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最奸詐狡猾的君主不是曹操,而是他?

曹操可以說是頂級人傑,對他的評價歷來也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卻是公認的,就是陰險狡猾。但筆者認為,曹操的陰險狡猾,抵不上劉備的十分之一。

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曹操陰險在哪裡,通過查閱整理資料,這裡有著大家認為體現出他奸詐狡猾的事件:呂伯奢之死、夢中殺人、楊修之死、望梅止渴、疑心太重等等,總之,只要是他打了勝仗,或者殺了人,一概被認為陰險。

三國時期最奸詐狡猾的君主不是曹操,而是他?

說到這裡,其實自然就感到一些人有些偏頗了。而筆者此文,不為曹操平反,只是覺得曹操伎倆不夠高超,與劉備這個王者相比,就是一介青銅。

我們來看劉備,他的王者水平表現在哪裡。

首先,泰山崩於前不動聲色。

《三國志》對劉備這樣描寫到:“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如劉備失徐州之時,投靠曹操,此時曹操已經挾天子,關羽見狀十分憤怒,要取曹操人頭,劉備示意不可,並從容向曹操稱賀,他並不是不憤怒,而是善於隱藏情緒。面不改容不改色,的確很難做到,或許孫權、曹操也有此技能,但是筆者為何如此強調劉備這一點,這是個鋪墊,因為劉備是完全與他們不同,我們接著看。

三國時期最奸詐狡猾的君主不是曹操,而是他?

其次,假仁假義得民心。

我們剛才說劉備喜歡遇事面不改色,城府極深,一貫打著“光復大漢”的旗號,你以為他是真的要恢復漢室麼?那你就太天真了,後期的劉備足夠強大,坐上王位那一刻,諸葛已經發現,他的主公已經不再是原來的主公了,他也是有著帝王之心,哪想俯首為臣。

但是,劉備還是要把該走的流程都走完的。無論每一次打仗,每一次的坐收城池,必然是師出有名,無名之兵便不是正義之兵,為何做的如此到位,就是為了給天下人看,為了給老百姓看。

三國時期最奸詐狡猾的君主不是曹操,而是他?

來,舉個例子。在陶謙讓徐州城給他時,他三還起手“不不不,使不得,使不得,不能要,不能要,你這是幹啥類,你這是陷我於不義啊”,但是他的內心想的卻是“讓我接手徐州城,你倒是給我個合理的理由啊,我內心比誰都想要啊,我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啊,你沒看出我急得出了一頭汗”但是他的表面卻裝的十分自然,他真的是一個十分十分優秀的演員。

還有,如自己的宗室血親劉璋請劉備入川是為了抵抗張魯,可惜他小看了劉備的野心,他不在護川而在奪川。雖說天下人人可取,但是人前人後不一,如此對待血親也是可恥的。

最後,為了自己,去坑兄弟。

鳳雛龐統一世英傑,還沒充分施展抱負,便死於落鳳坡。為何,就是為了成全劉備的假仁假義。劉備想取西川,卻沒有名義,龐統便為他製造名義,騎著劉備的馬走向有埋伏的落鳳坡,這樣一來,劉備便以西川殺他軍師為由,大舉進攻西川。難道劉備不知道鳳雛的計謀麼?還讓他要走了自己的馬,他當然知道,但是他更想要西川,所以要坑軍師的命。

三國時期最奸詐狡猾的君主不是曹操,而是他?

此外還有,說是為了百姓安危,帶著百姓出逃江東,殊不知百姓所帶糧食便為他們的軍糧,且讓趙子龍為救阿斗,七進七出險些丟了性命,把扶不起的兒子阿斗丟給諸葛,讓諸葛孔明晚年不得安生,心力交瘁死於戰場,等等。

為何說他陰險狡猾?是不是在讀史時還覺得他很正義,他的狡詐就在這裡啊,不但騙得民心,還騙得讀者之心,你根本很難發現他的虛偽與狡詐,他太會偽裝了,而曹操再如何陰險都是一些可以發現,流於表面的手段。

曹操陰險是外在,你或許有防備之心,而劉備卻是誅心,在你無法發現的情況之下步步吞噬,還讓你心甘情願,劉備手段比起曹操高明的多了,只可惜,後期太過孤傲,聽不進忠言,落得個兵敗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