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機器人“囧”途


碧桂園機器人“囧”途


恆大造車,碧桂園造機器人,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你只是安安穩穩地做一家房產公司,似乎已經是落伍了。

自2018年高調宣佈進軍機器人以來,碧桂園的機器人之路如夢如幻。

豪華的夢想先後吸引了機器人業內頂尖的技術人才沈崗和周小天。沈崗曾是發那科機器人研究所機器人事業本部的技師長(總工程師),周小天是放棄西門子終身制高管的職位加入的。

碧桂園對機器人的執著還體現在真金白銀上。2019年,碧桂園宣佈在未來五年內將投入800億。

更難能可貴的是決心。碧桂園掌門人楊國福對機器人有極大的興趣,他是央視《我愛發明》欄目的忠實粉絲,曾將節目中的農民發明家請到碧桂園做分享交流。楊國強也多次對外表示要把碧桂園打造成“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有心比天高的決心、有頂尖的技術人才、有真金白銀,但碧桂園的機器人夢進行地並不順利。


碧桂園機器人“囧”途


兩年三換高管,撤回沒經打磨的機器人


據報道,2020年2月,碧桂園內部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博智林機器人的執行總裁張志遠被調任湖南區總裁,下任執行總裁的人選至今懸而未決。

在博智林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這已經是其第三次高管變動了。

博智林的前兩任執行總裁分別是沈崗和周小天。沈崗曾是發那科機器人研究所的總工程師,2018年7月加入博智林擔任執行總裁,但2019年5月便離職,任職時間不到一年。

隨後,周小天無縫銜接。他曾是西門子終身制高管。但僅僅4個月後,周小天也離職。2019年初,時任碧桂園副總裁的張志遠“空降”博智林。但與前兩位不同,張志遠地產出身,此前並無機器人業務相關經歷。

除了兩年三換高管外,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似乎也並不順利。

2019年8月,央視新聞頻道曾走進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現場直播博智林機器人的項目成果,直播中共展示了3款其最新研發的建築機器人:地磚鋪貼機器人、牆紙鋪貼機器人及PC內牆板安裝機器人。

碧桂園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已有32款建築機器人投放工地。

但碧桂園內部員工曾對媒體透露,去工地測試的機器人根本沒經過打磨,基本全都出現問題,上過央視新聞的三款機器人也沒能通過測試,已全部撤回。


“碧桂園速度”背後的傲慢


碧桂園的機器人夢,要從其掌門人楊國福說起。

如同很多92下海一代的企業家一樣,楊國強膽識過人。他18歲輟學,從底層小工一路做到

建築公司總經理。

1992年,楊國強和幾位同鄉合資將建築公司買下併成為大股東,一步步打造出瞭如今的地產巨頭碧桂園。

但他不甘於於此,2018年5月,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劉寧在一場業內高峰論壇上正式官宣:“現在我們老闆(楊國強)要幹兩件事情,一個是現代農業,一個是智能製造,他自己親自幹。”

隨後,在機器人業務上,碧桂園展示了火箭一般的神奇速度。

僅僅一個月後,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揭幕,7月,碧桂園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9月在順德建設機器人谷,12月博智林與清華大學共同建立了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2019年初,碧桂園明確了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的三駕馬車。並提出機器人要在“當年完成量產前的試運營,2020年大量投入使用的目標”。

在項目研發上,碧桂園也不甘於慢。據報道,楊國強在公司內部會議中要求博智林2個月就完成一項機器人項目的落地。


碧桂園機器人“囧”途

這幅火熱朝天大造機器人的畫面似曾相識。

3C電子製造巨頭富士康也曾有過一個如此般雄偉的機器人計劃。

2011年,郭臺銘提出“百萬機器人計劃”:三年內,即到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5年到10年內打造完成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

然而如今幾年過去了,據富士康2018年年度報告,富士康及其下屬企業共擁有機器人約8萬臺。富士康坦言“這個計劃幾乎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

“長週期”,正是機器人項目最基本的技術規律。

電話是貝爾於1876年發明的,然而電話機的普及卻要到二戰後;世界上第一臺汽車誕生於1886年,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汽車才開始走近尋常百姓家,如今計算機、互聯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後計算機和互聯網都誕生於二戰中。

一項技術從誕生到成熟,再到落地、量產,其週期不是一年、兩年或三年,而是以10年為單位,往往要歷經幾十年才能大規模普及。

碧桂園對技術週期的傲慢與無視,是其機器人夢想難以實現最重要的原因。


用房地產思維做機器人


除了長週期,機器人項目的另一個特點是前期高投入,且短期內很難有回報。

2019年楊國強曾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表示,碧桂園5年內要在機器人領域投資800億元人民幣。然而據2019年碧桂園財報,2019年碧桂園投入機器人業務的研發費用為19.7億元。僅僅是其計劃的2.5%。

事實上,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失敗的原因也與高投入的成本約束有關。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曾分析,機器人的成本對於富士康來說算是很高。據統計,國產機器人的成本大約在16萬元一臺,富士康3年100萬臺的計劃,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手機組裝稀薄的利潤,無法撐起如此高的投入。

那麼,能掙錢的房產公司能撐起如此高的投入嗎?

事實上,恆大造車,碧桂園造機器人,正是在房產行業逐漸接近天花板,高速增長不再的情況下做出的多元化戰略。

據碧桂園財報,2017、2018、2019,碧桂園的利潤增長率分別為126.31%、32.82%、14.25%,增速連年大幅下滑。

這樣的情況下碧桂園似乎更需要專注,然而碧桂園在機器人業務上的攤子鋪的卻不小。

作為房產公司,碧桂園主要把業務目標放在建築機器人上,但楊國強似乎有更大的野心。除了建築機器人,碧桂園也跨界了餐飲行業。2019年5月,碧桂園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涉足餐飲機器人。

除此之外還佈局了安防機器人、清潔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多個品類。即使在建築機器人上,碧桂園2019年報中提及的已有32款建築機器人投放工地。


房地產是資金高週轉、業務高循環的模式,工程建設週期長反會影響資金回籠。然而機器人業務卻相反,它需要以數十年為單位的技術落地週期,需要承受前期超高投入但基本無回報的資金回籠模式,把高速運轉的“碧桂園模式”套用在“小步慢跑”的機器人業務上,忽視了技術發展最基本的規律。

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高漲,以機器替代人力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實現製造業智能升級的必然途徑。

然而,實現智能製造的關鍵,並不單單是決心、資金、人才的問題,能否告別過去的地產思維,遵循工業技術發展規律,或許才是碧桂園機器人夢想實現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