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可以说至今中国对于品牌的认知和建设领域的知识还很薄弱。

或许大家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苹果、星巴克或者麦当劳和汉堡王,毕竟大家都体验过他们的商品和服务。谁还没有买过苹果手机、喝过星巴克的拿铁或者领着小孩子到麦当劳吃上一顿大餐?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消费者在体验过后某个品牌的产品之后,就很自然的成为了这个品牌的忠实粉丝。到底一个品牌拥有什么魔性能够如此的拴牢自己的消费者呢?就好比热衷于和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坚决不会购买百事可乐一样,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这种令人着迷的品牌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是也很稀少。根据调查发现,在全球10000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消费品公司里,能够做到让消费者成为自己狂热粉丝的仅有100家。这些品牌被人称之为魔力、光明、快乐、滋养、想象力和全然的喜悦,能够获得用户的持久的信任、忠诚和热爱,甚至是虔诚的支持和宣传。在粉丝、追随者和信徒的眼中,他们就像是宗教。

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星巴克的猫爪杯。

看似这件事只是“星巴克出了一款猫爪杯,很美,质量很好,限量的,很多人都想要,买不着,打起来了”,实则在这背后有着一连串的因素促成了大打出手的结果的发生。

星巴克每年都会出限量款的杯子,而且像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都有出过限量款的产品,为什么偏偏今年因为猫爪杯打起来了?

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缘由:星巴克出了一款创意猫爪杯。

主要触及人群:和星巴克常客、养猫人、其他的客人。

售出数量:一千套。

触发点:饥饿营销,1000款全部卖光——加售——再卖光——打架哄抢。

分析:为什么星巴克要选择猫作为这次的主题呢?

有两个点:凑巧了;喝咖啡的人群里有一大部分年轻人忠实于养猫。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喝咖啡?多是满足心理需求。(鲜有听说过喝咖啡能喝饱的)

年轻人为什么养猫?消除寂寞,满足心理需求。

共同点有了:因为猫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心灵共鸣。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所饲养的宠物多达6700万只,宠物市场十分庞大,热衷于撸猫的人养猫的原因在于将情感寄托在了猫的身上,慰藉自我的心灵。星巴克的杯子正是和撸猫之人引起了共鸣,撸猫人数远远高于1000款的猫爪杯供给数量,所以导致了哄抢的局面。再加上饥饿营销,抢到之人的互相炫耀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导致大家都想得到这款杯子。最终由这款杯子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杯子多么的吸引人,而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空虚寂寞冷”,需要安慰和寄托。

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好像和信徒信封品牌的话题其实有一些远了,其实不然,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像信徒一样信奉某个品牌。

抛开猫和猫爪杯的问题,我们来研究下全球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牌:苹果。

如果让大多数美国或者欧洲的大部分消费者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品牌,他们通常会说“苹果”。但是苹果公司在实际中并没有享受到一直都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司的称号,很多时候也都在积极的改革和挣扎当中。

尤其是在乔布斯执掌苹果公司之前,苹果公司只是一个二流的生产智能设备的公司。在乔布斯执掌苹果公司之后,将苹果公司从苟延残喘中拯救了出来。

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年轻的乔布斯深知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他知道品牌与顾客之间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当苹果公司最终深入到音乐爱好者的内心,深入到顾客的灵魂深处的时候,苹果同时也正是通向奇迹的时候。

在对苹果的顾客做调查的时候发现,多数受访者的回答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苹果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载体,是一个关于创新、信徒、和传承经典故事的载体。史蒂夫乔布斯正是一位创新者,音乐爱好人是忠实的信徒,而传承下来的则是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公司。

为什么顾客会像信徒一般信奉某个品牌?

排名前十的其它公司的品牌增长与此类似,他们都找到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情感链接的方式,然后根据提供满足这些情感的技术和功能特征。他们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将顾客转化为忠诚的信徒般的顾客。这些品牌信徒不仅自己会热衷于购买,还会引来周围的亲人邻里朋友推荐他们购买,给他们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为品牌做传播。这正是口碑营销的力量,它的力量远远比广告传播影响要大得多。

忠实的顾客可以是任何年龄段的人,也可以是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体,那么如何要获得信徒般的顾客呢?

想要将顾客转化为信徒般的忠诚顾客,需要品牌给予顾客全方位的信任、忠诚度和认知。保证质量和效果统一,保证定位精准不会产生认知障碍。

整体来说,目前中国对于品牌的建设还很薄弱。虽然中国有钱人众多,在国外热衷于购买国外的奢侈品牌等,但是却被外国人或者部分国人认为是暴发户,花钱做消遣。

有这样的言论这正是因为他们不是这些品牌的忠实信徒,不懂得品牌背后的情感链接和品牌故事,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同时也说明中国人对于品牌的情感认知还很少,需要普及,需要重新对品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