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什麼新朝建立后皇位爭奪那麼激烈?為什麼有偉大的朝代會二世而亡?為什麼這麼多太宗的帝位有爭議?答案也許在於,中國大一統王朝存在著二世之劫和太宗現象。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唐太宗李世民塑像

中國大一統王朝的二世之劫和太宗現象

二世之劫

有一種說法,亂世之後,新朝建立,由於人口減少,土地荒廢,社會經濟得以恢復性增長,容易出現善治、盛世。

但是,另一個現象卻同樣不能忽視。在中國歷史上,從秦、漢、晉、隋、唐、宋、元、明到清,這些大一統王朝幾乎都存在二世之劫。

有的這個劫難沒有渡過,如秦、隋,儼然一個偉大而強盛的王朝業已誕生和將要發展,卻因種種原因基本上是二世而亡(有秦始皇、隋煬帝行急政的原因,也有皇位相爭造成的後果)。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秦始皇畫像

還有一個代漢而立的王莽新朝,因實行新政不適宜或者改革力度過大一世而亡,是一個特例。

其他朝代漢、晉、唐、宋、元、明、清,雖然渡過了二世危機,卻大多在開國皇帝去世後,陷入激烈的皇位或皇權之爭。

太宗現象

中國帝王的廟號、諡號和年號等制度有悠久曲折的發展歷史。

廟號早在商代就已設立,主要目的是為先王立廟祭祀。發展到西漢以後,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廟號為太祖的,大多為開創基業的開國皇帝;廟號為太宗的,一般為坐穩江山的第二位皇帝。打江山難,守江山也不易。因此,太宗皇帝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往往能決定一個王朝未來的走向、格局乃至國運。中國歷史上,正統朝代的太宗皇帝只有十多位,而大一統王朝的太宗皇帝只有五位(元太宗、晉太宗等不計),即: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後改成祖)、清太宗皇太極。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朱棣塑像

這五位太宗皇帝對江山社稷基本上都是卓有貢獻的。從這五個朝代的太宗來分析,可以總結為三個現象:

一是太宗多篡位。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篡奪皇位;宋太宗趙光義,在“燭影斧聲”中,搶得帝位;明太宗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帝位。漢太宗劉恆,被權臣迎立為帝;清太宗皇太極以權謀被擁立為帝。

二是太宗出盛世。除了宋、清不明顯外,漢、唐、明三朝太宗時代盡顯盛世氣象。

三是太宗延國運。漢、唐、明三朝太宗皇帝發揮的作用十分明顯,而宋、清之時太宗皇帝對打牢根基、綿延國祚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而沒有太宗皇帝的大一統王朝,要麼一世二世而亡,要麼國運迅速衰敗。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宋太宗趙光義畫像

二世之劫的類型和結果

開國皇帝主要是天下之爭。晉、隋、唐、宋是通過“禪讓”的方式繼承前朝而立,同時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統一兼併之戰。其他朝代主要是諸侯之間的爭奪或者外族入侵中原,屬於逐鹿、問鼎之爭,其時群雄並起,爭奪天下。正所謂: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記淮陰侯列傳》

繼任者全部都是皇位之爭。主要是宗室內部的爭奪,屬於擁立、奪位之爭。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形:

1、開國皇帝沒有確定合格繼承人的,必有奪位之爭。

秦二世胡亥繼位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東巡途中。

由於此前未立儲君,不論胡亥是否得始皇帝遺命而繼位,秦王朝都不免陷入二世之爭,並因此而勢弱。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崩於萬歲殿,發生“燭影斧聲”事件,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圍繞著皇位繼承的各種說法,不論是弒兄奪位說,還是偶然致死說,都不能擺脫其中的兩個事實:一是宋太祖並沒有確立儲君;二是晉王趙光義掌控了內廷外朝的實權,這實際上是“杯酒釋兵權”的後遺症。而金匱之盟說,更像是事後的補救。如果是宋太祖兒子繼位,掌控實權的趙光義必不甘雌伏,則內亂紛爭難免,可以說,趙光義繼位已經是宋朝最好的結局。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皇太極塑像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

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逝於盛京四十里外的靉雞堡。因努爾哈赤未定儲嗣,皇太極一手拉攏代善等三大貝勒勢力,一手孤立大妃阿巴亥三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以分享權力的代價(皇太極臨朝時,三大貝勒並坐左右同受臣屬朝拜,“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和逼殉大妃的惡名(多爾袞因此提出皇太極汗位是"原系奪立"),繼承汗位。

《清史稿太宗本紀一》記載:

太祖崩,儲嗣未定。代善與其子嶽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於瀋陽。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後知漢稱儲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黃臺吉”,音並闇合。及即位,鹹以為有天意焉。

皇太極得以繼位,不過是實力的體現與權謀的結果,所謂“才德冠世”和“有天意焉”不過是事後的吹捧附會罷了(當然也不能否認皇太極的才幹和運氣)。

其後,皇太極去世,其子福臨繼位,繼續上演相似一幕。

當然,清太宗皇太極和清世祖福臨繼位時,後金或清朝還屬於地方割據勢力,仍帶有部落傳承上的遺俗和慣例,也不能完全以大一統王朝視之。

2、開國皇帝太子早逝的,必有連續的奪位之爭。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早逝,其後真金子孫爭位不斷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稱帝,正式建國大元 。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立嫡子孛兒只斤真金為皇太子,但真金早逝(1286年1月5日去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駕崩,帝位由各方爭奪。最後,群臣在真金的長子晉王甘麻剌及三子鐵穆耳之間選擇,由於鐵穆耳受元世祖下賜皇太子寶及鎮守和林,故晉王甘麻剌退讓,鐵穆耳即位,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後,前太子真金之孫海山即位於元上都,是為元武宗。元武宗推出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度,但這種皇族至親之間的美好約定遭到了無情的踐踏,繼而引發的是親人手足之間的同室操戈,其後數十年帝系不時轉換,直到元滅。

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標早逝,其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侄兒皇位,但朱棣兒子間仍競相爭位

朱標如果沒有意外因病而亡而是正常繼承皇位,整個明朝的歷史就會發生很大變化,不知道會往哪個方向演進了。

首先,朱元璋在歷史上太子朱標死後的很多施政舉措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朱標能夠繼承的政治遺產和軍事實力要比朱允炆繼位時深厚的多。

其次,朱標從吳世子到明太子,地位始終非常穩固,本身的才能、經驗並不比朱棣差。在這種情況下,朱棣產生奪位的心思基本上不會有,即使有這樣的心思,也不可能付諸實施,實在是實力差距太大了、成功的機會太少了。

第三,哪怕朱標活不過朱棣,只要能夠在皇位上堅持幾年十幾年,等到朱允炆成長成熟起來,朱允炆繼位之後的實力就不會如同歷史上的那麼弱,也不可能會有那麼多的失誤。畢竟,在歷史上,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並非朱棣有多麼厲害,而是對手的諸多失誤造成的。

第四,歷史上朱棣的造反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他的雄才大略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鍛煉出來的。在歷史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即使朱標或者朱允炆仍然採取削藩措施,削藩之策也會溫和的多,也不太可能會掀起太多波浪。畢竟,所謂削藩,目的在於削弱藩王的力量,而不是盲目的滅藩。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朱元璋、馬皇后等塑像

3、皇太子尚未繼位已起爭端的,王子爭位,骨肉相殘。

隋唐兩朝均出現這一情形。

公元581年二月,楊堅逼迫北周靜帝禪讓,北周覆亡,大隋建立。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但是,隋文帝晚年頗受諸子爭儲的困擾,晉王楊廣矯飾仁孝,陰謀奪嫡,最終在開皇二十年(600年)成為太子,而長子太子楊勇、四子蜀王楊秀先後被貶為庶人。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病重,無意中發現楊廣的惡行,欲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當機立斷害死文帝,即位為帝。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李淵逼迫隋恭帝禪讓,大隋滅亡,大唐建立。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此後,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開始爭儲。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李淵無奈立李世民為皇太子,隨後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運河

4、皇太子正常繼位的,各種結果都有。

有的政局平穩過渡,大多是由於開國皇帝消除了後戚勳貴勢力的干擾,如東漢;有的由於後戚干政、兄弟勢大,其後必有後戚、王子爭位,如西漢、西晉。

二世之劫形成的原因

二世之劫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擁有權勢者野心激盪而皇權未固。具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新朝初立,往往人心未穩、皇權未固,整個國家的利益格局還沒有完全固化。

2、有機會和可能奪取皇位的各方勢力,都難息在開國之時已經激起的野心。個別的涉及到宗室與外戚勢力的爭鬥,但多為宗室內部的爭奪。以奪位方式上位的太宗皇帝,大多參與開國時的征伐,功業卓著,名聲響亮,且有一定的謀略和勇氣,身邊也圍繞著一批文武部屬,擁有足以影響朝局的勢力。

3、開國時的文臣武將、後戚勳貴或者地方勢力仍在,或主動或被動地捲入了爭奪皇位的遊戲當中,使得皇位之爭更為錯綜複雜。

正是上述原因,造成新朝初期圍繞著皇位的爭奪十分激烈,或謀位,或擁立,各種手段頻出,陽謀陰謀齊備。

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奪位,劉恆、皇太極被立,太宗出、天下治?

北京故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