慎用、勤教、嚴繩。

(1)廣攬,通過各種途徑,挖掘各方面的人才。

(2)慎用,合適的人要用在合適的崗位上。

(3)勤教,就是經常培訓、教育。

(4)嚴繩,就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來管理、督促部屬。

曾國藩 :用人貴在將將


6


不靠金錢激勵而把隊伍帶好 ,才是治人最高境界

曾老師指出 “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餉重優,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

靠金錢激勵來帶兵 ,有錢好辦 ,沒錢了怎麼帶 ? 別人出錢比你多 ,你怎麼帶 ?

曾老師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軍隊。湘軍的兵是由軍官回鄉下招來的,招的是家鄉子弟兵。所以它的動員成本非常低,幾乎不要花什麼錢,不需要花更大的力量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動員出一支軍隊。這種方法能產生一種驚人的效率,首先是消除了清朝軍隊一戰即潰的現象,另外消除了敗不相救、勝不相援的積習。加上師生、同鄉這些當時非常富有感情的紐帶,形成湘軍的凝聚力。

湘軍的指揮體系,首先是大帥曾國藩,第二個是營官,營官管士兵。如果打敗了以後,曾國藩有一條原則,這支部隊打敗了馬上就地解散,如果營官死在戰場上,士兵沒有把他救下來,這支部隊同樣就地解散。打勝仗呢?再給得勝的營官名額、銀子,可以回鄉再招,一個營變成兩個營,兩個營變成三個營,部隊就在打勝仗中成長起來了。打勝仗的部隊越打越多,打敗仗的部隊立即就消亡。


這就是湘軍的 “命運共同體” 做法及其妙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