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不打不成器,意思是說不打造,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

也許父母們也都熟知這句話,所以時常也會幫著一起“打造”我們。但是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我們被“打”得越來越狠,不禁生出些絕望:打造何時才是個頭啊?!

直到有一天,看到《論語.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我突然發現:問題有解了!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我們的前半生,就要不斷打造自己成為器物。因為血氣方剛的年輕之時,就像是太陽剛剛升起。生命處於向上生長、蓬勃旺盛的階段,盛陽之下,我們趁此年華,發奮學習,盡力地汲取周遭的營養;迎接風雨的洗禮,酷寒的錘鍊,只為自己可以早一天筆桿溜直、屹立凌霜。

而我們的後半生,卻要奔著另一個終極理想前進,那就是“君子不器”。如果說前半生我們在做“加法”,那麼後半生我們就必須做“減法”,或許把前半生激情滿滿打造而成的“器”再親手打碎,才能讓我們更接近古賢聖人所說的“君子”吧。



1. 前半生:打造自己成“器”

成“器”其實就是成人,成為全人。借用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的概念,全人是完善的人,指的是“軀體、心智、情感、心力融為一體”的人,既用情感的方式思考,又用認知的方式行事,這是知情合一的“全人”或者“功能完善者”。

說白了,前半生我們要讓自己成為完整的人,知、情合一的人。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從哪些方面來打造自己這“器物”呢?

  • 自我認知。認知自己,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就像照鏡子,除了覺察自己的外在特點,更重要的是覺察自己在想什麼,以及想法怎麼來的;自我評價就是對自己的判斷和評估,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喜好,人際關係處理如何等等。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有可能建立起健康的自信、自愛和自強。

  • 自信。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既不過分自負,也不自卑。

  • 自愛。愛自己,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名譽。

  • 自強。就是修身自立,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

如果我們的“器”擁有了這“4自”的成分,那麼自我的質感也就慢慢顯現。而成器的時間框架,大約就是不惑之年四十啷噹。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阿南,那是真正的神人。我們是廣告學專業,他除了應付完專業課學習、學術論文等,大學再也困不住他走向社會、對自己開打的野心。

大二時,阿南已經很有生意頭腦。當他了解到學校要裝暖氣片,一邊聯繫廠家,一邊與學校管基建的部門負責人談價格。最後學校通過他,採購了廠家的暖氣片。阿南因此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從此,阿南的人生就開掛了。他拿著第一桶金,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餐館,找了親姐給他當財務,僱了大廚和小工,有聲有色地經營起了餐飲業。不久之後,他又談下了學校“老幹部活動中心”的一間房,開了間錄像廳。不難想像,錄像廳一直熱鬧非凡。

阿南畢業的時候,絕對是同學中的富一代了。他是最捨得打造自己的那一個,所以早早就有了“器”的雛形。

走入社會,阿南更是如魚得水。他經營一家汽車進出口貿易公司,打通幾個高端品牌汽車的進口渠道,在國內尋找汽車批發商合作,賺取貿易差價。不到十年,他已經發展為億萬富豪。

我們在十五年同學聚會上,阿南來了。他帶著少年時代的笑容,但是少了一分張狂,多了一絲謙遜。

阿南是同學中走得最快、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他與我們分享時,說道:“我們現在快40歲了,就像古人說的四十不惑,我開始感覺原本很迷茫的東西變得清晰了、不惑了。所以接下來,我想做些有意義的事,回饋我的家鄉。我是山東昌邑人,我看到老家的農民買不到合格的農藥、化肥等,也沒有好的種子,想勞動致富也做不到啊。我準備投資農資用品,給他們提供好的農資,還能享受平價。”

聽了他的這番話,我彷彿看到,他成“器”的形在慢慢隱去,內化成他的精神品像,磁性而強大。這種精神品像應該就是他的“不器”之態,徐徐升騰。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做到君子不器,那就必須先從器開始。

就拿工作來說。我們首先要把自己所從事的專業、行業吃透,瞭然箇中規則,合作同道,搭建和維護准入門檻,一番番摸爬滾打之後,才能鍛造成器。成器,便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專業體系,找到了自我的一席之地。

好比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年輕的時候跟著老師、前輩一步一步走過來,不斷積累經驗,然後慢慢升遷,坐上總經理的位置。這時候的他,業務能力、人脈、資源等等都比較穩固,應對過足夠多的問題,他有了成形的系統和風格。也就是說,他已經把自己打造“成器”了。

難道就此打住嗎?當然不。有了“器”的條件,再不斷上升,就是將“器”內化,由形轉神。那麼,外在的形慢慢慢慢就變成了“不器”。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2. 後半生:打碎自己成“君子不器”

什麼是“君子不器”呢?

《易經》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君子不器的第一層意思是: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而要去領悟萬物之道,變有形為無形。

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的事物,比如鼎,就是酒器。比如戈,就是武器。君子不器的第二層意思是:君子通才,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君子不器的第三層意思是:君子心懷天下,思想無邊、度量無邊。

綜合以上三點,此為君子不器。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人生的下半場,我們追求“不器”的君子之質,也是水到渠成的。隨著年齡增長,就像盛陽過午,人生開始走向黃昏。這時候,精力慢慢衰減,但經歷還在累積,人開始變得包容、圓熟、沉穩。如果說年輕時主要從外界汲取以助生長,那麼中年後更多的是分享出去、助益他人。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我們內心的理想。人到了七十歲已經成熟圓融,那些自我的“器”完全內化成為了“矩”。所以行事待人,都會有一個規矩永遠在心裡,不會逾越

所以前半生的“器”和後半生的“不器”是辯證存在、互為因果的。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前面提到的大學同學阿南,他開始走向“不器”。他想為他的家鄉做出貢獻,並且已經付諸行動。父老鄉親特別感激他,感激他帶來的資源,帶來的機會,帶來的財富。因為他的農資投資,他們那個縣城很快就活起來了。阿南說,他再多走幾個地方,多做些公益,等老了再回到家鄉,也算是給自己提前準備了好的養老場所。

青山惟政禪師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乃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正如參禪。人生彷彿週而復始,不斷回到原點,但又並不完全,而是螺旋式上升。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人固然要成器,但更要超越器。我們呀,就懷抱著它必碎的心好好打造自己“成器”吧。


我是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大心理碩士,想邀你一起聊情感、聊心理、聊成長!


前半生:把自己打造成器,後半生:把自己打碎成“君子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