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大產業。


小木耳,大產業。

2014年4月1日,龍江森工全面停止了木材商業性採伐,由於缺少原料,黑龍江境內多個黑木耳栽培區域呈現種植規模萎縮的局面,而這期間,作為黑木耳生產歷史悠久的東京城林業局,其木耳產量不僅依然維持在一億袋以上,而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帶著問題,記者來到黑龍江省東京城林業局尋找答案。

小木耳,大產業。


走進黑龍江省東京城林業局科技示範園C區的養菌室,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忙碌著,他們所做的是食用菌包生產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成品菌包下架。從2月25號到4月10號,每天將有三萬到五萬袋的成品食用菌包在這裡下架裝袋入庫儲存,種植戶購買了成品的菌包後回家就可以直接進行催芽出耳了。

小木耳,大產業。

在這熱火朝天的食用菌生產現場,工人師傅們興奮的告訴記者,這個食用菌科技示範園終於趕在大批量做菌前完成了二期擴建工程,產量已達1000萬袋,全局十分之一的食用菌菌包都將由他們來提供。那麼在國有重點林區全面停伐,各地木耳原料銳減的大環境下,東京城林業局為什麼能大刀闊斧擴大生產規模,他的原料從何而來呢?

小木耳,大產業。

年產1000萬袋菌包,這對於停伐後的任何一家食用菌生產廠家都不是小數,那麼這樣數字的底氣從何而來呢?終於,在廠區的大院,記者找到了答案——鋸末。停伐後,食用菌生產原料銳減,東京城人沒有氣餒,而是不斷的尋找新的替代原來,經過精心研究實踐,他們成功研發了替代原有木耳菌原料的加工機器——藤條枝椏鋸末粉碎機,使得從前的爛枝丫成為大寶貝。按照工作人員的介紹,一畝森林撫育剩餘物可加工400斤鋸沫,也就是說每年森林撫育伐下來的25萬畝藤條枝椏就可以成為這裡種植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木耳原料。

“這種木耳拿到國家農業部檢測無公害,並且從各項指標上要超過傳統袋栽黑木耳的指標。”工廠技術員範先全告訴記者。

原料解決了,如何改變過去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生產方式?提高種植戶的效益和產品的品質,2014年,林業局在充分考察論證後投資新建了這個五萬平方米的大型標準化食用菌科技示範園,實現了食用菌菌包的規模化生產。

“咱們主要是降低他們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以前就是一家一戶生產,一天生產個四五千袋,它管理上不像咱們工廠化這麼標準,合格產品達不到咱們的(正常質量)要求,雜菌率高了,生產成本就加大了。”林業局食用菌示範園黨委書記陳清利向記者介紹到。

東京城林業局每年這個時候得自己在家養菌,又費力又費工,冰天雪地的,手都拿不出來。林業局菌包廠成立了,算一下成本和咱買的差不多,去年嘗試著買了一部分,效益還可以,所以今年他準備要擴大規模,多買點。

解決了原料和規模化生產的難題,科技創新也在食用菌生產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菌種、培養基和生產設備上,東京城人也毫不遜色。

來到他工作的地方——養菌室,他介紹到:“二級種的話正常生長週期在四十天到四十五天左右,咱們這個大約在七天左右。咱這個菌絲和菌球你可以看到,特別均勻,到菌包裡它所有的生長週期縮短,菌齡一致,萌發特別齊。(它成長的效果也是很均勻的嗎?)咱可以看一下這個罐裡面,除了菌絲和菌球咱看不到其他雜質,因為咱們採用的是行業內最先進的培養基和超微粉碎技術,更利於木耳菌種吸收這個營養成分。”

在養菌室記者還看到,他們安裝了冷幹噴氣過濾系統和多級空氣過濾系統。空氣通過多級過濾注入液體發酵罐裡頭,保證了注入發酵罐裡的空氣是非常潔淨的,一個是攪拌、一個是給菌球提供氧氣,保證了菌種的純度和質量。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之所以聽不到噪音,是因為他們沒有像傳統的液體罐每一個配備了一個小型的壓縮機,而是在外面配了一個專用的空氣壓縮機房,噪音低,也避免其他停電等意外情況,保證了菌種能正常在罐裡生長。

除了黑木耳菌包,示範園裡還生產加工猴頭菇、平菇等菌包。示範園的建成與投產,使得原貯木場317名待崗職工中150人直接轉崗就業,按照每人每年20000袋的平均養菌標準,全廠生產的1000萬袋食用菌還可拉動500人間接就業。

小木耳,大產業。


小木耳,大產業。

東京城林業局下一步將對科技示範園的設施進行擴建,努力達到兩千萬的產能。同時要整合資源,與各大科研部門合作,共同研發食用菌新品種,增強食用菌科技示範園的後勁。全局食用菌生產力爭達到1.3億袋。他們也將利用黑森品牌走向全國的契機, 打造東京城林業局食用菌系列產品,壯大產業規模,提高企業效益,增加職工收入,使食用菌產業真正成為強企富民的項目,讓老百姓端得起飯碗、端得住飯碗。

小木耳,大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