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為什麼說他死了之後要葬在寧波這個地方?

歷史老先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明朝閉關鎖國長期禁海,但是不是說它完全不和海外發生貿易。只不過它的貿易不是正常的商業往來,它是勘合貿易也叫朝貢貿易。簡單說就是薄來厚往。這樣的貿易是周邊的國家的重要財政來源。明朝和日本的貿易交易點就是在寧波。那個時代是日本戰國時代,誰掌握了在寧波的貿易權,誰就是明朝眼裡的日本國王。同時也佔據著日本經濟的頂端。日本大名間為爭奪和明朝的貿易權,他們的使臣曾經在寧波發生武裝衝突,被取消貿易權。豐臣在統一日本的過程裡事實上沒有機會和明朝貿易。他無疑對寧波有重大的心結。後來他出兵朝鮮,藉口就是朝鮮壟斷和明朝的貿易。由此可見寧波對他和日本有多大意義。


一夫壹歷史


回答這種問題必須先上地圖:

請自動屏蔽上海,因為豐臣秀吉時期上海只是一個小漁村。

要到現代鋼鐵輪船出現,上海作為海港才有意義,木船時代的天然優良海港是舟山群島!

如箭頭所示,圖片的重點在於“舟山”。

舟山群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

豐臣秀吉為什麼說他死了之後要葬在寧波這個地方?重點在於舟山群島!

舟山群島歷代以來都是海盜的天然棲居地。

中國海盜的祖師爺孫恩,在公元399年開始可以率數十萬之眾縱橫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溫州、南京和揚州等地13年之久,就是因為他在海上有舟山群島為基地。

和朱元璋差不多同時起兵反元的方國珍浙江台州人,他一生的基業也是從舟山群島開始的,他是少數在朱元璋手下善終的王侯之一。

最有名最大號的海盜,“倭寇的祖師爺”汪直的海上堡壘也包括舟山群島。

民族英雄鄭成功打下臺灣之前有一度也是以舟山群島做基地的。

就是當年英國人的第一選擇也是試圖“租借”舟山群島,而不是香港島,沒有成功罷了。

明白了吧!

舟山群島距離大陸不算近,從岸上攻擊非常不容易,群島的海岸線非常不整齊,支離破碎的,易守難攻!《明史》形容說:

(舟山群島)賊舟無處不可登崖。

就因為這個“賊舟無處不可登崖”,大明軍隊當年運上海島的大量物資和糧食不是被偷了就是被搶了,大明的官僚們也就把舟山群島事實上放棄了。

舟山群島四面環海,面積廣大,藏得下千軍萬船,上岸掠奪之後,上得船去,逃跑容易,一入深海,大明政府除了望洋興嘆之外也就是望洋興嘆!


該說到寧波了,還是請先看地圖:

在舟山群島棄舟登岸之後,遇到的第一個可以駐紮大兵的城市就是寧波了。

朱元璋的海禁最是嚴厲,唯獨“明州”對外開放。“明州”就是寧波了。

當時,寧波對內是“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出海口,對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更是中日貿易的最最最重要港口。

可以說,當時之世,凡日本人沒有不知道中國有一個大城市寧波的。

豐臣秀吉也不例外。

豐臣秀吉呢!作為日本的一個政治家,一個軍事家,當然也明白寧波在“日本人的世界國”中的地位了。

是的,日本人從古就有一個“日本的世界國”夢想,也就是“上岸政策”,或者說“上岸文化”。

日本人為什麼侵略成性?就是因為日本文化中有一個執念,日本島萬一沉沒了呢?無論如何我們有一天一定要上大陸去生活。

豐臣秀吉也有這個執念!

他以為日本人會實現上大陸去定居的理想呢!

怎麼可能呢?永遠也不會!

日本列島也許有一天真會沉沒,那就沉沒好了,對於豐臣秀吉來說,海葬也是可以的嘛!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得從豐臣秀吉的一篇夢話般的計劃書說起。

在這篇計劃裡,猴子豐臣秀吉是這麼規劃的,把大明打下來之後,天皇去北京待著,京畿之地由皇家負責;養子豐臣秀次做唐土關白,北方和中原由他負責;豐臣秀吉自己則在寧波作為根據地,為攻打西亞、歐洲做準備。

這是豐臣秀吉時代的史官山中長俊留下的記錄,可信度極高,明離子看了,第一感覺是夜郎國的國王要是知道有豐臣秀吉這貨色,都能給跪了磕頭。

咱暫時先放下豐臣秀吉的歪歪計劃有多荒謬不提,就說那時候的明朝南方大城市多了去了,為啥豐臣秀吉對寧波情有獨鍾呢?

這是因為,明朝的寧波,早在豐臣秀吉得勢的70多年前,便是中日海洋事務的中心,在中日兩國正常的海洋貿易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時候的日本人,可以不知道南京、西安、成都這樣的大城市,但一定不會不知道寧波。

而在寧波,也爆發了一場改變了日本國運的大事件:寧波之亂。這個事件也導致了後來大明倭患

當時的日本兩大家族細川氏和大內氏各自派遣。

整個事件的起因,是細川家和大內家各自派遣了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寧波後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衝突,最終爆發了武力衝突,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另有明朝官兵戰死。

寧波之亂是整個明朝最嚴重的外交事件之一。嘉靖四年(1524年)二月,細川氏船隊副使宋素卿伏誅。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明朝政府在1529年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自此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從而倭寇滋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

至此以後,日本政局發生了動盪,與大明的官方貿易從此徹底斷絕。官方貿易不通,中日貿易只好轉入地下,而地點便是在寧波近海的雙嶼和舟山群島附近,官商勾結、商匪勾結,逐漸成了氣候,為後來的倭寇時代創作了土壤。

寧波,作為當時離日本最近的海港,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戰國時代之後,日本人的見識非常有限,這一點從豐臣秀吉大言不慚要送天皇去北京安家就能看出來,而對海洋方面的知識也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所以寧波,首當其衝,成了豐臣秀吉這個妄人想要登陸大陸的第一個據點。

不過這位夜郎自大的猴子終還是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代價,自己的隊伍打贏了幾場國內戰爭就覺得天下無敵了,結果被大明雄師打了個底朝天,不久便身死家亡了。


明離子


豐臣秀吉,出生於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個窮苦人家,因為當時很窮,小時候基本沒什麼吃的,導致營養不良,成年後個子也很低。

公元1544年,18歲的豐臣秀吉投奔了織田信長,成為了織田氏的家臣。隨著時間的推移,豐臣秀吉逐漸嶄露頭角,地位不斷地提升。近30年後,46歲的豐臣秀吉等到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殺,豐臣秀吉乘機崛起,取得了政權,並且在1591年統一了日本。

統一日本後,豐臣秀吉信心大振,他便想著“統一世界”。在當時日本人的眼裡,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印度,另一個就是日本。其餘的政權都是這三個國家附屬,所以,豐臣秀吉制定了進攻計劃。

第一步攻下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第三步拿下印度。不得不說,豐臣秀吉還真是腦洞大開。

後來豐臣秀吉本人也是時常和臣下商量怎麼拿下中國,他自己也打算到中國考察考察,於是乘船到了寧波。

當時來說,北京,揚州,杭州等城市都比寧波要出名的,豐臣秀吉為何偏偏到寧波呢?當時的寧波叫明州,是個通商口岸,也許在豐臣秀吉眼裡當時的明州就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了。而且當時貿易往來必須經過明州,日本商船也都是在明州港口停留的。於是,豐臣秀吉選擇了明州,也就是寧波。

不過他確實異想天開了,在後來的萬曆年間抗擊倭寇的戰鬥中,豐臣秀吉備受打擊,鬱鬱寡歡,死之前也要說想葬在寧波這個地方。


小空話歷史


永樂年間,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嚮明朝稱臣,被明成祖朱棣封為日本國王,恢復官方往來的中日兩國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開啟了對日本非常重要的“勘合貿易”。《勘合貿易》的主要港口即為寧波,以致於寧波在當時的日本知名度僅次於北京。

由於認知的缺陷,使得豐臣秀吉以為大明當時僅僅比日本略大一點而已,加上大和民族一根筋的精神,總想找個和自己老家相似的地方定居,自我感覺自己的老窩大阪城環境差不多的就是寧波。二愣子精神作祟。

萬曆年間日本侵朝,欲以朝鮮為跳板犯華夏,後來的日本均以此為國策“欲征服中國,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當征服中國…”豐臣秀吉自我感覺良好,孤陋的認知,使其不清楚大明的強大,最終踏上覆亡的道路,最終被德川家康所取代。

中華雖“好客”但豺狼來了歡迎它的只有獵槍,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1234那些年那些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下豐臣秀吉這人。

此人是日本戰國時代出身貧苦的政治家,由於幼年生活艱辛,導致營養不良,成年後,身高只有140公分,因此被人們戲稱為“猴子”。  

  公元1544年,18歲的豐臣秀吉投奔了織田信長,成為了織田氏的家臣。隨著時間的推移,豐臣秀吉逐漸嶄露頭角,地位不斷地提升。近30年後,46歲的豐臣秀吉等到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殺,豐臣秀吉乘機崛起,取得了政權,並且在1591年統一了日本。

  統一日本後,豐臣秀吉信心大振,他便想著“統一世界”。在當時日本人的眼裡,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印度,另一個就是日本。其餘的政權都是這三個國家附屬,所以,豐臣秀吉制定了進攻計劃。

  第一步攻下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第三步拿下印度。如此一來,一幅早於近代日本軍國主義500年的“超級亞洲共榮圈”誕生了!  

  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的計劃,豐臣秀吉經常給自己的臣子們畫餅充飢,不斷地給周圍的人打氣,這種美好的暢想猶如今天的傳銷團伙一樣。他曾在給自己小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後來,豐臣秀吉開始了更瘋狂的暢想,並且把這個暢想以詔書的形式頒佈,宣稱準備遷都北京;  奉天皇於大唐(明)之京都(遷都北京),可於明後年幸,將京城(北京)附近之十國(縣)可供聖上(天皇)御用”,“周圍百國(縣)吾兒(養子)領有  而他自己呢?也準備到咱們華夏大地享清福了。他為自己選擇的地方是寧波,放言稱“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寧波府”。  

  寧波,這讓人很奇怪。

  當時的中國除了北京之外,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等地都比寧波出名,為什麼豐臣秀吉卻幻想著將北京讓給天皇,自己居住於寧波呢?

原因在於豐臣秀吉就認為中國有兩個大城市,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寧波,其餘的實在不瞭解,說出第三個來都算難為他了。  

  寧波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是“聖地”。寧波最初稱為明州,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對外貿易城市,在唐朝時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  宋朝以後,由於海外貿易的繁榮,明州成為了著名的港口城市。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雖然下令海禁,但卻留下了明州為通商口岸,並且改明州為寧波,意味“海定則波寧”。當時的寧波成為了中國對外的窗口,承載了大量的對外貿易,所有的日本人如果想進入中國朝貢,必須經過寧波。在這裡還發生了“爭貢之役”。  

當日本人看到寧波的繁華富庶,以及琳琅滿目的商品後,很多日本人認為這就是大明王朝最繁華的城市。很多日本人甚至把寧波看作了第二故鄉,就這樣,寧波成為了日本嚮往的天堂。

  豐臣秀吉也不例外,他認為寧波有著諸多貿易的便利條件,可以獲利頗豐,而且距離日本也近,便於遙控指揮,所以他選擇了寧波。  

  不過,一場萬曆援朝抗倭的戰役讓豐臣秀吉大受打擊,最終所有的幻想都成為了空談。





蜀劍


在日本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段被稱為“戰國”的時期,發生過長時間的戰亂,雖然他們的戰鬥規模在我們看來,實在很小,簡直只能稱為村子打架,但是期間還是湧現出了不少知名人物。

其中最為大眾所知的有三個人,被稱為“戰國三傑”,他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攪弄風雲,各自留下了不少故事傳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豐臣秀吉曾經放言,自己死後要葬在寧波。

豐臣秀吉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出身貧寒卻最終坐上至尊之位,這個人不簡單

與其他兩傑不同,豐臣秀吉的出身十分低微,是一個貧困農民的兒子,可以說,家族無法為他提供任何助力。甚至,因為從小營養不良,秀吉身材矮小,被他人起了一個“猴子”的外號。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豐臣秀吉在投奔織田信長後,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華,逐漸受到重視,在織田信長因為“本能寺之變”而死亡後,經過鬥爭繼承了對方遺留下來的勢力,最終成功統一了日本。

在完成統一之後,豐臣秀吉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近代史上,我們經常會感到驚訝,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日本居然有膽子、有能力來入侵中國,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其統治者的言論,就會明白,日本對富庶的中國覬覦已久。

豐臣秀吉就是如此,在統一日本後,他很快就感到了不滿足,將眼光放到了鄰國甚至全亞洲。通過與當時明朝的貿易往來,他很快就意識到了對面國家的繁華與富足,因此定下了計劃:首先佔領朝鮮,然後以之為跳板,攻佔中國,最後奪取印度的統治權。

豐臣秀吉的計劃還頗為嚴密,按照他的想法,等到佔領中國後,他要把天皇從日本的京都遷到北京去,讓自己的侄子兼養子豐臣秀次負責處理日本國內事務,而他自己則坐鎮寧波,負責指揮與印度的戰鬥。

寧波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以至於被豐臣秀吉盯上了呢?


在現代,寧波在它的一眾鄰居的包圍之下,似乎並不是非常出彩,但是在豐臣秀吉生活十六世紀,它的繁華卻顯得尤為引人注意。

這一切的發生,來源於明朝實行的閉關政策。當時的明朝在海禁之下,雖然有很多優良的港口,卻將其中的大部分關閉,只剩下寥寥幾個,寧波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這份特殊,中外貨物都在此進行交易運轉,這讓寧波開始飛速地發展起來,再加上它處於江南地區,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取江南的錢財和資源,使它的地位更加重要。

但是這些因素就可以讓豐臣秀吉感到滿足了嗎?其實這是一個因為無知而導致的誤會。為什麼以日本當時的國力,膽敢提出佔據中國、印度的計劃?這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對兩國的國土面積沒有清醒的認識。

同樣的,這也是他為什麼會選擇寧波的原因,在秀吉的眼中,只有北京和寧波稱得上是大城市;除了這兩個城市,他對中國其它地區的瞭解,都少得可憐。

而在今天的我們,很容易就會意識到他計劃的荒謬所在,想要在寧波指揮與印度的戰鬥,當真是做的一場好夢。

好夢易醒,反而為豐臣家族招來了滅頂之災

豐臣秀吉並不是一個空想家,他有著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踐的行動力。1592年,野心勃勃的他率領14萬人馬出征朝鮮。一開始,因為這些人久經沙場,再加上以有心算無意,朝鮮方面幾乎沒有抵抗之力,連王京漢城都被輕易佔據。

就在豐臣秀吉志得意滿之時,朝鮮國王嚮明朝政府發出求救信息,請求支援。而收到消息的大明也沒有辜負自己屬國的期待,派出4萬餘人的大軍跨國相助,使豐臣秀吉攻勢受阻,最終只能選擇和談。

這一次的行動,不僅沒有取得秀吉想要的勝利,反而因為常年戰爭,使得秀吉手中的力量蒙受了極大的損失,間接導致了德川家康勢力的擴張,為幾年後秀吉去世,德川家康發動反叛,最終消滅豐臣家族,建立德川幕府埋下了伏筆。

現在的我們,回頭來看這段歷史,自然會對豐臣秀吉的瘋狂行徑感到可笑,但是與日本幾百年後的侵略行動結合起來,卻又會覺得毛骨悚然。雖然現在正值和平年代,但是惡狼在側,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放鬆警惕。


北風之神530


豐臣秀吉是誰?

在日本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段被稱為“戰國”的時期,最為大眾所知的有三個人,被稱為“戰國三傑”,他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豐臣秀吉曾經放言,自己死後要葬在寧波。

與其他兩傑不同,豐臣秀吉的出身十分低微,秀吉身材矮小,被他人起了一個“猴子”的外號。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豐臣秀吉在投奔織田信長後,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華,最終成功統一了日本。

在完成統一之後,豐臣秀吉有了更大的野心。

豐臣秀吉覬覦中國

日本對富庶的中國覬覦已久。

豐臣秀吉就是如此,在統一日本後,他很快就感到了不滿足,將眼光放到了鄰國甚至全亞洲。他想首先佔領朝鮮,然後以之為跳板,攻佔中國,最後奪取印度的統治權。

豐臣秀吉的計劃還頗為嚴密,按照他的想法,等到佔領中國後,他要把天皇從日本的京都遷到北京去,而他自己則坐鎮寧波。

寧波的特別之處

寧波在豐臣秀吉生活十六世紀,它的繁華卻顯得尤為引人注意。

這一切的發生,來源於明朝實行的閉關政策。當寧波就是其中之一的開放港口。

這讓寧波開始飛速地發展起來,再加上它處於江南地區,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取江南的錢財和資源。

豐臣秀吉根本對兩國的國土面積沒有清醒的認識。在秀吉的眼中,只有北京和寧波稱得上是大城市;除了這兩個城市,他對中國其它地區的瞭解,都少得可憐。

滅頂之災

豐臣秀吉並不是一個空想家,1592年,野心勃勃的他率領14萬人馬出征朝鮮。

就在豐臣秀吉志得意滿之時,朝鮮國王嚮明朝政府發出求救信息,請求支援。大明派出4萬餘人的大軍跨國相助。使得秀吉手中的力量蒙受了極大的損失。最終秀吉的江山被家康取走了

結論

回頭來看這段歷史,我們自然會對豐臣秀吉的瘋狂行徑感到可笑,但是他的想法也令人不寒而慄所謂居安思危。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對潛在的敵人保持足夠的警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張大人的大作


在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寧波的確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是最高大上的存在,大量東渡海外的日本留學生就歷盡千難萬險抵達了寧波。

中日兩國離的不算太遠,但是那個時候日本的航海技術比較的落後,來往一趟也不容易,

幸運抵達的人員多數也是在寧波上岸,他們受到了官方的熱情的招待,好吃好喝之後就可以直奔長安了,

到了明朝初年,日本的幕府曾經向永樂皇帝稱臣建立的朝貢禮儀以及開拓貿易在寧波,

寧波吸引了大量的日本商人進行活動,日本商人從寧波發家致富,寧波也成了日本人最為熟悉的城市,到了16世紀某些日本貿易人員表現實在太差,明朝政府就取消了雙方的貿易之後,沿海的走私活動侵襲,中國商人僱傭了大量的日本,讓人進行武裝走私,同時各個派別之間的走私隊伍也不斷的進行的武裝衝突。

而在16世紀末年豐臣秀吉統一了全國統一,日本之後,豐城秀吉就開始想征服中國。他設想就是消滅大明王朝之後遷都北京,自己坐鎮寧波。

他的眼界實在有限,當時日本的高層對於大明王朝的認識還比較的膚淺,天真的認為中國的面積也就是朝鮮的5倍大,北京和寧波的距離和大阪到京都的距離差不多,他哪裡知道北京到寧波要有1300公里。

豐臣秀吉實在過於樂觀了。

豐臣秀吉年少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在江湖上流浪,後來他認識了織田信長,這是他的幸運,

他跟著織田信長打天下,居然統一了日本,這有點運氣好。但是他的眼界並不開闊。

那時候的日本大部分的軍事家都把精力用在內部征戰上,對日本以外的地方一無所知。

日本人最熟悉的大城市就是寧波。

說白了,對其他地方實在是不太瞭解,就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地方吧。

最終秀吉就病死了,留下了孤兒寡母,很快他的江山,迅速被德川家康接手,日本也就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