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項目,有什麼工藝項目能加盟嗎?

絕不吃瓜群眾


如今單純的銷售農產品,價格低,對農民來說一點也不賺錢。過去很多人家為了能夠多賺一點,就把一些農產品做一些簡單的深加工,製成人們生活需要的必需品來賣。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些小加工項目沒有被經濟的發展所淹沒,反而卻越做越紅火。

一、饅頭房:說到饅頭,對北方人來說是家家戶戶天天都吃,平常都是家裡自己蒸。隨著人們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也越來越忙,為了節省時間一般就不在自己蒸饅頭,因為蒸饅頭很需要費時間,直接從饅頭房買上點,非常方便。另外在農村凡是婚喪嫁娶都會用到大量的饅頭來招待客人,這些 也需要直接從饅頭房定做。過去農村過年都會拿出幾天的時間來蒸饅頭、蒸花餑餑,現在卻很少有人自己做了,都是提前在饅頭房預定,這也是饅頭房越來越紅的原因。

二、榨油坊:過去農村人成立小油坊,就是給附近的農戶做加工,收取點加工費。現在人們對食材越來越追求綠色,很多自己家裡種有花生的更會去自己加工花生油,同時也有很多城裡人也喜歡讓自己在農村的親戚朋友買上花生來加工花生油,這無形中給小油坊帶來了更多的生意。頭腦更加活泛的還會自己註冊品牌,放到網上去賣,這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生意。

三、粉條加工:用地瓜、土豆來製作粉條是農村裡的傳統手藝,前幾年被一些工廠化生產的粉條給擠兌的生意少了很多。但工廠生產的粉條口感不好、假的也很多,如今人們對吃的越來越講究,所以在農村這種純原材料、老手藝加工的粉條又回到人們的餐桌,且銷路越來越暢通,如果也把這種純手工製作的粉條放到電商平臺,肯定會增加更對的生意。

四、豆腐坊:豆腐坊可是農村人最熟悉不過的了,北方人的白菜燉豆腐是冬天必備之菜,咋吃也不膩。豆腐坊也不是隻做豆腐,還有豆腐皮、豆腐腦、豆腐乾都各種豆製品,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給每天大魚大肉的人換換口味。現在的豆腐坊生意都很好,特別是賣豆腐腦的滿大街都是開的豆腐腦店,還有菜市場、超市的豆製品,銷路都不錯。如今更多的是把豆製品包裝好,延長了保質期,可以放置時間長,也可以銷到更遠的地方。

五、鹹菜醃製:醃鹹菜是過去農村人到了冬天沒有啥吃的青菜,就在青菜下來的時候用鹽醃起來吃。所以在農村一直就有人在做醃鹹菜這一行,雖然現在人們的菜籃子豐富了,反季節蔬菜也已經普及,但鹹菜還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備菜,特別是早上,喝碗粥、吃點小鹹菜是人們的生活習慣。過去賣鹹菜是走街串巷,現在是電商、商超、菜場,銷路寬廣,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用農產品做簡單深加工的小項目,如今也是越來越好,畢竟單純的賣農產品不值錢,做深加工,技術簡單,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給自己掙來了金錢,也為鄉村振興出一把力,盡一份責。


耗子的浩子


15個適合農村的加工項目: 蔬菜包裝成禮盒

糖茶菸酒不希罕新鮮蔬菜如何賣?滿街競爭很激烈。於是,便有人試著把蔬菜包裝成禮盒,效果還真不錯。農村加盟好項目,春節前夕,一種產自河南駐馬店地區的禮盒蔬菜走上了送州各大商場的櫃檯,引起了鄭州市民的關注。做生意掙大錢。

據禮盒說明書介紹,蔬菜有以色列甜椒、葡萄型西紅柿、黃西葫蘆、美國西芹水果有提子、櫻桃、芒果、網紋甜瓜、珍珠瓜等,共計20餘種。在農村幹什麼掙錢?這種禮盒來自河南一家集團。近兩年來,該集團在中國農科院的幫助下,投資1000多萬元,大量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名優特新蔬菜水果品種,進行反季節溫棚生產,獲得巨大成功。產量上去了,銷售便成問題,於是就逼出了這一招。

15個適合農村的加工項目: 農村用品租賃

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需要的工具很多,但一家一戶不可能購全。有條件者,可投資一萬元左右,購一些農民必用物品出租,收取租金。在農村幹什麼掙錢?可出租的商品大致有三類:一是婚喪之事用品,如婚紗、相機、廚具、擺酒席用的桌、凳及酒具等二是建築用具、如模板、手推車、儲水罐等三是小型農機,如播種機、脫粒機、鍘草機等。可採用滾動發展的方式,逐步添置。

15個適合農村的加工項目: 粗布服裝

找來幾家與自己風格相似的小品牌,邀請他們也進到自己的小店來,小店於是集中了各種各樣粗布做的服裝、服飾,凡是喜歡粗布風格衣服的朋友,只要進到這家小店,就能從頭到腳地買到他們喜歡的服裝、服飾。

15個適合農村的加工項目: 舊衣改制

該項目打破傳統的大改小,肥改瘦,補破洞服務範圍,主要為顧客提供改制成衣的創意設計,同時提供改制輔料,如絲帶,串珠,拉鍊等。在農村幹什麼掙錢?可把不合身或款式落後的衣服進行款式的再造,或將要廢棄的衣服改制成其他物品,如娃娃玩具,靠枕靠背,家居飾品等。店鋪宜小不宜大,投資成本不高,但對店主的創意設計能力和手藝有一定要求。

15個適合農村的加工項目: 開辦農村建材店


內蒙印象河套源


1、水果蔬菜再加工

一些水果、蔬菜不宜保存過久,容易腐爛,將水果蔬菜再加工一下,更加容易儲銷售,像果脯、蜜餞、乾果等加工食品,都是不錯的創業項目。

2、甘薯系列產品加工

甘薯深加工可製成400多種副食品,深加工工業產品多達1000種以上,如丁酸、酒精、檸檬酸、賴氨酸、磷酸澱粉酯等。通過深加工,甘薯一般可以增值2~10倍,甚至100倍以上。

3、蔬菜醃製類產品加工

據各地副食品市場調查,醃製的各種食用小菜,由於食味獨特,營養豐富,容易存放,可長年食用,品種齊全,非常暢銷,已出現洪不應求的勢頭。

4、大宗農產品加工

高粱、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可以加工成半熟產品進行銷售,高粱可以加工成超市裡面賣的糯米食品,玉米也可以放進真空的袋子裡包裝好,投入市場進行銷售,很有市場。






熱愛生活的90後寶媽w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是圍繞農業部門的職責、任務以及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重點開展應急性、培育性、基礎性科研工作,2007年起實施。其中,“大宗農產品加工特性研究與品質評價技術”作為第一個農產品加工領域的行業科研專項於2009年開始資助。農產品加工領域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是以解決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為重點,以初加工和綜合利用為切入點,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適當向精深加工延伸,並強調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究同步,加快實現產業化。

  大宗農產品加工特性研究與品質評價技術(2009年)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系統地對大宗糧油(小麥、稻米、油菜、花生),大宗果蔬(蘋果、柑橘、葡萄、荔枝、馬鈴薯),大宗畜產品(牛奶、羊肉)3大類11個主要農產品特徵指紋圖譜和加工特性進行研究,構建大宗農產品加工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加工品質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並以此為依據對3大類大宗農產品進行科學分類,構建大宗農產品加工專用品種基礎數據庫,實現網絡共享,並在企業進行示範推廣,有效地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綜合效益。主要目標是:確定大宗農產品加工品質特徵指紋圖譜和加工特性參數;構建大宗農產品加工品質評價技術指標體系;建立大宗農產品加工適宜性評價方法和標準,對我國現有主要農產品進行科學分類,並在企業進行示範推廣;構建大宗農產品加工專用品種基礎數據庫,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肉類生產與加工質量安全控制技術(2009年)

  針對目前我國肉類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整合國內肉類行業技術力量,通過關鍵技術創新和相關技術的集成,形成現代動物屠宰和肉類食品加工的技術支撐與創新體系,建立肉品質量評價體系及肉類主要致病、腐敗微生物數據庫系統,並建立我國肉類“從養殖場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與安全保障系統和可追溯技術系統,提出我國肉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市場預警機制和對策。通過關鍵技術創新和相關技術的集成,形成我國肉類生產與加工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現代化屠宰技術條件下PSE肉、DFD肉等異質肉的發生率由目前的20%左右降至17%左右,研發6~8項肉類加工與品質控制關鍵新技術,研製5~6種國內急需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類屠宰與加工技術裝備,形成肉類生產與加工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基本解決目前我國肉類產業面臨的技術難題,顯著提升我國肉類食品加工的整體技術水平,個別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我國肉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適於不同區域農戶小型儲糧設施研究與示範推廣(2011年)

  針對我國目前適於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組織的糧食產後儲藏技術設施缺乏、損失嚴重等突出問題,該項目以工程技術研究為手段,以集成創新為特色,通過了解不同區域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組織糧食產後安全儲藏存在的實際問題和需求;研發適合於不同區域農戶小型儲糧設施和設備,形成具有區域特點的種糧大戶與農民合作組織糧食產地儲藏設施建設模式、標準及規程;建立不同區域糧食儲藏示範點,實現糧食安全儲藏的示範推廣,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完善我國糧食安全生產體系、全面建立我國農戶安全儲糧體系提供工程技術支撐。

  糧油真菌毒素控制技術研究(2012年)

  通過對糧油作物及其製品中真菌生長和其產毒關鍵控制因素的研究,研發真菌毒素防控技術6~7項;通過對真菌毒素生物、理化特性研究,篩選和研發出糧油真菌毒素降解和去除技術12~13項;研發真菌毒素防控制劑3~4種,並形成相關配套技術;研發糧油原料乾燥、選別技術2項,設備2套;研製糧油原料貯藏抗黃麴黴毒素防控處理設施1套;研發真菌毒素檢測技術2~3項,檢測產品3~4種;建立糧油真菌毒素安全控制技術體系3~4個;研究成果在100家糧油種植、貯藏、加工企業和質檢部門推廣示範,將糧油真菌毒素超標率減少50%以上;減少我國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及其製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保障我國人民健康,實現糧油減損增產,促進我國糧油加工產業和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傳統糧食加工製品產業化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範(2013年)

  通過項目的實施,開發營養風味饅頭、生鮮拉制麵條、鮮米粉等新型產品8~12種。研製散粉混配、接收、米粉乾燥、和麵機、醒面機等裝備5~8臺(套)。制定傳統糧食製品生產相關的原料、產品、裝備等各類技術規程和標準20~25項。形成營養風味饅頭、生鮮拉制麵條、鮮米粉等關鍵生產技術10~15項。建立饅頭類製品、生鮮拉制麵條、鮮米粉、米粉絲等示範生產線4~5條。申請或獲授權國家專利30~35項,發表學術論文60~70篇,其中SCI論文10~15篇,培養研究生25~35人,培養行業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0名左右,培養青年科技骨幹20~30名,為企業培養具有糧食加工製品方面的實用人才220~250名;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傳統糧食製品加工過程與產品質量控制標準體系。

  大宗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年)

  以我國大宗糧食加工副產物麥麩、谷朊粉、麥胚、米糠和碎米等為原料,評價原料的加工特性和利用價值,為糧食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提供依據;研發蛋白質和活性短肽的高效製備與增溶改性,高品質油品提取與精製,膳食纖維、功能性多糖和低聚糖以及澱粉糖製備等關鍵技術及設備;利用糧食加工副產物研發蛋白質、活性肽、高品質油脂、膳食纖維、功能性多糖和澱粉糖等精深加工產品及其配套應用技術,建立相關產品的生產規程、質量標準、質控技術體系,通過不同區域、不同原料糧食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示範,整體提升我國大宗糧食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

  雜糧初加工技術裝備及綜合利用研究與示範(2013年)

  圍繞雜糧初加工技術裝備提升與資源綜合利用兩個重點,通過系統開展綠豆、薏苡、燕麥、蕎麥、穀子等雜糧初加工的技術裝備研究與改進,解決雜糧初加工技術裝備滯後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實現雜糧初加工技術的標準化和裝備的現代化提升,促進雜糧的全營養利用與高附加值轉化。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培育一支雜糧加工業科技研發隊伍,培養一批雜糧加工產業骨幹科技人才,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雜糧初加工裝備,研發附加值較高的雜糧產品,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振興的雜糧加工現代化示範企業。   油料產地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範(2013年)

  以油料營養生化品質和物化特性為基礎,開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油料(油菜、花生、油用胡麻、紫蘇、葵花籽、芝麻)產地化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範,實現8~12項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開發出油料產地加工關鍵設備5~7臺(套),新產品5~10種。通過技術在中小型油料加工企業的應用,建立50個產業化示範基地,提高加工增值率50%,降低加工能耗40%,減少設備投資50%。通過項目實施,突破油料產地化高效加工的共性關鍵技術瓶頸,提升我國油料產地化加工技術經濟水平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構建油料產地化資源化多層次利用模式,實現油料優質優用優價,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油料產業健康發展,從而提高我國食用油供給水平。

  蔬菜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年)

  針對我國蔬菜產業大量副產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資源浪費、經濟損失、環境破壞等關鍵問題,通過對蔬菜副產物食品化、飼料化和肥料化利用關鍵技術與工藝進行系統攻關,形成配套工程化技術,並進行產業化示範,探索我國蔬菜副產物綜合利用模式,實現我國蔬菜資源的高值化利用,延長我國蔬菜產業鏈,增強我國蔬菜產業國際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通過項目實施申請國家專利15~20項,發表論文40~60篇,制定標準和技術規程20~30個,形成蔬菜副產物利用關鍵技術15~20項,開發新產品20~30種,研製或改進蔬菜副產物加工專門化設備8~12臺(套),在15~25條生產線上進行示範,形成示範基地8~10個,培養研究生20~30人,培養青年科研骨幹2~3人,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000人次,增加蔬菜副產物資源利用200萬噸以上,實現直接經濟效益約2億元。

  漿果貯藏與產地加工技術集成與示範(2013年)

  開展草莓、藍莓、楊梅、桑椹、樹莓等漿果產地貯藏保鮮、初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和裝備研發,建立系列適合產地農戶、農業合作社和小微企業應用的漿果產地處理、貯藏保鮮和加工實用技術,研製出小型裝置和設施,並開展示範推廣。實現研發新技術15~20項、關鍵裝備2~3種,制定規程10~15項、標準3~5項,發表論文40篇以上,申請專利20~25項,鑑定成果4~5項,在30~50家以上農村合作組織及小微加工企業應用示範,預計新增產值5~6億元,新增效益3000~5000萬元。

  西北特色水果貯運保鮮技術集成與示範(2013年)

  研究建立西北特色水果(甜瓜、杏、李、櫻桃、梨、葡萄等)主要品種採後生物學特性、品質劣變生理及採後病害發展規律,為貯運保鮮技術與設施的研發奠定基礎;研究建立西北特色水果貯運保鮮技術體系,並進行集成與示範;研究建立西北特色水果採後貯運保鮮設施及配套技術,並進行集成與示範;建立西北地區特色水果採後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和控制體系並進行集成與示範。通過該研究,使西北特色水果的貯運保鮮在應用基礎理論、品質維持配套技術與設施、品質控制體系與標準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使研究開發的技術成果得到集成應用,使西北特色水果的貯藏質量和貯藏流通時間得到明顯提高。

  特色熱帶亞熱帶果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年)

  通過項目實施,擬研發單項關鍵技術20~35項,研製輕簡裝備7~14種,並進行系統集成和產業化,形成新產品13~23個,轉化為相關技術標準19~29項,集成5~8條果品加工示範性生產線,加工技術在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福建等適種區的企業或農場示範推廣,提高我國特色熱帶果品加工率和產後增值。同時以該項目為依託,培育一支行業科技研究隊伍,培養一批基層技術骨幹,培訓一批企業員工,促進特色熱帶果品產業的發展。

  大宗水果加工副產物與殘次果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年)

  通過項目實施,突破蘋果最少加工等系列關鍵技術,攻克MP產品防褐變等相關技術難題,開發高活性葡萄多酚複合物等系列新產品;建成柑橘汁胞、鮮切蘋果等技術示範生產(中試)線,相關新產品實現生產示範;建立水果加工副產物與殘次果綜合利用新模式,為技術集約型水果加工產業提供示範;申請發明專利3~5項,發表論文15~20篇,制定相關技術規程或產品標準2~5個,培養研究生10~20人。

  食用菌保鮮加工與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年)

  針對我國食用菌產地加工及廢棄物(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難題,在對廢棄物(副產物)營養功能性評價和加工適應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集成複合保鮮、節能型乾燥、微好氧快速發酵、外循環降溫微粉碎、閃式提取、高聚絡合純化等新技術,研發食用菌新產品,構建面向廣大食用菌主產區農村合作組織、食用菌批發市場以及中小型食用菌加工企業新的技術推廣模式。

  通過項目實施,集成開發食用菌產地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實用新技術25項,研發創制新產品20個,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0項,制訂標準或技術規程18項;在全國典型區域建設研發、示範及產業基地10個;鮮食用菌貯藏期延長50%以上,組合乾燥技術較傳統食用菌乾製工藝節能20%~30%,食用菌採後損失下降10%;食用菌菌糠、菌柄、預煮液等副產物的利用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0%,食用菌行業副產物(廢棄物)綜合利用增值3~5倍;實現主要輻射示範企業年均產值約5億元;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100篇,其中SCI、EI論文20篇。培養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0名、青年學術骨幹30名、博士後2名、研究生50名。

  畜禽宰後減損、分級技術裝備研究與示範(2013年)

  針對我國畜禽屠宰與加工行業的現狀和特點,以滿足中小型屠宰加工企業(佔屠宰加工企業的90%以上)的共性技術需求為目標,立足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對畜禽宰後減損、分級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以及產業化示範進行聯合攻關。開展產業急需的畜禽宰後滴水損失和品質劣變控制、超冰溫保鮮、胴體分級等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研發,通過關鍵工藝技術與裝備的配套,構建適用於中小型屠宰企業的宰後減損、分級與保鮮儲運技術體系,進行產業化示範推廣,使畜禽宰後損失率降到3%以下、分級率提高至80%以上、貨架期延長至1.5倍以上、畜禽肉附加值提高20%以上。通過項目的實施與示範帶動,提高肉類產業鏈效益,促進產業升級,引導規範化養殖,增加養殖戶收入。   傳統醃臘肉製品生產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範(2013年)

  針對制約我國傳統醃臘肉製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技術裝備落後、產品質量不穩定和安全風險高的難題,研究原料標準化技術,風味形成與固化技術,亞硝胺、苯並芘和雜環胺等有毒有害物質控制技術,低鹽低硝加工技術,開發低鹽低硝醃臘肉製品、三效煙燻液、天然亞硝基血紅蛋白著色劑等產品,研製自動化著色、輥揉和人工氣候裝備。形成傳統醃臘肉製品從原料到成品的加工關鍵技術體系,建立現代化醃臘肉製品生產示範線,在浙江、江蘇、湖南、天津、寧夏形成醃臘肉製品新技術應用示範線6條,輻射帶動整個傳統醃臘肉製品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裝備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動醃臘肉製品行業技術升級,從而帶動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

  禽蛋高效清潔、分級及加工貯運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揭示我國禽蛋主產區主要危害微生物種類、數量及主要汙染途徑;鮮蛋蛋殼髒汙理化特性;禽蛋在不同的溫度條件理化指標及感官品質的變化規律;不同狀態禽蛋類型與檢測指標的數學模型;禽蛋質量與安全風險分析與評價。創新禽蛋內外微生物快速檢測、禽蛋內外品質無損檢測與分級、禽蛋高效清洗除菌、禽蛋產地貯運保鮮、禽蛋品質安全溯源等關鍵技術;通過多學科合作,研製相關新產品、新材料及開發高效清潔除菌分級新裝備,將關鍵技術、材料、裝備系統集成,應用禽蛋產地包裝、產地清潔、禽蛋生產、貯運及追溯系統等生產體系中,集成創新禽蛋產地高效清潔、分級及貯運技術模式,形成技術規程和物化產品,建立示範基地與示範生產線,發揮示範輻射作用,並在各類型禽蛋生產企業中進行示範推廣,顯著提高我國禽蛋生產、加工、消費、流通的安全水平,促進我國蛋品行業實現綜合產能、標準化高效生產與可持續發展。

  同時,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培養一支能有效解決我國禽蛋產後處理關鍵技術及工程裝備問題的高水平隊伍,建立全國蛋品產後處理共性技術研究的工作平臺和信息平臺,滿足我國禽蛋產後處理關鍵技術的需求,為國家禽蛋產後技術推廣以及相關政策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傳統乳製品現代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年)

  通過項目實施,篩選出具有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發酵乳製品特色風味和質地的乳酸菌菌種及其直投式乳酸菌發酵劑,並利用自主研發的乳酸菌菌種和發酵劑開發特色產品,制定出相關的技術標準,將所開發產品在相關企業、合作組織或牧戶中進行示範生產。具體目標是:篩選出具有優良特性乳酸菌25~30株;開發發酵劑8~10種;研發適合工業化生產的具有傳統發酵乳製品特色的發酵乳製品加工技術和產品10~15種,並制定出相關的技術標準;研發傳統發酵乳製品現代化生產的相關設備5~8套。


農村大傻哥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覺得農產品加工項目還是不錯的。

我認為首先你要選擇那種本地大量種植或本地特有的特產來加工。大量種植的農產品可以保證你的貨源常有,而且大量種植的收購起來價格上會更有優勢,加上是本地原材料的運費也省下不少。選擇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往別的省也會更有市場竟爭力。

能加工的農產品有很多,瓜果蔬菜雞鴨掌肉都可以。比如我們廣西這邊比較有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就有:恭城柿餅、陽溯金桔幹、荔浦芋餅、容縣柚子皮、浦北紅菌……等等。


曉霞姐姐日誌錄


我覺得農產品加工不能只圍繞著人的食用項目來延伸。

禽類的食用飼料加工也屬於農產品延伸加工的一種。

我跟大家分析一個禽類飼料加工還處於一個空白的加工項目。

大家都知道畜牧行業大部分都是採用的是青儲發酵飼料。這種飼料有一種不好的缺陷,就是在發酵完之後不能直接餵養,要在餵養的時候晾曬一兩天之後才能用,而且是養大型牲畜,如豬、羊、牛等,餵養的時候拋灑的特別多浪費的比較嚴重,這種發酵飼料也容易造成家畜類消化不良引起疾病。

如果這種飼料在加工初期的時候,不使用發酵餵養,在飼料初期的時候直接做成顆粒飼料,然後晾乾儲藏。這樣就能保存飼料中的原始營養不會流失比較常見的有玉米青儲,在玉米青儲的時候,直接做成顆粒飼料涼幹貯藏,這樣可以根據飼料顆粒的大小,適應的家畜也可以延伸到雞、鴨、鵝等小型的家禽,而且飼料的原始營養不會流失。避免了發酵時產生有害細菌,可以直接餵養家禽。目前這類市場基本處於一個空白。

根據我對市場的調研分析,制約顆粒飼料生產的有以下幾點:

一、缺少大型顆粒飼料機,現在市場上最大的顆粒飼料垃圾的生產效率,大多都在每小時一噸左右,而青儲機械每小時生產幾十噸來講,這樣的效率簡直太慢了。

二,缺少一種顆粒機和青儲機械一體的大型聯合收穫機。這種機械不僅在國內,即使在國外也處於一個空白,這種機器出現後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能降低50%的養殖成本。

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這兩點:

一、大型聯合青儲顆粒飼料機,填補國內外空白。

二、降低了畜牧行業的飼料成本,能給畜牧行業帶來質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