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价的妥协,从购买小户型开始


对房价的妥协,从购买小户型开始

最近上海地铁1号线彭浦新村附近的彭一小区爆出了改造的消息

这是一个纯粹的“地铁房”,距离人民广场只需要8站地铁,小区结构复杂,设施落后房屋老旧,据说明年改造将为原拆原建,并安装电梯,一跃由老旧小区变成了电梯房。

对房价的妥协,从购买小户型开始

这次改造的老旧小区存在两个特点

  • 房屋户型小

房子多为一房或两房,面积30-60平不等,因为得房率高,甚至65平都可以做小三房

  • 业主年龄大。

年轻人很少,业主们几乎都是住了20多年的老人,老人恋旧。

对房价的妥协,从购买小户型开始

很多人不舍得搬,这也让我们开始正视老旧小区的吸引力在哪里

他们是第一批享受到地铁便利的人群,地铁带来的利好也直接反应在了商业上,彭浦新村周围临近成熟的商圈,与大宁商圈一站之隔,2公里左右万达广场,绿地新都会等商业。更有菜市场,医院和公园这些必须的生活配套。

老年人更倾向于生活的便利,他们关心的是方便的生活,假如搬到商业不成熟的地块,生活不方便,又要多少人愿意舍弃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呢?

这样的老小区房龄为95年-98年,小区占地面积很大,当年的地还没有今天这么紧张,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电梯了,对于腿脚不方便的人来说很麻烦,但这里公摊小又好停车。比起高层动辄百分之20的公摊,买这样的老房子每一分钱花的都是实实在在,高昂的物业费在这里也不存在。

新房老房的对比,业主们心里有数

年轻人不愿接受

年轻人喜欢高大上的楼盘,相比之下,楼盘“看起来”好,要比“住起来”好还要重要,有些人更是谈“二手房”色变,总觉得存在各种质量问题和脏乱差问题,还有一些所谓的面子问题。为面子花钱,是年轻人的常态。

老年人喜欢

不仅老年人喜欢,一些中年人也开始接受这类房屋

  • 他们确实不太在意华而不实的东西了,本质上是两代人消费观念的差别。
  • 为孩子准备婚房,其中有一部分选择腾出自己的房子,给自己买套小房子用来养老。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情是特别深的,这点我们从二手房交易中就能看出,大部分房源成交都是来源于同区域置换的客户,不管什么地方,住的习惯就好,假如搬到黄埔区住不惯,人们也不买账。
  • 老人对于家的概念更深刻,他们一套房子就是住一辈子,周围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

其实他们担心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造难度就是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

假如你是这些业主,你怎么想呢?

在新房中,这样的小户型房源没有了。

动辄70平以上的两房意味着将来找地方养老的开支又增大了,房子越造越大,人们压力也越来越大。只要不是中国人中的前10%,进入了“上层社会”,那么这个压力将会伴随你很久

“一辈子=两套房子”

小户型养老房极为稀缺!还有一些拼命想留在上海的购房者在争抢这类低总价的住宅房!这恐怕是最低成本入住落户上海,而位置又算体面的好方法了。从工作的角度出发,生活和工作的地点太远,每天大量时间用在通勤上是得不偿失的,也是疲累的。

正视到这类房子的价值,买房子综合考虑,居住的时候才会称心如意。

现在这类房源市面少,但你仍然可以从两个地方买到:

  • 二手房市场

在我看来在二手房市场买这样的房屋周期是合适的,但周期性很长,有时好的房源需要等待

  • 开发商

有一小撮这样的房屋当年被用来做养老院,廉租公寓,出租房。若干年后被开发商统一收购并翻新,那么这类房屋相比较二手房是更好的。

交易简单,价格透明,而且可以公积金贷款。二手房源已经划好学区,周围有没有厌恶设施一目了然,愿意花时间的,只需在门口待一天,就能知道这个区域到底是不是成熟繁华和适宜生活,比较一手房这个都是能看的见的,买好可以直接入住。

关于多层楼房和高层楼房优缺点对比也是老生常谈的了,我认为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最好。别说没有房子的人压力大,有房子的人不是压力更大吗?月月还月供,工作不能停,一还20-30年,有多少人能顶的住?即使最终在现实面前买了套小户型房屋,对生活和房价妥协,也是常情吧。

老房子越拆越少为新房腾地,住的习惯的人又都说老房子好。

“稀缺+口碑”=成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