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奧斯曼帝國的前身本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突厥遊牧小部落,遷居至小亞細亞,趕上了發展的快車,之後綜合實力日漸上升,在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後,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但是,多民族的奧斯曼帝國建國之後並沒有繼承它的"先輩"羅馬帝國的統治制度,他們
為了避免日後那些分到土地的將軍和貴族實力日益壯大之後,反過來攻擊他們,他們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獨特的管理體制,被現在的人們稱為"貴族奴隸制"。這個政教合一的軍事封建國家,奴隸制度根深蒂固,遍佈帝國的各個階層,這種狀態維持了很長時間,對帝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早期帝國正處於開疆擴土的階段,他們就有一套完善的軍事奴隸系統,是歷代蘇丹對外擴張的利器。這些奴隸軍隊是自小培養的,軍紀嚴明,非常具有戰鬥力,可以說奧斯曼帝國能夠崛起他們功不可沒。等跨過疆土擴張的時期進入到帝國高速發展期時,奴隸們繼續發揮發光發熱,從事階層的各項勞動。甚至在後期,帝國處於動盪期的時候,奴隸制雖有動搖,但是以自己的特殊性穩住了奧斯曼帝國屹立不倒,直到帝國面臨邊境安全等各種問題徹底崩潰的時候,奴隸制度也隨著帝國的崩潰而消亡。
帝國奴隸的由來
早期的奧斯曼帝國處於領土急速擴張時期,連年征戰,最開始士兵的供應是跟得上的,但是隨著戰爭次數的增加,和奴隸軍團傷亡越來越大,較為單一的奴隸士兵供應體系就顯得不夠用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保證有充足且質量穩定的兵源,於是奧斯曼帝國在1400年的時候提出了一項,叫做"代夫希爾梅",也就是少年徵役制的意思,這項政策就是從基督徒村莊中挑選一些適齡男孩兒用稅收的方式收編到軍隊中,之後慢慢的形成了一種常見的國家制度。
帝國的奴隸軍團並不是誰都可以進去的,選拔標準異常嚴格但同時又帶點人性化,對於一些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從事重要行業的青少年們以及孤兒,並不在統治者的徵兵範圍之中,同時自身素質較差品行不端的他們也是拒絕的。這些孩子的父母十分盼望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帝國選中,這不僅僅是對自己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更是為他們能夠跳出貧困出人頭地而高興,可以說是相當的有前景了。要注意的是,這些奴隸士兵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吃不飽穿不暖只是個勞動機器,瘦骨嶙峋的一上戰場就回不來了,恰恰相反,這些成為奴隸兵的地位甚至比自由人更加的尊貴!
宮廷奴隸們的嚴格選拔與淘汰
被選上青少年們首選要做的就是更改信仰,並且接受割禮,做完這些後,統治者們會對這些青少年劃分等級,需要做一系列智商、相貌等的測試,大概全部滿足條件的10個裡面能出一個就不錯了
,這部分被選出來的優秀青少年會被送到各類宮廷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綜合學習知識,期間進行的教育是多階段的,選撥也是如此,最優秀的能接受進一步的更高深的學習,其他的就會送到王室騎兵隊,擔當要職。這樣看來,那些父母將想要自己的兒子中選的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這種選拔程序叫做契滿(畢業),留下來在內廷服務的青少年們在他們畢業之後會進入到第2個學習階段,精通各種語言,學習歷史和數學,還要學習音樂陶冶情操,在軍事方面還要學習騎術、射箭以及各類武器的使用,都需要逐漸的掌握,同時還要選擇一門工藝技能和宮廷的禮節,經過4年間緊張又充實的學習任務之後,需要在此進行非常嚴格的審核和考核佼佼者才能夠進入上等宮院,成為蘇丹的個人侍從,同時他就需要更高級更深入的學習了。其他人則分佈到宮廷近衛團或者分佈其他的重要職業中,有突出表現還能升官,成為國之重臣。
軍事奴隸的培養
而那些沒有被選入宮廷中的青少年統治者們也不會輕易的埋沒他們,這些被選出來的青少年們並不是一開始就要上戰場殺敵,需要對他們進行異常嚴格的教育、軍事、及管理的訓練。會有人定期的排查他們的學習情況,只有完全合格了,才會被列入奴隸士兵或者成為國王的近衛軍 。另外,這些青少年們需要長期離開故土不能隨便回家,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外界對這些奴隸士兵的干擾,防止他們結黨營私,培養出勢力做出一些危害蘇丹決定性地位的事。同時要求他們不能夠成婚的,因為多了家庭的羈絆這些奴隸士兵上戰場就會有所顧忌,畏懼死亡,這不是帝國統治者想要看到的,這些要求正是為了能夠對奧斯曼帝國的忠誠和對蘇丹命令的絕對服從。殘酷的軍事訓練和嚴苛的制度之下是奧斯曼帝國給與的豐厚報酬。
這些奴隸士兵們非常的好戰,因為他們晉升的紐帶只有在戰場上建功,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夢想著要超越先輩們的功績。所以說他們這麼的紀律嚴明驍勇善戰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奧斯曼帝國的這項徵兵政策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領土的資本,和維持帝國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這個軍團的戰鬥力非凡和對帝國統治者的絕對服從,讓所有和奧斯曼帝國交手的人們都覺得無比的震撼和難以置信,以至於在17世紀末,歐洲提起這些強悍的奴隸軍團還是心有餘悸。
國內盛行的"家庭"奴隸之風
家庭中使用的奴隸,這種情況在奧斯曼帝國是非常常見的,不管是皇室還是普通的家庭都會購買奴隸來使用。在皇室中服務的主要是太監跟女奴,比較有趣的是在奧斯曼帝國皇宮中
使用的太監都是從外國奴隸,主要是來自於歐洲或者中亞地區的白人太監,後來漸漸的黑人奴隸取代了他們在宮中的地位。他們跟軍事奴隸是一樣的,都需要經過培訓之後才能上崗。至於女奴,因為在戰場上突厥人不僅俘虜男性,還會把女性戰俘也會當做奴隸帶回本國。給女奴們也開設立晉升渠道,她們被分成四等,地位高的女奴是享有特權的。一些地位較高的奧斯曼婦女專門從事女奴販賣工作,將這些貌美如花有培養的各方面培養的十分到位的女奴賣給富人做為侍妾,這在奧斯曼帝國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傳統,奧斯曼社會的貴族階層或者說是名門望族,一般都會挑選漂亮的女奴做他們的媳婦或者是妻子,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女性要比當地土耳其女孩更加的溫順,並且受到大量的訓練,知道怎麼做才能從討自己丈夫和家人的喜歡。奧斯曼人並不覺得跟異族或者奴隸通婚是一件羞於見人的事,可能因為他們是多民族國家,並且身為遊牧民族古老的異教通婚的習俗有關吧。
普通的家庭中也是如此,這些女奴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但是在勞動期滿後就有可能獲得自由。最後就是農業、手工業的奴隸了,他們的地位就更加的卑微,他們需要辛勤的勞作,並且上交一半的收成,剩下的才是自己的,這類奴隸很好地填補了農業、商品經濟易製造的空白,並且不受季節性遷移的影響,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勞動市場的波動,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奴隸們的生產效率要遠高於自由人的 。並且,並不一定說一時是奴隸,一輩子都是奴隸,在他創造了足夠多的價值之後是可以獲得自由的。
評價
在奧斯曼帝國,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常見而又傳統的制度,伴隨著帝國生存了很久,可以說在奧斯曼帝國消亡時都沒有在法律上廢除奴隸制,
奴隸們已經滲入到奧斯曼帝國各個階層,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成為了他們文化中的一部分,他們並不覺得把重要的位置交給奴隸或者是使用奴隸方面有任何不妥的地方,這些奴隸經過挑選、培訓之後並不存在有家室,從而不能形成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達到威脅到統治的現象,極大程度上減少了帝國腐敗,這些經過培訓的奴隸反而變成帝國最忠誠的戰士,極大程度上維持了帝國的穩定和民族政權。而奧特曼帝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將各個民族的精英人士都提升到自己的統治階級中,讓他們為自己國家服務更有利於國家機器的運轉,這不僅得益於奧斯曼人對奴隸和自由人一視同仁的態度,也與這些奴隸們有足夠有才幹和較高的智商分不開,因此,才能夠為統治階級創造更高的價值。奧斯曼帝國的這一套獨特的軍事體系,不管是奴隸士兵的徵召、培養和利用各方面都非常的有奧斯曼帝國的制度和特色,多方作用的結果才能形成一個強大而又穩定的帝國。
參考文獻:《奧斯曼帝國》
閱讀更多 史學先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