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畫藝術謀生,鄭板橋有著怎樣的煩惱?

板橋潤格 鄭燮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

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鄭板橋全集》

以書畫藝術謀生,鄭板橋有著怎樣的煩惱?

鄭板橋

乾隆十八年(1753)春,六十一歲的鄭板橋罷官離開山東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回到揚州,重新過起賣畫的生活。他在為二女兒出嫁所作的一幅《蘭竹石圖軸》上題詩道:“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無隱套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雖不至於窮到不賣畫就沒早飯吃,但賣畫收入確實算生活的主要來源。六十七歲這年,鄭板橋將這張流傳後世的著名“潤格”,堂而皇之地貼在了大門上。此事產生了轟動效應,一時仿效者眾多。儘管據稱是聽從了老友拙公和尚的勸告,但在“君子”不齒於言利、談錢有傷風雅的社會風氣之下,這種做法,還是頗為驚世駭俗的。

以書畫藝術謀生,鄭板橋有著怎樣的煩惱?

鄭板橋

明清以來,職業畫家走向社會舞臺,代替隸屬官方的院畫畫家和自得其樂的文人(其中很多同時便為達官顯貴)畫家,漸漸成為主流。以書畫藝術謀生,本非見不得人的事情。明代唐寅就曾公然賣畫,招搖過市。即便是董其昌這樣的官僚階層,家財萬貫,也並不拒絕以書畫作品換取優厚報酬。但文化人恥於談錢的傳統仍在維繫著,尤其對於本身所處社會階層較高的作者們,這種藝術品的買賣關係,通常還是會被包裝得溫文有禮,比如不能說“買畫”,而是“求畫”,求得畫作後,並不付現金,而是以各種貴重或實用禮物相回報。甚至買家並不與作者見面,只是輾轉託他人“代求”,以現代的定義來說,就是通過各種中間人、代理的形式來買賣作品。

以書畫藝術謀生,鄭板橋有著怎樣的煩惱?

鄭板橋

晚年回到揚州的鄭板橋,早已成為名家,又當過政府官員,躋身士紳階層,獲得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他的書畫作品也熱門起來,上門求畫、索畫者眾多,於是就有人倚仗人情、託名風雅而企圖免費,或是以極低的禮物為代價來獲得畫作,幾乎可以猜想得到,提著一斗米、兩升油,或者幾斤豬肉,就想換回板橋老先生大作的傢伙們,是怎樣滿臉堆笑,厚顏敲開鄭家大門的。“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鄭板橋的煩惱,是所有成名與未成名的職業畫家共同的煩惱。而此老放下面子,公然講錢,寫得卻饒有風趣,意興灑脫,亦可謂大俗中有大雅,堪稱真性情。

以書畫藝術謀生,鄭板橋有著怎樣的煩惱?

與之可以共讀的,是齊白石老人於1940年在大門上所張貼的潤格:“吾年八十矣,尺紙六圓。”另又加聲明:“賣畫不論交情,君子自重,請照潤格出錢。”絕止減畫價,絕止吃飯館,絕止照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