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人喊打的他,曾經被派到朝鮮當“太上皇”


在中國人人喊打的他,曾經被派到朝鮮當“太上皇”


鹹水沽是北京城南三百里一個鎮子,屬天津管轄,乃天津舊八鎮之一。元明清三代這裡均為官辦鹽場所在,因為地處河海兩運間的要衝位置,所以此地向來為京畿重地


這一年的冬天,袁項城帶著他的人來到了這裡,在鎮南二十里的地方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段經歷。


袁項城今年三十六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歲數,不僅是年紀,他的聲望在這些年也因為地處大清國東北的那個小國,如今也變得盡人皆知。


二十三歲到三十六歲,在那片凍土上從展露崢嶸到權傾一時,他只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如果早年有算命先生經過他家,一定會對他爹媽說,此命中有魁罡星,行東北方運,即可手握重權。


當年,二十三歲相貌堂堂的袁項城東赴,並不是去旅行遊歷,更不是去做偶像練習生的。他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朝鮮平定內亂,平亂後又協助朝鮮訓練新軍,最後他接受了大清國派給他最重要的那個職位,大清國駐朝鮮的最高級別大臣——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


由於那時的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這個職位還有一個別稱——"朝鮮太上皇"。


他知道自己文采不怎麼樣,那個曾讓他發奮,許下不中秀才、死不瞑目諾言,但卻兩次落第的科舉考試,早已不再是他遠大志向的一條必經之路了。在朝鮮,人們稱他為"袁司馬",而如今回到故土,他想要的是"王",這裡的"王"。


他不得以回到大清國是因為朝鮮起了戰事,日本是背後的主使,一場朝鮮內部的爭鬥,很快變成了中日角力的局面。


朝鮮—遼東—威海—黃海……戰爭牽扯的範圍越來越廣,雙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多,陸上到海上,夏天到冬天,大清帝國最終淪落成為了戰敗方。


袁項城怎麼也想不到,泱泱大國居然輸給了東瀛扶桑彈丸之地,在朝鮮他多次遏制了日本的陰謀陽謀,破解了無數明槍暗箭,他何時懼怕過?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一直身處遼東前線的他,親眼目睹了己方的軍隊在敵人的攻擊下,如何的不堪一擊,如何的兵敗如山倒。


在敗給日本之後,所有的國人都意識到了變革的重要性,戰爭敗了不丟人,但敗給了日本這個我們從唐朝起就一直看不起的國家,這敲碎了中華民族的恥辱心。


在夢裡酣睡了幾百年之後,我們終於有點要睡醒了的意思,我們彷彿看到東海外面的那個彈丸小國,二十年未見,已經越來越強壯,他不再是昨天那個和我們一樣被歐美人宰割的小個子,而變成了開始可以和強人們平起平坐的另一個賊寇。


從小尚武,立志"萬人敵"的袁項城,在那時就暗下決心,唯有改變能揚我國威,而這改變必來自於軍制的改善,軍隊的訓練,軍法的革新。


命運沒有讓他等太久,戰爭結束之後半年,機會來了,損失了全部海軍的大清國終於要訓練自己的新式陸軍了。而這個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而立之年,有訓練新軍經驗的袁項城肩膀上。於是,寒風凌冽的這個冬天,他來到了鹹水沽南的這個地方,開始了他的練兵生涯。


而此時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這支人馬,會是未來二十年中國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在他的麾下,出現了那麼多貫穿近代史的亂世梟雄,英勇先烈。京南三百里,最終讓他變成了接下來中國最重要的舞臺。


袁項城,本名袁世凱,1895年冬受命於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推動軍制改革,史稱"新建陸軍",後漸成勢力,麾下"北洋六鎮"為清末陸軍最強戰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