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禅茶一道(2)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集中地记述了当时的各种茶饮。与加料茶饮相比, 汉族文人们的清饮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饮茶方式上他们也与蒙古人有很大 的差别,他们仍然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钟情于幽雅的环境。 如赵孟頫虽仕官元朝, 但他画的 《斗茶图》 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时的景象。 他的许多诗句也毫无 " 酪味 " , 依然一派清新 : " 夜深万籁寂无闻, 晓看平阶展素菌。 茗碗纵寒终有韵, 梅花虽冷自知春 " 元代的文人们,特别是由宋入元的汉族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贡献。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禅茶一道(2)


追求清饮, 不仅是汉族文人的特色, 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当热衷于此道, 特别是耶律楚材, 他有诗一首, 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饮茶审美观 :" 积年不啜建溪茶, 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明清时期, 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唐宋茶业的辉煌, 主要是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技术的精深。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 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 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 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 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 "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 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 1949 的年产 7500T 发展到 1998 年的 60 余万 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 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 -- “茶人之家” ,1983 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 1990 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993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 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 吸引了日、 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 “茶叶节” ,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 浙江新昌、 泰顺、 湖北英山、 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 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禅茶一道(2)


茶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在经济, 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特性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 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 “坐禅 ”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 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 “人家不可一日无 ”,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 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 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 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 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禅茶一道(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