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寒門士子窮極一生的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

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426年——466年,字明遠),在詩歌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唐詩將失色大半。很多唐代詩人都無法避免地受到他的影響,比如,李白,尤其是在樂府詩上。

宋人朱熹說:“鮑明遠才健,其詩乃《選》之變體,李太白專學之。”就說李白其實學的是鮑照;清人沈德潛說得更直接:“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後太白往往效之。”在樂府詩領域開闢新天地的是鮑照,後來李白不過是坐享其成而已。(不知道這些話李白聽了心裡啥滋味……)

鮑照,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詩人?

提起鮑照,不得不提他的“寒士”標籤。與之同時期的虞炎《鮑照集序》中說:“鮑照字明遠,本上黨人,家世貧賤。”

才華橫溢卻出身寒門,這是鮑照一生的軟肋,他全部的苦難與不幸皆由此而來。

在鮑照所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門第和品流成為一個人鮮明的標籤。也就是說,出身基本上就決定了人的一生。不同的人憑家世分類,甚至造成歧視,好惡親疏,在一個人臉上明白寫出。寒門就是原罪。

當然,這不單單是鮑照一人的遭遇。如若鮑照只是一名普通人,在田間忙碌一生填飽了肚子,然後死去,倒是很快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而偏偏,鮑照才華很高。

出身低微才氣很高,再加上鮑照執著地想憑藉才華打翻身仗,這就構成了他一生悲劇的底色。


鮑照:寒門士子窮極一生的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

向上的道路並沒有完全封死。

戰亂給這種階級固化打開了一個空隙。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頻仍、動盪不安的年代,同時也是思想上極為解放的時代。畢竟,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因此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

原本自東漢就已開始發生動搖的儒家思想,此時對人們的束縛便更鬆懈了。儒家思想中著重強調的對集體的重視、對個體的忽略也逐漸瓦解,人們開始意識到個體的存在價值,開始關注自身的感情、個性與價值。儒家思想的失位,老莊、玄、佛、道家的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思想自由的同時又有多元化。

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各方面都處於大變革的時期,士族勢力有衰落的趨勢,政治環境的改變讓寒士有入仕的可能、有向上發展的機會。

但是我們還需明白,任何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此時期世家大族仍然居於優勢地位,像鮑照這樣的寒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得不說,時代給了貧微如鮑照這樣的人一定的機會,否則像侍郎、中書舍人、參軍這樣的哪怕已經很低的職位都是寒門士子無法觸及的。

鮑照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實現人生的逆襲,同時,鮑照性格上又是孤高正直,且又是急脾氣,這樣的性格,大抵是不太討喜的。這種性格儼然隱藏著他命運的伏線。


鮑照:寒門士子窮極一生的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

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日:“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載!大丈夫忌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於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為國侍郎。”

——《南史·宋臨川烈武王道規傳附鮑照傳》

鮑照的出仕就是靠獻詩劉義慶(劉義慶,就是組織門客編撰《世說新語》的臨川王),獲得賞識才被委任為國侍郎的。但是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到鮑照其實是非常急切的,別人勸他不要定太高的目標,他卻一鼓作氣、一舉拿下劉義慶的認可,這正是他極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的具體表現。

元嘉十六年(439年),26歲的鮑照開始了他的幕僚生涯。作為皇室宗親的幕僚,還是有盼頭的,如果宗室權力大增,受信任的幕僚當然會得到好處。不過,這條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

後來,在同僚小人的讒言誣陷,剛直的鮑照失去劉義慶的歡心,接二連三地遭到處分和譴責。他在劉義慶幕府中的這幾年,始終沒得到很大的重用。

元嘉二十一年劉義慶去世,鮑照藉此離開臨川王府,進入衡陽王劉義季幕府,不過這段時間很短暫,也沒有鮑照施展才華的機會,因為衡陽王很快病逝了(約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鮑照做劉義季幕僚)。

隨後鮑照做了始興王劉濬的幕僚,劉濬是孝文帝最為寵愛的兒子之一,看起來前程大好的樣子。劉濬有文學方面的愛好,鮑照正是因為才華再次入幕。鮑照在此期間奉命寫過為宴會助興的歌詞與一些遊山玩水的詩句。不過,元嘉二十八年任期滿後,鮑照卻主動提出了辭職。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這不失為一個幸運的選擇。因為在這之後的元嘉三十年,劉濬和他的太子哥哥劉劭發動了一場弒父的宮廷政變,文帝和許多朝臣就此喪命。很快,不受文帝寵愛而常年領兵在外的兒子武陵王劉駿帶著大批人馬殺回京城,除去了謀逆的兩位兄長,繼而登上皇位,即孝武帝。

如果鮑照與劉濬關係緊密,那麼在新主上位以後他一定會獲罪。而在一切恢復了平靜了之後,鮑照卻有機會去接近武帝。

這位帝王同樣對文藝相當感興趣,但也相當自我,他不願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不論朝堂大事或是日常小事。

為了求得近幸,鮑照經常“為文多鄙言累句”,也就是說他故意寫東西寫得很一般。

再加上鮑照在武帝身邊做的是中書舍人,中書舍人官職不高,皇帝賜死宗室、大臣時,往往派遣中書舍人為之。這個職位的人一直被視為“小人”,難以獲得士人階層的認可。

這些,成為後人挖苦諷刺鮑照的證據。

事實上,鮑照的諂媚技能並沒有充分發揮。也許,一路走來,在權力邊緣觀望的鮑照看慣了許多生死浮沉,再加上骨子裡的孤傲。這次,在武帝身邊,距離權力中心最近,他反而猶豫了。他在武帝身邊不過5年左右的光景。

正所謂“浮生急馳電,物道險弦絲。”(鮑照《答客詩》)這兩句詩似讖語,鮑照陰差陽錯地躲開一次政變,不過最終卻死於另一出場政變的亂軍下。(即他後來離開武帝做劉子頊的參軍時。)

總之,鮑照終其一生,並未顯達。

人啊,大抵都是十分複雜的。


鮑照:寒門士子窮極一生的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

鮑照一以貫之的手段就是用文學來引起統治者的注意、欣賞,這是他在文學上竭力求奇創新的巨大動力。他要儘量與別人不同。

這對自負的鮑照而言,是極其沮喪與鬱悶的。這也是鮑照詩歌尚奇特點形成的一個原因。另外,當他仕途不如意時,詩文辭賦也是他發洩憤懣情緒的方法。

文如其人,鮑照的詩歌風格在當時就被評價為“險俗”

“險”:詩歌追求奇、險。詩人放飛想象,有意寫一些奇異的人或事物。據考證,鮑照本人從未去過邊塞,他的邊塞詩全是靠想象寫出的。“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樑。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這幾句寫在惡劣的環境下將士們行軍井然又壯觀,邊塞風物寫得相當逼真。

此外,他的不少詩句,有意使用一些奇異的意象、生僻的字詞,甚至達到“注家不知”的地步。如《從登香爐峰》。(的確很難懂,原詩不再貼出。)

“俗”:在內容上指的是詩歌多表現寒士抑鬱、思婦怨恨、征夫愁苦

,這些內容在那些“貴族詩人”看來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階級對立往往也意味著教育壟斷,那時混跡詩壇的一般出身都不錯。)

鮑照詩歌在題材上,多從自身處境與感受出發,從下層角度進行觀察。

  • 其詩的內容之一控訴門閥制度的不公平:

如《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 其詩內容之二是寫下層百姓的普通生活:

或寫遊子思婦主題,如《擬行路難》其十三:

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

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幹雲霄。

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髮素髭生。

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

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

每懷舊鄉野,念我舊人多悲聲。

忽見過客問何我,寧知我家在南城。

答雲我曾居君鄉,知君遊宦在此城。

我行離邑已萬里,今方羈役去遠征。

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

亦云悲朝泣閒房,又聞暮思淚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妝。

見此令人有餘悲,當願君懷不暫忘。

這裡不僅有遊子思念家人故鄉的情懷,同樣表現出思婦對遊子的感念。

純粹寫思婦對遠行人眷戀的如: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心。

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

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

(《代夜坐吟》)

或寫因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導致的民生疾苦,《擬古》其六就具有代表性:

束薪幽篁裡,刈黍寒澗陰。

朔風傷我肌,號鳥驚思心。

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田租送函谷,獸藁輸上林。

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

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

不謂乘軒意,伏櫪還至今。

  • 第三個方面是邊塞詩,尤其是反映普通征夫戍卒的生活。

如《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徵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樑。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描繪了邊塞嚴酷的氣候以及將士們慷慨衛國的激情,表現了詩人愛國熱情與建功立業的願望。


鮑照:寒門士子窮極一生的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

鮑照詩歌之所以被視為“俗”,在寫作技巧上看,鮑照的詩歌尤其是樂府詩,多得益於漢魏樂府和南朝民歌的藝術經驗。學習民歌的做法,在當時曾被文壇盟主顏延之等人輕視,被認為是“俗”。

此外,鮑照詩歌語言上不用典,也被視為“不文雅”,沒有雍容華貴、從容沖淡的格調。

可是,藝術往往是非常殘酷的,唯有原創(甚至說“首創”)才有巨大的價值。能夠寫入文學史的人、作品能夠能流傳千百年的人,大多是因為他們的作品既能吸收前代文學優秀養料,又能在此基礎上超越時代特徵而體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鮑照正是如此。

鮑照堅持在這些俗體俗調的詩歌中,以跳蕩雄肆、酣暢淋漓的筆力,慷慨任氣,磊落使才,盡情抒發一個孤寒之士的所見所感。“險俗”就“險俗”吧,藝術價值要交給時間評判。

他的邊塞詩寫得波瀾壯闊,沉鬱悲壯,成為唐代邊塞詩的先驅。

清人王闓運評:“(明遠)作邊塞詩,用十二分力量,是唐人之祖”,指出鮑照對唐代邊塞詩的不可忽視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點明的那樣,鮑照對李白樂府詩的寫作影響很大。其實不僅李白,鮑照對唐代歌行體(歌行是樂府的變體)影響是不可忽視,清人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中有:“七古自晉世樂府以後,成於鮑參軍,盛於李、杜,暢於韓、蘇,凡此俱屬正鋒。”此言不虛。

以及,鮑照在十八首《擬行路難》這組樂府詩中,

最早使用“君不見”句式,這組詩用十個“君不見”,位於單首詩的篇首(組詩全貌不再貼出,只看“君不見”部分):

……

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

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

……

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

……

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青著故莖。

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

……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

……

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

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

……

君不見冰上霜,表裡陰且寒。

……

君不見春鳥初至時,百草含青俱作花。

……

“君不見”句式,深受李白的喜愛,其他唐代詩人也喜用。

鮑照詩歌中的那一種奇特想象也被李白繼承,李白詩中的浪漫想象是他獨特的標籤。《蜀道難》中用五丁壯士開山和杜宇化鵑、曦和駕日等神話傳說,不僅營造了一種極度浪漫的風格,同時也寫出了蜀道之難。

鮑照詩的豐富想象同樣啟發了李賀的作詩思路,“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這是李賀展開想象,想象鬼域之中,幽幽傳來無數生前沒有實現抱負的鬼魂們吟唱鮑照的詩。

自然,那種自命不凡的氣質、那種“士不遇”的鬱憤,對中國詩歌的影響更為深遠。

當然,細讀文學史,能夠扒出來的“鮑照接受”現象遠非這麼多。

從現世的功成名就這樣的標準來看,鮑照儘管為實現階層跨越奮鬥終身,但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杜甫詩中“俊逸鮑參軍”中提到的“參軍”(孝武帝大明王五年,臨海王劉子頊守荊州,鮑照任前軍參軍)。

但是他因想要改變命運修得高超的藝術水平,因不滿現狀而發的慷慨之音,卻在其身後成就了他。 努力了一生,竟然還是有意義的。

文學史上無法忽視鮑照的存在,後世無數詩人在自覺不自覺間受到鮑照影響。如果鮑照地下有知,也許會再賦詩一首,嘲笑這捉弄人的命運吧。


興趣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