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今天我們接著講《春秋》,先進行一下簡單的複習:《春秋》的“微言大義”是由《公羊傳》而來,《公羊傳》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因為漢武帝需要一個能夠服眾的理由,與匈奴展開死磕,關於這一點《公羊傳》對《春秋》“紀侯大去其國”的解釋,正是漢武帝所渴求的。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漢武帝與九世復仇

我們將歷史拉回西漢初年,劉邦消滅項羽以後,緊接著就開始了討伐匈奴的戰爭,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卻吃了大虧,以至於匈奴人對漢人產生了蔑視,劉邦死後匈奴單于公然向呂后求婚。

這件事情,有點類似於今天中國人看待20世紀初中國遭受的恥辱。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經過“文景之治”後的大漢王朝早已擺脫積貧積弱的局面,所以漢武帝一定要痛擊匈奴,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復仇;第二、用國家武力一舉消滅外患,造福後世;第三、宣揚個人及大漢王朝的權威。

不過,為了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一個理由。所以公元前101年,漢武帝下詔重提劉邦時代的國恥,之後搬出“紀侯大去其國”九世復仇的《春秋》“微言大義”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夠發現為什麼官方意識形態必須要指定教材的原因。試想,在當時如果《左傳》與《公羊傳》處於同樣的位置,那麼就會有人搬出《左傳》對“紀侯大去其國”的解釋來與《公羊傳》進行辯駁。

在《左傳》中“紀侯大去其國”的解釋是:齊國作為東方大國,不停的壓榨周邊的小國,紀國的國君不願意窩囊的屈服於齊國,所以把國君的位子讓給了弟弟,自己則永遠的離開了祖國。

《左傳》與《公羊傳》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居然有如此大的出入,到底誰的解釋更為接近真相呢?並不重要,因為這一切都取決於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皇帝的需要。在皇權社會求同存異的事情並不多見,在集權的社會里所有價值觀都趨於一元論,這與我們今天完全不一樣。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漢宣帝的反轉

漢武帝討伐匈奴的戰果,只能說是獲得了一場慘勝,殺敵1000自損800,匈奴雖然戰敗,可是大漢帝國的積蓄也幾乎全部打幹淨,所以一切又產生了變化。

漢宣帝的時候匈奴內部發生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內亂,這是大漢王朝消滅匈奴千載難逢的機遇,可惜當時的時代變了,在打與不打之間,漢宣帝很是糾結了一陣子,打的話又沒有國力,不打又覺得對不起祖宗。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於是漢代名臣蕭望之站了出來,依舊用《春秋》“微言大義”的故事,給眾人講了一個道理,他的選材是:晉士匄(gài)帥師侵齊,至榖(gǔ),聞齊侯卒,乃還。意思是:晉國派遣士匄去攻打齊國,到了榖這個地方,聽說齊國的國君就死了,於是士匄就帶兵回了晉國。


這句話的“微言大義”在於對“還”的理解,按我們的理解:一個將軍把軍隊帶到半路,突然不顧國家利益在沒有請示國君的情況下就私自帶部隊撤退,這肯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蕭望之認為:孔子在作《春秋》的時候,特意的用了“還”字,這是一個好字,用這個字是孔子在表揚士匄不趁人之危的美德。接著蕭望之又說:晉國不趁人之危,所以得到了其他各國的尊重,現在匈奴正在互相殘殺,如果我們派兵去攻打匈奴就是落井下石,在後世的記載裡皇上將成為不仁不義的主君;相反如果我們不去攻打他們,還對他們施行救助,那麼不但匈奴會對大漢朝感恩戴德,四夷也會誇讚大漢的仁義從而誠服於我們。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有了這層邏輯漢宣帝的心情總算是平復了,再也不提九世復仇的故事,反而與匈奴展開了和親,我們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就嫁給了當時的呼韓邪單于,漢朝也因此與匈奴維持了數十年的和平。

好了,關於“《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影響大漢王朝國策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國家強盛,所以他利用《公羊傳》的解釋攻打匈奴;到了漢宣帝的時候,大漢王朝的積蓄幾乎被用光,所以漢宣帝完成了一次對匈奴態度的大反轉,其理論依據依舊來自於《公羊傳》;第二、官方意識形態必須要指定教材,完成一元化,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解釋太多,反駁著太多。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的?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