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漢唐——白馬馱經

夢迴漢唐——白馬馱經

典出——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三里御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遺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使白馬負經而來,因此為名。”

化典例詞——

白馬馱經:唐·張繼《宿白馬寺》“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經傳白馬:明·陳子龍《天台萬年寺》“僧賜紫衣壇卓錫,經傳白馬字函金”。

馱經馬:唐·李賀《馬詩》“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

夢迴漢唐——白馬馱經

今天你抑鬱了嗎?

據說在漢明帝(東漢皇帝劉莊(28—75),字子麗)時,可能是由於當皇帝很件勞動強度很高,很辛苦的工作,漢明帝精神狀態不是很好,經常做夢。於是有這麼一天夜裡,漢明帝又“抑鬱”了,就在夢中見到了一個金身神人,自帶主角光環出場(頂上現有白色的光圈),飛行於皇宮殿庭,皇帝覺得很驚奇。按當時的慣例,皇帝是要向大臣們打聽一下這個情況是好是壞,卜個吉凶什麼的,似乎書上說的“司天監”就有這樣的職責,當然這跟今天的氣象局還是有區別的。回答皇帝問題的不是司天監的“天文學家”,而是當時的大文學家傅毅先生,他傅毅先生不但對當時的文藝圈相當的瞭解,寫出了諸如,《雅琴賦》、《舞賦》這樣具有指導意義的文藝理論綱領性文獻資料,而且還對當時的旅遊業有著相當的研究,以此推斷,估計傅先生按今天的話說,極有可能也是一個資深的“驢子”。傅毅先生很有信心的對漢明帝說,在西方天竺之國,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夢見佛了。這裡所說的天竺,古代中國也稱之為身毒,也就是今天的印度。當然傅毅先生附帶著肯定也說了很多的吉祥話。估計漢明帝聽著很高興,心裡有點“河洛”現於當世的意思,當下一激動,作了一個影響了整個華夏民族的決定。

漢明帝派遣郎中(一說中郎將)蔡愔和博士秦景等,出使西域天竺,去摹寫佛(時人也稱為浮圖)的遺像。這真是皇帝動動嘴,大臣跑斷腿。漢明帝一個夢,於是蔡郎中等一行人(十八人!注意這裡劃下來是重點,要考的,想到了什麼沒有?少林寺十八銅人有沒有?),作為使者,趕奔印度。說到這兒,我們可以看出點“西天取經”的意思了,漢明帝和他的大臣愣是準備趕在李世民和唐僧的前面去實現這個偉大壯舉了。

夢迴漢唐——白馬馱經

白龍馬,蹄朝西……

要說這個蔡郎中本來是極有可能幫助漢明帝改寫中國歷史的。按正統的說法,一行人過天山、越蔥嶺,在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內)“一不留神”遇上了迦葉摩騰(也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於是便邀請他們到中國去。兩高僧欣然答應,於是他們用一匹白馬,馱著四十二章經(就是金庸小說鹿鼎記裡說的那個四十二章經,有沒有很神奇?)和釋迦牟尼的立像,一起回到了洛陽。也就是說蔡郎中半道撿了一外快,還沒到印度,在半道阿富汗就遇到了“活佛”。於是皆大歡迎,蔡郎中不用再跑這趟遠差,興高采烈、敲敲打打的回到中原。說句厚道話,以當時的條件,跑那麼大老遠的實在是件很痛苦的事,可是硬要說是“正好遇上”,“一不留神撞上”,實在是讓人有點不忍心相信。當然我們不是說蔡郎中偷賴溜號,不過如果我要是在半道上看著到處都有“皇帝”所說的那樣的小金人像供著,那還不是哪裡請不是請,哪裡迎不是迎,就近接一個回家不就得了,還真的顛顛的跑去西天?而且關鍵是“西天”在哪兒,這個蔡郎中他真的知道嗎?關鍵那時候GPS、北斗都沒有呀……

要說人家漢明帝就是個好領導,根本沒去追究這佛是那裡迎來的,見了佛祖的像,就說跟他夢裡見到的是一樣一樣地……當然獎賞誇讚諸色人等是一定的了,而且第二年,漢明帝就下令在洛陽城雍門外,興建一座高級會所,今天的那些所謂“豪宅”在人面前最多也就相當於一洗手間吧,漢明帝很有前瞻性和國際眼光,按印度式樣為迦葉摩騰、竺法蘭建精舍居住,並且將之稱為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廟。“寺”的本義是官署,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什麼“大理寺”,那就是古代國家的行政機關,而不是燒香拜佛的殿堂。因迦葉摩騰、竺法蘭初來時住在官署,擱今天那就是釣魚臺國賓館的待遇。人又是外賓,為示禮待,就仍稱新居為寺;此後中國的佛教建築,就相沿稱為寺了。漢明帝還下令,請畫工繪製佛的圖像,並安放在清涼臺和顯節陵上,漢明帝自己死後也就葬在了顯節陵。並且將白馬馱回的佛經,收藏於蘭臺石室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便在寺內翻譯經書,後來,二人均在寺內圓寂。自此,可視為佛教東傳的一個正式的標誌。

因為蔡郎中等一行人,是用一匹白馬把佛經馱回洛陽的,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便把這座寺院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便逐漸成為了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並吸引了亞洲諸國的眾多僧人,紛紛前來拜佛求法。北魏的時候,有三千多西域僧人,前來洛陽進行佛學交流。白馬馱經,佛法東傳,使佛教文化在中土廣為傳播,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思想文化、以及國際文化交流,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千百年來,白馬寺一直被東亞文化區域,奉之為“釋源”、“祖庭”。數千年來,一直香火綿延不絕,那是相當的權威。

夢迴漢唐——白馬馱經

再後因著這“白馬馱經”的典故,還有敷衍出一個元宵節賞燈由來的說法,說是因為漢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演變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也就是元宵點燈,賞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