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贯苍穹 红色记忆照汗青!透过这些老照片、报纸、藏品,看看他们记录潍县战役的那段历史!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潍县战役已经过去72年,为避免这段往事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潍坊有这么一群人,或收集与潍县战役有关的藏品,或收藏刊登潍县战役资料的相关报纸,或通过走访亲历者出版书籍……他们用不同方式记录着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4月25日至27日,记者找到几位代表,倾听他们记录潍县战役的故事。


碧血丹心贯苍穹 红色记忆照汗青!透过这些老照片、报纸、藏品,看看他们记录潍县战役的那段历史!

唐朝展示他收藏的与潍县战役有关的藏品。(资料图片)


唐朝

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潍县战役历史感兴趣


在位于十笏园文化街区的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主展馆,时常能看到唐朝的身影,或整理展品,或义务解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转转。这里的展品多由他提供,其中的潍县战役沙盘也是由他指导制作的。


1965年出生的唐朝对潍县战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而且,他自年少时就痴迷红色收藏,30多年间搜集的各类红色藏品、军品等达2000多件(套),其中一部分在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主展馆展出。

扑身研究潍县战役这段历史,要从唐朝的家庭背景说起。唐朝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战士,也曾亲历潍县战役,他的母亲则参与过潍县战役胜利后的潍县接管工作。这段战争的过程、斗争的惨烈和解放军的英勇,唐朝听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长大。“我父亲时常提起,1948年4月25日凌晨他从寒亭的东常寨村进城时,国民党战斗机投放的燃烧弹照亮了整个夜空,感觉和白天一样。”唐朝回忆道,“父亲说,那时的枪炮声密密麻麻,听上去就像在放鞭炮一样,潍县战役的激烈可见一斑。”


潍县战役结束后,唐朝的父亲跟随部队南下,1953年回到潍坊,进入地方财税部门工作。幼年时,唐朝的家里便摆放着父亲许多立功奖状和奖章。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唐朝耳濡目染,年少时便喜欢收集关于那段历史的实物和资料,也时常去发生过战斗的荷花湾、老城墙等地方走访。


参与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展馆设计、布展


在收藏的众多红色藏品、军品中,他最珍爱的是一件铜制望远镜。这件藏品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到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家做客时,对方送给他的礼物。


“潍县战役时,父亲的战友曾用它瞭望过潍县城墙上的敌情,能够被保存下来可谓弥足珍贵。”唐朝说,多年来自己一直珍藏着这个望远镜,有时他会带着望远镜登上向阳路旁的潍县城墙,“如今站上高处眺望,满眼繁华盛景,更加敬佩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


多年来,为了收集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各类军品,唐朝的脚步走遍全国,其中的投入无法计算。像是一件解放战争时期用于军方联络的步话机,是他往返淄博五次最终打动收藏人,以600元的价格买下的。这价格在今天看来并不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却能顶得上唐朝3个月的工资了。


三十多年间,唐朝收集的红色藏品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藏品自家放不下,他便专门租了个仓库来安置。


2015年,潍城区筹建由潍坊特别市委旧址、荷花湾战斗旧址、南大营战斗旧址、玉清宫战斗旧址、潍县城墙旧址、潍县战役胜利纪念碑6处战役旧址资源组成的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熟知潍县战役历史的唐朝参与了展馆设计和布展、陈列。展馆建好了,缺少陈列品,他便将自己的藏品拿过来免费借展。


扛上摄像器材,天南地北拍摄潍县战役老兵


此外,唐朝还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许多参与过潍县战役的老战士、亲历者或其后人的故事,让大家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那段历史。


唐朝的专业是摄像,上世纪90年代,在收集潍县战役资料的过程中,他产生了用影像方式拍摄有关潍县战役影像资料的念头。随着一个个参加过潍县战役的老战士先后离世,他的这个想法更加强烈。


由于父母的关系,他认识一些参加过潍县战役的老战士,再加上四处打听到一些曾参加过或经历过的老人,他便联系前往拍摄。很多老战士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想要拍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次他都要扛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摄像机等器材四处奔波,济南、石家庄、苏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唐朝还组织过骑友、潍县战役老战士后人等到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寒亭区东常寨村、北城墙遗址等参观,重走当年老战士走过的地方。当他们的双手再次触摸到遗留在城墙上的弹痕时,也仿佛回到了惊心动魄、硝烟弥漫的战场,让人更加深刻了解潍县战役的辉煌及其历史意义,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碧血丹心贯苍穹 红色记忆照汗青!透过这些老照片、报纸、藏品,看看他们记录潍县战役的那段历史!

管延洲收藏的部分当时报道潍县战役的报纸。


碧血丹心贯苍穹 红色记忆照汗青!透过这些老照片、报纸、藏品,看看他们记录潍县战役的那段历史!

管延洲向记者介绍他珍藏的1948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潍县战役胜利的报纸


管延洲

按战役进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当年有关报道


今年4月5日,管延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72年前的今天”重庆《大公报》关于潍县战役的开篇报道:《鲁东战事逐渐扩大 昌乐潍县均被猛攻》。此后每天,他都会按照战役进程,在朋友圈分享有关报道。他说,想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个不寻常的4月里在昌潍大地上发生的一切。

4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奎文区东方御景小区管延洲的家里看到,地板上、沙发上、茶几上,甚至餐桌上,到处散落着一些报纸,有的是邮递员刚送来,他随时要取阅;有的已经泛黄,等待整理分类。


二楼上,更多的报纸被码放在一起,泛出深浅不一的黄色。一排紧靠墙壁的定制报橱静静矗立在夕阳下。管延洲蹲在地板上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张张报纸,之后又轻轻叠起放下,每一份都视若珍宝。从清代、民国到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北京奥运、十九大,在这一方小天地里,透过一张张报纸,仿佛可以坐上时光机穿越时空。


在山东乃至全国的报纸收藏圈子里,提起管延洲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收藏家协会集报部常务副部长。1969年,管延洲出生在诸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报纸,在大学时即举办个人集报展。他不但集报,而且研究报纸。在大学时,就曾发表过许多集报、评报类文章。大学毕业后回到潍坊,先后在媒体和企业工作过,后来试水报刊发行,将全国各地的畅销报刊引入潍坊,丰富了潍坊的报刊市场。


目前,管延洲收藏的报纸已有三四百万份,自家的储藏室、二楼都装不下,他还专门租了一处仓库来存放,《人民日报》创刊号、1873年的《申报》、梁启超等维新运动期间创办的《时务报》等珍贵报纸他都有收藏。“报纸就是散装的百科全书,我从中不仅汲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通过它们认识了全国各地的报友、丰富了业余生活。”管延洲说。


记者见到了他收藏的关于潍县战役、潍坊特别市成立等报道的报纸,每一张都用透明的塑料袋小心保护着。这些报纸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察哈尔日报》等,分别对潍县战役及战后恢复秩序、发展经济等社会现状进行了相关报道。


凡有潍县解放内容的报纸,不惜代价收藏


2016年,在一个集报交流会上,管延洲偶然看到了几份关于1948年潍县战役报道的报纸。虽然在潍坊生活多年,有时也会从潍县老城墙、小黄楼等地经过,但对于潍县战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仅仅是片段。这几份报纸让他有了专门收集关于潍县解放内容报纸的想法。


从此,管延洲关注各个微信拍卖群,凡是有潍县解放内容的报纸,他都不惜代价收入囊中。他也将自己的需求告知全国几个大的老报纸经销商,他们将手头有关潍县解放、潍县接管报道的报纸拍照发给他,看是否需要。


管延洲表示,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份普通的收藏,但对于潍坊人来说却有特殊意义。所以,只要藏友提供的,他都乐于收集。“一则人家费时费力给你找出来不容易,二则报纸非再生品,随着年代久远,会越来越难找。”鉴于此,即便是偶有重复,他大多也会照单全收。最多的一次从一位卖家手里买了85份关于潍县及周边县市区解放内容的报纸。


每当去外地出差,他也会去当地古玩市场看一下是否有关于潍县解放的报纸。后来,管延洲又把范围延伸到潍县周边各县市区解放内容的报纸。


“通过报纸报道,我才知道潍县战役在全国的重要意义,全国各地许多报纸都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很多还进行了系列报道和大篇幅连续报道。”管延洲说着,一张张摊开这些报纸向记者介绍。


“这是最珍贵的一张,1948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东西我军连下战略重镇 攻克宝鸡洛川潍县》。”管延洲说,这是他从石家庄一名报友手中买来的,《人民日报》能够在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潍县战役的内容,可见潍县战役在全国的重要性。同日的《东北日报》《内蒙古日报》等头版头条则对潍县战役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华东我军解放潍县 歼敌一旅又五个团》《胶济线我军大捷 克潍县尽歼守敌》,《大众日报》则用头版整个版面报道了关于潍县战役大捷的消息,包括刊发《解放潍县初步辉煌战果 歼蒋匪二万五千 活捉陈金城打死张天佐》及社论等。


至今,管延洲收藏涉及潍县战役及潍坊各县市区解放的报纸多达数十种,400多份。“这是一种情怀,也是对历史的负责吧。”管延洲说,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仿佛镌刻着历史的年轮,用活生生的史实,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进程。


碧血丹心贯苍穹 红色记忆照汗青!透过这些老照片、报纸、藏品,看看他们记录潍县战役的那段历史!

退休在家的曹东亚仍十分关注研究潍县战役的史料。


曹东亚

多次参与资料征集研究,走访过众多亲历者


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曾前后3次开展有关潍县战役资料征集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的曹东亚都参加了。4月26日,记者联系到了曹东亚。退休后的曹东亚一直在家照看外孙,享受天伦之乐。


1988年潍县战役胜利40周年,潍坊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潍县战役》一书,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重要战役资料丛书”之一。曹东亚参与了此书的编辑工作,并为该书设计了封面。


1998年,为纪念潍县战役胜利50周年,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潍坊电视台根据市委指示,合作拍摄了一部反映潍县战役、名为《世纪的春天》的电视专题片。当时担任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曹东亚代表市委党史研究室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北京、天津、石家庄、南京、上海、苏州、杭州、郑州、丹阳等地走访潍县战役亲历者,参加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制作工作。


2005年,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主持编写《山东革命文化丛书》,其中有《潍县战役》一书。“当时任务交给我们单位一位年轻同志,后来情况有变,任务又转交于我。我接到任务时,距交稿日期只有两个月时间了。”曹东亚说,好在有单位1988年出版的《潍县战役》一书,有关的重要资料都在里面,为新书编写提供了很好条件,只是缺乏一些细节。


于是他再次去了石家庄、无锡、上海、苏州、济南等地走访原华野九纵和渤海纵队的老人,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访问了几十位潍县战役的亲历者,加深了对潍县战役的了解,挖掘到不少细节和真实生动的故事。


回到潍坊后,他迅速对采访记录进行整理研究,力求内容真实准确,接着拟订编写提纲,投入到编写工作中。他前面写,后面由研究科的年轻同志帮着打印,一个月完成初稿,按时上报了省委党史研究室。随后又对书中使用的资料反复核实以确保真实可靠,进行补充修改至定稿付印,作为《山东革命文化丛书》之一,于2005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2008年潍县战役胜利60周年时,曹东亚将《潍县战役》原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增加了60多幅历史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再版内部发行,书的封面改为灰色。2016年,中共潍城区委又与曹东亚联系,再次重印了这本书。


与老革命密切联系,帮着出版《战地日记》

曹东亚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与参与潍县战役的一些老人相识相交,建立了深厚感情,一直与老人们保持密切联系,除了通电话还利用出差机会去探望老人,逢年过节给老人们寄贺年卡、打拜年电话。曹东亚退休后,与他交往的绝大部分老人陆续去世,但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老人们的名字和音容笑貌。很多老人去世前将自己的日记、照片和编写的资料寄给曹东亚保存。


提起这些老人时,曹东亚说:“虽然他们白发苍苍,行动迟缓,但举手投足和眉宇之间都透出一股英气,那种气质是革命老前辈们独有的。”


“现在有很多老人都去世了,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很深。”曹东亚说,老人们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不仅热情地向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主动帮着联系其他人查询问题、核实情况,像赵永斌、兰培琮、刘子坚、郑仲哲、马法贤、董万华等老人都曾给了他很多鼓励、帮助和关怀,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2004年年底,曹东亚二次拜访赵永斌。老人提前买了很多丹阳当地的特产,执意要留他吃饭,并让老伴亲自下厨招待他。


马法贤是寿光牛头镇人,抗战初期参加八支队,后住上海,对曹东亚这个“潍坊老乡”更是亲切无比。马法贤不仅细心讲述潍县战役时渤海纵队的作战情况及个人经历,并自费将33军(渤海纵队)军史有关潍县战役的资料全部复印给曹东亚,还把他十多年来研究渤海区抗战史、精心绘制的《清河平原抗战史地图注记资料集》《山东寿光抗战史地图注记资料集》等资料赠送给曹东亚。“这些资料重达几公斤,是他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凝聚了老人的大量心血,其中近百幅战斗地图都是他亲手绘制,并作了详细说明和标注,非常珍贵,对研究潍坊地区抗战史具有重要价值。”曹东亚说。


走访中,曹东亚得知,上海的刘子坚老人保存有1946年至1948年的战地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潍县战役中的作战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本人很想把这本日记整理出版,留给后人。于是,曹东亚主动帮他整理编辑日记书稿、设计封面、联系印刷厂,以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出版了署名刘子坚的《战地日记》。“从整理到最后校对,从头至尾,都是我一个人加班做的。能为这些老人们做点事情,我感觉很荣幸。”曹东亚说。


记者 周晓晴 刘燕(署名除外) 编辑 杨青 审核 李东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