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功大于过,值得所有人致敬

最近电影市场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翻车事件。上海堡垒,这部据称耗时6年,投资高达3.6亿的“科幻巨制”,成为了除《哪吒》之外,暑期档里另一种现象级电影。上映前,它声势浩大,剑指《流浪地球》;上映后,有人说,“《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上海堡垒》却把门又关上了,还加了把锁,把门给焊上了。”

《上海堡垒》:功大于过,值得所有人致敬

对于吃瓜群众一边倒的拍砖,牛大倒想替《上海堡垒》说句话。我认为,《上海堡垒》对于影视行业,功大于过。因为它终结了影视行业的一种奇葩模式。

前几年互联网和传统企业拼命往娱乐圈挤,但一不会看剧本,二不懂娱乐圈的水究竟有多深,硬生生用钱砸出了一个“IP+流量明星”的模式。013年,《富春山居图》,这部直接刷新了大众对烂片认知的流量电影,狂收3亿票房,宣告流量时代开启。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接踵而至,“IP+流量”模式正式成形。两年上映4部,虽然很烂,但有流量加持,还是以17亿的票房成为中国最挣钱的系列电影之一。在这一模式的统治下,中国迎来了群魔乱舞的烂片纪元。

然而,在流量明星一次次毫无底线的营销中,观众们越来越不买账。“IP+流量”开始时灵时不灵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亏的主演杨洋至今都接不到好的电影片约。流量小生吴磊主演的《阿修罗》上映五天就撤档了,有影帝、影后加持都拯救不了。

但是,捷径走多了,谁还愿意老实走路。小程度的亏损,并不足以让喜欢走捷径的投资方死心。怎样才能死心?只有像《上海堡垒》这样亏得惊天动地,亏得血本无归,才能让他们明白“IP+流量”模式早已过时。只有这样,好演员才有出头之日,影视行业才能有未来。可以说,《上海堡垒》亲手关上了流量电影的大门,杀身成仁,善莫大焉。

以前,牛大给大家讲一个投资A股影视传媒行业的小规律:每当有爆款电影出现的时候,影院和影视上市公司都是直接受益方,我们可以找合适的时机,投资A股这些相关公司。

而《上海堡垒》的翻车,对我们也是一种警示。对于依靠“流量明星+大IP”打法的影视公司,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在这种充斥着“割韭菜”的投机思维指导下,拍出来的电影只有粗制滥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