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孔子



时隔四年,世茂重新回到了TOP10房企的行列,位列第九。


据亿翰智库统计的2019年1-12月房企销售TOP100排行榜,世茂房地产以2607.8亿元位居全口径销售额第九位。在今年房企增速全面放缓的大环境下,黑马世茂突出重围,不仅超额完成2019全年2100亿元的销售目标,更以同比大幅增长48%的业绩,成为头部房企中销售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还记得在2018年的百强排行榜上,世茂位列第11,虽离前十只有一步之遥,但前有强大劲敌,后有强势追赶者,因此此前对于世茂能否重回前十热议不断,如今答案终揭晓,忍不住为其献上一份喝彩!


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对世茂的印象仍停留于2019年一系列买买买模式的“并购小王子”,但回首看世茂近几年的发展,便能看到其身上沉稳自知而不失进取的一面,王者归来,是底蕴十足的!


1.新官上任,火势渐旺(2011-2014)

重回二字,代表着一段“曾经”,对世茂而言,这个时间段便是2011年至2014年这四年的时间,其中,2014年,更曾是世茂最高光的时刻。在当时发布的百强房企销售排行榜上,世茂房地产排在榜单第8位,华润置地、融创、龙湖都在其身后。


2011年老板许荣茂选择逐步交棒,将庞大的家族产业全盘交由儿子打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34岁的许世坛实际接手世茂帝国后,便开始对世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世茂进入高周转、加快去库存速度的新开发模式,“加快去化”和“规模增长”成为关键词。


2011年下半年,恰逢严厉的调控期,2011年“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世茂当年的销售业绩并未见起色,与2010年同比仅增长0.66%,在300亿徘徊。


然而进入到2012年,许世坛进一步对世茂的产品线结构进行调整,产品线从高端扩充至中高端,大大扩展了世茂的客群基础。此外管理架构也进行了改革,根据地域和业务归属,将旗下项目划分到旅游地产、苏沪、杭州等8个区域,从而缩短了管理半径,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系列的变革,让世茂在2012年打了一场漂亮的销售翻身仗,当年实现合约销售金额461亿元,同比增长50.16%。销售额的快速提升,更使得世茂和融创一起被誉为2012年的“楼市黑马”。


此后,2012到2014年三年时间内,世茂更是实现了规模上的大跨越,销售额不断创新高,2014年以702亿元的销售额,跻身中国房企TOP8。


图1:2011-2019年世茂销售额增长及排名情况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2.调整,是为了更好的进攻(2015-2016)

2015年,房地产市场出现转折,销售环境下行,整个市场实现了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的转换,这时的世茂,由于前期扩张过快,激进拿地带来的高财务风险和库存问题开始出现,当年的销售额下降且停滞不前


彼时,继续野蛮进攻,还是暂缓脚步转攻为守,这道选择题赫然摆在了世茂面前。而显然,从后续的发展看来,世茂选择了后者,即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由规模诉求转向利润诉求。那时从2015年开启的三四线城市火热的棚改行情,吸引了诸多坚守一二线城市的房企迅速进入三四线,并催生了中梁、祥生、碧桂园等一系列房企的规模快速增长,而世茂反其道而行,撤出三四线,回归一二线,正好错失了一波风口红利,因此业内很多人说那时世茂的这个选择让其经历了“失去的两年”,但是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的话,也正是这个选择,才让世茂在几年后拥有了更强的进攻底气
2015年,世茂开启注重利润、回款和质量,规模退居其次的变革,同时提出回归一二线的战略,这一调整直到2017年才开始结束。


在这场变革中,首先世茂房地产内部架构及人员开始出现调整,世茂旗下11个区域也收缩至9个区域。其次是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在三四线城市实行严格的“以销定产”控制开工,避免低毛利高风险的库存,将供货重心转向一二线城市,将90%以上投资放在一二线城市,同时采取果断措施处置三四线低效土储。全年完成670亿元销售额,仅完成全面销售目标的93%,

跌出榜单前十,下滑至第12位,被华润置地、融创、华夏幸福、绿城中国赶超。2016年,世茂的排名继续下滑至第16位


对于这两年的销售下跌,世茂自己将其定义为主动减速调整,对客户满意度、产品优良质量百分比、负债、利息等进行优化,去库存。也的确,刹车调整之后,虽然让世茂跌出了榜单前十,但也成就了一个品质升级版的世茂,企业经营更加稳健。


一是调整了供货节奏和结构,在三四线城市实现严格的“以销定产”控制开工,将供货重心转向毛利率相对较高、库存去化风险较低的一二线城市;二是调整了新增土地投资导向,将90%以上的新增投资放在一二线城市;三是加强了对投资性物业的运营管理;四是降低了融资成本,调整债务结构,推动了业务、产品和金融方面的多重创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末,世茂房地产的净负债率下降到53.4%。此后,世茂保持了长达8年净负债率低于60%的记录,这在高负债成为常态的房地产行业,算是很独特地存在。低负债率让世茂俨然拥有更高的杠杆使用空间,且在市场下行,融资难成为行业共识的时候,这个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而那时,会是世茂最佳的超越时机。
图2:2013-2019H1世茂的净负债率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3.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2017-2019)

2016年12月19日,“房住不炒”振聋发聩的声音,为2017年楼市开年定下基调。而那时的世茂,经过前两年的调整期,已然重新积攒起在新一轮市场周期到来后前进的动能。2017年,世茂一改之前谨慎前行的作风,再次调整战略,果断向规模进军,从后续表现来看,直至2019年末,世茂的势头一路越来越猛。


2017年,世茂转身重提规模增长,把接下来的3年定义为高速增长年。对外公布的2017年的销售目标是800亿元,而对内公布的实际销售目标是“保底900亿元,冲刺1000亿元”。这一年世茂继续在一二线城市积极补充土地储备,2017年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达857.2万方,总金额102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6%。其中,在一二线城市的新增土地建筑面积占比为73%,三四线城市主要选择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二线城市的外溢价值圈。倾向于一线及强二线的供货结构,拉高了企业的销售均价,加上去化率的提高,让世茂在销售金额取得了突破式上涨

,当年,公司合同销售增长48%突破千亿。但此时,房企强者愈强态势明显,世茂在排名上未有突破,仍排在流量金额榜单的第16位,被旭辉赶超,当年的泰禾则紧随其后。


进入到2018年“重回房企前十”在世茂内部被定为目标。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世茂延续2017年的拿地力度,2018年前三季度继续购地450亿元,四季度有所放缓,2018年全年土地支出超过520亿元;分别于深圳、天津、郑州等地新增96块土地,总价值823亿元,总计容面积1615万平方米。这一年世茂也交出了一份非常漂亮,但也略带遗憾的销售答卷:以1761.2亿元的流量销售金额将排名提升至第11位,距前十仅一步之遥。或许,重回行业前十名,早已成了许老板势必达到的目标,2019年世茂更是积极扩张,毫不掩饰坐稳前十的野心。


2019年,在淡市的行情周期中,虽然前两年一系列的激进扩张行为确实让世茂的净负债率有所上升,但是一直低于60%的负债率让世茂相比同行而言,偿债压力仍不算大

,使其更有底气在并购市场中大刀阔斧前进。这一年,世茂一直扮演“新白衣骑士”的角色,成为继融创和阳光城之后的新晋并购王。


据说世茂收并购资产基本都可以做到接近30%的毛利润率,12%-13%的净利润率,并且这个标准是在没有预测价格的上涨的基础上,相比招拍挂市场趋向于6%-8%的利润来说,显然是个好生意。


2019年仅上半年世茂就已经在拿地上花费830亿巨资,共获取60宗地块,新增1412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权益前货值约2500亿元,其中1800亿元是由收并购获取,从金额来看收购占比达72%。且与刚过千亿的销售额相比,投销比高达0.8,超过百强房企平均水平0.37的两倍,在整体观望的业内显得与众不同。


据公开资料整理,从3月份到6月份的80天时间内,世茂从泰禾集团、万通地产、粤泰股份、明发集团、开诚实业等房企手中收购的项目超过20个,总收购金额约200亿元。在6月18日世茂在香港举行股东周年大会上,许世坛说还有很多项目在谈,

远不止200亿这个数字。此外,据相关消息报道,12月,世茂联合东方资产收购福晟地产,交易金额或高达2000亿,若数据属实的话,此次交易将是继融创收万达文旅城之后,又一场“世纪大并购”。
表:2019年世茂收并购项目部分统计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在世茂收并购方的一长串名单里,泰禾、粤泰、万通、明发,日子都不太好过,尤其泰禾和粤泰遭遇流动性风险的事情已经不是秘密。而对于并购福晟的这波操作则是典型的“机会型并购”,抄底意味明显,很多收购项目都已经是箭在弦上,而年关难过,世茂正好抓住了这波机会。

不得不说,世茂在收并购上的“积极”,是规模趋势,但确实不失为赛道超车的制胜一招

行业变化,赛局随之不断改变,即便是10强之位,也从未曾稳定。而这正是地产行业浪潮起起伏伏的真实映照,未来,谁上谁下,拭目以待。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重回前十,世茂王者归来

—END—


本篇文章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及报刊,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