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在藝術之坡上彈出快樂

4月11日下午傳來消息,民樂大師劉德海先生在北京辭世,享年83歲。劉德海是國寶級的琵琶藝術大師,在世界上也有著非常高的聲望。筆者曾多次聆聽劉德海先生的演奏,感受著一串串音符從他的指尖汩汩而出的時候,真切地意識到這就是讓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描寫具象化的人物,“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演奏家劉德海逝世,曾改編《十面埋伏》大獲成功

追忆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艺术之坡上弹出快乐

演奏中的劉德海。

作為一個藝術門類中巔峰級的人物,劉德海一生在琵琶藝術發展中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可以說,在琵琶藝術歷史上,沒有他和同時代的吳祖強等人的努力,今天我們就很難聽到猶如天籟之音的《十面埋伏》《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曲目了。

其中,最為標誌性的事件即是劉德海領銜創作的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族少女龍梅和玉榮冒著暴風雪保護公社羊群而導致截肢的事蹟,從1964年就已經傳遍神州大地,絕大多數國人已經耳熟能詳。用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共同演繹這個故事,不是簡單地將二者組合在一起就能解決的。

根據《旋律的霞暉:吳祖強傳》相關文字披露:“要讓來自中國的具有獨特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民族樂器琵琶,與來自西方歐洲的管絃樂隊關係協調、風格統一,以獲致這一新形式結合的特有表現力,的確存在很多困難。另外,這樣一首表現社會主義內容的大型協奏曲,要做到既要音樂動人,又要聽眾容易理解,也是比較艱難。”

追忆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艺术之坡上弹出快乐

年輕時的劉德海。

為了完成這個挑戰,劉德海、吳祖強從琵琶演奏技巧、曲調特色和蒙古族文化特性出發,創造性地將《草原英雄小姐妹》動畫片主題曲、蒙古族特色音樂等元素揉了進去,再加上實地生活體驗,經過近一年的摸索,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1972年,《草原英雄小姐妹》問世,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第一首琵琶協奏曲。雖然由於時代原因,這首協奏曲直到1976年才得以公演,但其融合主旋律、傳統音樂和西洋管絃樂的成就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在那個艱難的時代為琵琶藝術的現代化發展延續了香火,並且逐步開始讓琵琶藝術走向西方舞臺。

解決了古今中西的衝突,劉德海的藝術生涯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他個人所言“東西撞擊、南北撞擊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劉德海對琵琶藝術的貢獻有如巍巍高山,《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其中最為耀眼的路標而已,其他如演奏中可以五指並用、琵琶也可以運用某些吉他技法等對演奏技術的改造,任何一個都是藝術史上的大事件。

雖然藝術成就巨大,但是劉德海為人卻很達觀、低調且摻雜著幾分幽默。

劉德海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生人,經歷過多個歷史時期,每個時期對個體而言都是五味雜陳的複雜時代。但在他的言談中見不到多少苦難敘事,都是把歲月的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在央視的訪談中,主持人說他是琵琶大師,他說自己是爬坡人、開路者。“我只是民族音樂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爬坡人,明知道它沒有終點,我還會就這樣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盡頭,哪怕再多的苦澀和寂寞。”他爬的坡,在常人看來可能就是琵琶領域的珠穆朗瑪峰了。

追忆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艺术之坡上弹出快乐

央視採訪中的劉德海。

對於一些眾說紛紜的藝術概念,他也看得很通透。對於古典與現代之爭,在他看來沒有什麼古典音樂,都是現代音樂而已。因為是現代人演奏用於情感宣洩的。他舉例當年去歐洲彈《十面埋伏》,不是韓信大敗霸王、霸王虞姬生離死別、項羽英雄末路的故事感動了聽眾,而是琵琶的音樂性,用音樂語言感動外國人。這樣看來,《梁祝》能夠征服老外,也是這個道理了,旋律是沒有國界的。

隨著時代變遷,劉德海也在與時俱進,在常人眼裡,絕沒有什麼大師的光環,也沒有多少距離感。看過他演出的人都會評價這是一個萌萌的老頭,微博上曬出的合影也都是樂呵呵的一個老爺子,就像鄰居大爺。看過他演出的人說,他每次演出下臺都是一溜小跑,在央視採訪中他說這樣顯得年輕,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他給人的簽名,曾是一個彈琵琶的簡筆自畫像,在琵琶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旁邊還有 “彈琴快樂”四個字,他是寄希望於大家能夠享受音樂啊。

追忆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艺术之坡上弹出快乐

他給網友的簽名(因為太過受歡迎,再版時把這個簽名直接印在了書上)。

他還有一個外號“琵琶精”,也稱呼自己的琵琶為“木頭孩子”。行文及此,不由想到琵琶在傳統文化中是有著一絲曖昧的藝術符號,一面是高雅的樂器,一面化身《封神演義》等神話小說中撩人的妖精。經典的藝術,對於欣賞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妖精呢?

從這個意義來說,“琵琶精”劉德海也真的是在藝術上活出了自我而修煉成精了。可以想一下,這位藝術的精靈,在優美的旋律中化龍而去,留給世人除了悵惘還有聽不盡的旋律。

□何殊我(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