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到底做錯了什麼?


味精到底做錯了什麼?

1920年,中國化學家吳蘊初成功從穀物中提取並製成穀氨酸鈉,取名味精。

此後,味精被用到我們的餐食中,是增鮮提味的“神器”。

不知,從何時起,坊間傳言味精是化學合成產物、化工產品,它有毒、致癌、脫髮、殺精……

真是造謠不需要成本呢,張口就來!

味精自己也是相當的委屈呢,我怎麼成了有害的物質了,這口鍋,背不動啊。

味精到底是不是對人的身體有害呢?我們該不該食用味精?康康來為您揭曉!


味精到底做錯了什麼?

先來了解一下,味精的主要成分。

味精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穀氨酸鈉結晶,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是動植物蛋白的基本成分。

除了味精外,我們吃的各種蛋白質,經過消化吸收後也會產生大量穀氨酸。

我國的味精都是以玉米澱粉、大米等穀物為原料,通過發酵、 提取、精製而成,工藝與釀酒、制醋、酸奶等類似,根本不是什麼化學合成。

這些天然食物和穀物無毒無害,符合國際標準的穀氨酸鈉,自然也是無毒無害的。

所以味精也算是天然食品,並不是化工合成製品,是比較安全的增鮮劑。

味精到底做錯了什麼?

傳言說味精加熱後會產生焦穀氨酸鈉,這種物質會致癌。

味精經過長時間的加熱,當溫度高於 120 攝氏度時,味精中的穀氨酸可能會轉變成焦穀氨酸鈉。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焦穀氨酸鈉有害甚至致癌。

味精是安全食品,那麼雞精也是安全的嗎?

雞精的成分只是比味精多了一些食鹽和其他食品添加劑,雞精中約含40%的味精,30%食鹽,以及澱粉、砂糖、香辛料和一些增味劑。

所以,雞精也是無毒且不會致癌,是安全的。

總之,味精和雞精是很好的增鮮調味品,別害怕,放心食用吧。

味精到底做錯了什麼?

雖然,味精和雞精對人體無害,但是要合理食用,不能食用過量。

味精是穀氨酸的鈉鹽,和鹽一樣都含有較多的鈉,吃太多不利於健康。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 6g。過量攝入鈉會升高血壓,因此,要像控制食鹽攝入量一樣控制味精/雞精。

如果我們合理食用味精/雞精,還會有助於控鹽。相同鹹度的食物,“味精/雞精+鹽”的組合,要比只放鹽的菜,含鈉的量要少一些。

日常飲食中,我們在食用味精/雞精時,以下建議請參考:

1、菜品出鍋時再放味精/雞精,最提鮮。這是因為長時間加熱,當溫度過高時,味精中的穀氨酸可能會變成焦穀氨酸鈉,失去鮮味。

2、切記一定要避免過量食用。

3、選擇性食用。魚、蛋、蘑菇等天然食材在烹飪過程無需另加味精調鮮,本身會生成鮮味。

4、製作天然調味品。幹紫菜、海腸、乾貝等可以做成粉末,不僅能起到增鮮提味的作用,還可以增加營養呢!

康康會幫助大家揭秘生活中關於健康的 “事實” 和 “傳言”,如果還有其他想知道的內容,在評論區留言吧。

味精到底做錯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