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洞庭》中有句“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刘希夷的名作《代悲白头翁》中有“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此外我国古代不少诗词中,都提到了“洛阳才子”“洛阳女儿”,那么这位才子和这位女子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两位洛阳老乡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才子”

语出晋潘岳的《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所谓“贾生”,就是汉朝的贾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名谊,雒阳(洛阳)人也。”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擅长散文和辞赋,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辞赋有《吊屈原赋》,鲁迅评价其文是“西汉鸿文”。

贾谊因为声名在外,被举荐给汉文帝,征召后担任博士一职,那时的博士是官职,不是学位。他是汉朝最年轻的博士,可谓年少有为。一开始他深受汉文帝赏识,每次和大臣讨论国家大事,贾谊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国家大政方针制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鉴于此被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这时候迎来了人生巅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贾谊如此年轻便被委以要职,自然遭到到许多眼红小人的中伤和排挤。结果汉文帝因忍受不住谗言,再加上也想锻炼锻炼他,就把他外放长沙,担任长沙王的老师(长沙王太傅)。贾谊心中郁闷,一路顺风顺水的他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风霜,感到到处都是凄风冷雨,路经湖南汨罗江时感怀屈原,写下了《吊屈原赋》。屈原的事迹让他感到共鸣,引发了他“国无人兮,莫我知也”的感慨。贾谊世称“贾长沙”“贾太傅”,今天湖南长沙还有他的故居(后建)。后来“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过了三年,贾谊终于被召回长安,他满心欢喜终于可以东山再起。没想到此时汉文帝迷恋神仙之术,不问他国家大事,却和他探讨鬼神之事。贾谊大为失望,这次也并没有被重新重用。李商隐作诗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于是,他再次被外放,到了梁国担任梁王太傅,没过多久梁王坠马身亡,贾谊内疚抑郁而死,年仅33岁,一代文宗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贾谊死后引发后世无数的同情,有人欣赏他的旷世文才,有人感叹他的怀才不遇,有人同情的英年早逝,也有人总结他的性格缺陷。一代伟人曾写诗评价说“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对啊,何必因为外事外物让自己一世悲伤还丢了性命呢?因为贾谊的人生遭遇与才华,“洛阳才子”后来泛称洛阳地区有文学才华的人。涉及该典故的诗文有:

(唐)岑参《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唐)李白《游洞庭五首》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唐)韦庄《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翁承赞《杨柳枝》

“洛阳才子多情思,横把金鞭约马头。”

(唐)无名氏《杂诗》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宋)徐凝《和秋游洛阳》

“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

(明)无名氏《金雀记》

“洛阳才子岂无人,不须徒叹花如锦。”

诗文典故中,有直接赞誉、同情贾谊本人的,如李白、无名氏;也有借贾谊勉励、夸赞友人的,如岑参、翁承赞;还有以贾谊自夸自比的,如韦庄、徐凝。


“洛阳女儿”

语出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梁武帝萧衍是南朝著名诗人,是皇帝诗人的代表,他为诗歌史贡献了不少典故。洛阳女儿,萧衍笔下的“莫愁女”,起初泛指那些邻家美丽的少女。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南京莫愁湖

我们知道著名的乐府诗《陌上桑》,其中也描绘了这么一位美少妇“罗敷”,所谓“莫愁”、“罗敷”,她们意义相似,都是泛指乐府叙事诗中塑造的俏丽、勤劳、不慕富贵的女性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古诗长于描写和抒情,本不擅长叙事,但乐府诗弥补了这一缺憾,好像描写美丽少女是乐府诗的专长。涉及该典故的诗文有:

(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唐)白居易《劝我酒》

“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唐)李德裕《鸳鸯篇》

“洛阳女儿在青阁,二月罗衣轻更薄。”

(唐)无名氏《原陵老翁吟》

“洛阳女儿罗绮多,无奈孤翁老去何。”

从所引诗歌可以看出,“洛阳女儿”其实就是民间那些闺阁中的少女,她们美貌绝伦,终日居于闺中。因为古代女子非出嫁不得出门,且文学大多是男性的专利,于是诗人们往往喜欢代女性说话,从她们的眼睛观察外物,描写她们的生活和心理世界,把她们描写的美妙绝伦,撩拨人心。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这首诗不再是歌颂少女,而是借“洛阳女儿”去抒写当时洛阳贵妇的富贵豪华以及丈夫的骄奢淫逸,讽刺社会现实。不能说王维给“洛阳女儿”抹了黑,而是表现了对“安史之乱”到来前社会病态的揭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点与杜甫的“史诗”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洛阳才子”贾谊是西汉人,开始成为典故是在晋朝,而“洛阳女儿”出自南朝,并非“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是独立出现发展的。


为什么古代洛阳能诞生这么多历史文学典故呢?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才子”VS“洛阳女儿”,才子佳人出洛阳,有什么来历吗?

洛阳是华夏古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所谓“汉魏文章半洛阳”。从先秦诗经,到汉赋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中原大地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血液,一代代诗人文人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建功立业。这种背景下,才子佳人辈出,“洛阳才子”与“洛阳女儿”恰好构成了古代文人们想象中才子佳人的典型。文人们恰好用来抒发各种情感,咏人咏物可以,惋惜同情可以,单纯叙事也可以,于是便形成了“洛阳”典故的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