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金控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国盛金控(002670)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证券业务核心竞争力

1、全国性布局和区域网点优势

截至报告期末,国盛证券共拥有21家分公司、242家营业网点,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设有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数量在行业中居于较前位次。国盛证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重点城市设立业务管理总部,基本形成“立足江西,辐射全国”的业务格局,全国性服务与营销渠道基础良好。

2、服务江西区域经济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截至报告期末,国盛证券在江西省内设有105家分支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江西省内分支机构数排名第一,区域竞争优势明显。国盛证券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发挥研究优势,为省内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地方发展研究报告,提升省内实体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设立江西投行部、委派专业投行人员在金融局挂职、资本市场宣讲、科创板摸查培育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江西省内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和企业治理能力,为后续省内企业更快地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走向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得到省内地方政府及企业客户的高度认可。国盛证券在服务江西区域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竞争优势。

3、金融科技具备后发优势

当前,证券行业金融科技产品已经比较成熟,但技术壁垒还未形成。国盛证券通过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抓住后发优势,完成了多个信息系统和金融科技产品的上线,并同步开展智慧网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业务领域的探索。

报告期,国盛证券完成智能审核平台一期建设,集成OCR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非现场开户实时智能见证审核的公司。国盛证券“全渠道智能客服平台”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杂志社“金融科技渠道创新突出贡献奖”,并在相关评选活动中获得“金融科技赋能先锋奖”、“中国证券公司杰出金融科技奖”、“年度最具科技创新力券商”等称号。

4、灵活的机制体制优势

国盛证券经营机制体制灵活,激励机制具有市场竞争力,业务转型迅速、改革效率高,能够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应对市场变化,在当前市场不断变化、行业面临转型的时期,具有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优势。

5、证券研究业务良好的品牌口碑

证券研究业务是国盛证券现在和未来的重点战略业务,研究所自2018年初成立以来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8年研究所分仓收入排名大幅提升50名、增速行业第一;2019年研究所月均分仓收入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国盛研究所研究方向实现全产业覆盖,报告期组织的资本市场年会、峰会等系列策略会参会机构投资人数量和上市公司数量众多。报告期研究所首次参加新财富评选,获得“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7名、“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第7名等团体奖项,并有13个研究团队、3个销售团队入围。建筑和工程、金融工程、电子、计算机、医药研究团队和华北、华南销售团队更是取得了前三的成绩。国盛研究所成立不足两年,从无到有,现已跻身行业前列,在业界逐渐形成良好的品牌声誉。

(二)投资业务核心竞争力

本集团管理层具有丰富的股权投资和投资管理经验,积累了广泛的市场资源;投资团队长期坚持行业研究,时刻跟踪行业变化,投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投资团队持续跟踪项目投后经营情况,为已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有效控制投后风险;集团目前已经搭建了人民币、外币股权投资平台,完成多个项目的投资并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为未来业务对接或配合打下良好基础;期内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为开展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创造条件。

(三)金融科技业务核心竞争力

极盛科技的核心管理及业务团队具有丰富的海内外证券、互联网、计算机方面工作经验,具有专业化的竞争优势。本集团拥有证券、投资等多种业务,可以为极盛科技提供丰富的业务场景。极盛科技通过整合集团旗下的科技力量,围绕集团各主体业务需求,利用“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坚持专注赋能,可以形成较强的技术生产力。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通过内生式与外延式双向发展,以“资本+创新”为双轮驱动,逐步构建起了以“证券为核心,投资为纽带,科技为支撑”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实现资金、技术与资产的有效链接。公司着力打造“赋能实体经济、助力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将公司建设成为专业、创新、开放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二)2020年度工作规划

2020年,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一季度国内GDP下降6.8%;中美贸易谈判虽已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贸易摩擦有所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同时,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证券行业头部集中态势持续发展,行业转型升级加速,给中小券商差异化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

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公司经营状况,公司明确2020年将着眼长期布局,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内部管控,激发内生张力,凝聚发展合力,在严控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推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主要工作计划如下:

1、证券业务

证券业务将坚持既定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稳步推进各项子业务协调发展,加快向财富管理转型,并持续强化创新力、竞争力和执行力,以战略之稳,应对行业之变。

(1)投资研究业务

证券研究业务是国盛证券现在和未来的重点战略业务。2020年将持续增强投研能力,巩固和开拓公私募基金客户群,加快进入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潜在客户的有偿提供咨询服务渠道,抢占外资市场蓝海,形成“卖方+买方市场”的业务协同效应。

研究业务为其他业务赋能将成为未来工作重点。2020年将深入挖掘研究所与其他业务协同产生综合效益的潜力,通过已迈入行业前列、具有知名度的研究团队,推动投资银行和传统经纪业务全面发展,形成对公司有粘性的客户端和有国盛特色的产品端,为向财富管理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2)经纪与财富管理业务

经纪业务将继续线下强攻,把争揽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作为中心任务。2020年将通过加强学习交流,保持分支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度,提升其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针对高端客户群,确定“圈层营销”指向;针对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聚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客户群体全面覆盖。主抓增量的同时也将努力盘活存量客户,吸引其增量资金,发展为高净值客户。在已经完善的分公司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营业网点建设,推动业务模式转型,加快营业部向“客户入口”转变,实现零售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

公司坚定向财富管理转型,并将创设自有产品作为起步标志。“财富管理、产品先行”,为客户构建资产配置方案,以多元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是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保证合规性的前提下,公司将不断筛选和引进对客户有吸引力、在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将加快自创产品步伐,强化内部协调与合作,争创出独属于国盛的品牌产品。

(3)投资银行业务

把握新《证券法》修订带来的机遇,抓住全面推行注册制、松绑再融资政策的重要时间节点,力争在保荐业务实现突破。债券承销方面,重点扩大金融债规模,提高公司债承销排名,突破短期公司债,锁定客户滚动发行;扩大与资质齐全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的合作,承揽高评级债券,实现以量补价。通过优化激励政策,加强内部协同,不断提高承揽和承销能力,丰富项目储备、加快项目落地速度。公司将严控信用风险,严格执行投资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谨慎对待承做承销项目,严格执行门槛准入。

(4)其他方面

按照既定策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稳步发展投资与交易业务,提高收益率;在严守合规底线、坚决把好风险关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中介业务;持续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构建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主动管理投资业务体系,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新的创利目标,专注于开发供应链ABS类项目和CMBS/REITs类项目(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物业),以优质项目打造竞争力,形成资管业务新的发展点;以商品期货为基础,金融期货为主导,以期货经纪业务为获客抓手,借助公司横向协同优势,对产业客户、机构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稳步发展期货业务。

继续线上优化,把发展金融科技和科技为业务赋能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大信息化及队伍建设投入;强化“合规创造价值、人人合规、合规从我做起”的合规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检查宣导,形成合规风控人人践行的氛围;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围绕公司向财富管理转型的战略持续推进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压缩行政管理成本。

2、投资业务

投资业务是公司战略业务,公司将持续稳步推进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继续储备优质投资项目、引入优秀投资人才、加强投后管理。

2020年公司投资业务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私募股权投资逐步成为投资业务重点工作。弘大嘉豪将积极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品募集工作,包括特定项目专项基金及母基金。未来弘大嘉豪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自身及证券业务投行部积累的项目资源发行更多基金产品,不断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投资更多优秀企业;同时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汇聚投融资资源,吸引优质项目和合作伙伴,提升公司投融资服务能力、资本市场服务能力,扩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和品牌力。在拓展基金投资业务的同时,弘大嘉豪也将不断完善基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控制,不断提升投资团队的投研能力。

3、金融科技业务

结合集团业务发展情况,为加强成本控制,公司将推进极盛科技业务整合优化,包括:继续发展已上线证券业务相关的金融科技产品,强化核心技术骨干团队的战斗力,加强与证券业务合作的紧密性及技术支持的实效性;减少持续投入且未见回报的创新性业务尝试,控制成本。未来,公司将根据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情况及公司业务情况综合调整极盛科技业务规划。

(三)未来重点资本支出计划

2020年公司无重大基建扩能类项目投资计划。

(四)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报告期,影响本集团业务经营活动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诉讼风险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风险

政府从保障相关行业健康发展出发,持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本集团所处行业的发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本集团业务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方式,导致本集团业务经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本集团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2、经营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本集团所从事的证券、投资等业务均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能对本集团的主营业务和盈利水平造成一定影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该类调整将直接影响本集团所处行业经济形势,并可能造成本集团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波动。

(2)证券业务经营风险。本集团证券业务涉及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自营投资、资产管理等,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关系紧密。市场波动和不利的金融或经济状况会对经纪业务产生不利影响,打击投资者投资信心,证券市场存在活跃程度持续低迷的可能。不利的金融或经济状况和证券市场政策调整会导致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在项目数量及规模上明显下降,进而影响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自营投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市场研判、投资品种配置操作不当引致的风险,进而对本集团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流动性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随着国际局势不断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从高速进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本集团证券业务经营也面临挑战和压力,包括业务创新发展复杂化、产品多元化和经营国际化的挑战;行业头部集中态势持续发展、行业转型升级加速也导致本集团证券业务经营面临压力。

(3)投资业务经营风险。本集团投资业务包括集团内各主体对外投资和以下属子公司为运营实体开展的投资及投资管理业务。股权投资存在投资退出和资金流动性风险。直接投资业务的投资周期较长,在此期间直接投资项目难以退出,而我国资本市场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仍存在退出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直接投资业务的经营风险。投资管理业务受私募投资市场融资端、投资端景气度双重影响。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私募股权市场出现募资困境,这也对公司私募股权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金融科技业务经营风险。科技研发能力是金融科技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金融科技研发高度依赖于人才技术的水平,因此金融科技行业具有研究开发时间长、前期投入成本大、技术更新迭代快等特点。

本集团金融科技业务面临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市场化的产品、无法持续对科技研发进行投入或未能及时跟随行业技术变化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3、管理风险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通常包括因集团内部流程缺陷、信息系统故障、人为失误或不当行为、交易故障等原因而导致的风险,也包括集团外部发生欺诈行为给集团造成损失的风险。尽管本集团在各业务领域均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但任何内部控制制度均有其固有限制,可能因公司规模扩大、新业务新产品推出、更加复杂的业务流程、内部及外部环境变化、当事人认知程度不够、执行人不严格执行制度、从业人员操作不当、从业人员主观故意、突发事件等,使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甚至失去效用,产生财务上与声誉上的损失,从而造成操作风险。

(2)人才流失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风险。本集团所在的证券、投资等业务均是知识及人才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本集团通过较为完善的薪酬、培训及激励机制,培养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在保持原有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广泛吸引业内优秀人才加盟,为公司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面对行业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不排除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存在优秀人才流失的可能,从而对本集团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行业创新业务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的争夺,本集团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

4、诉讼风险

另见本报告“第五节重要事项十二、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针对上述风险,本集团已(拟)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和措施如下:

1、密切关注各类政策变化,根据最新政策及时做出反应并进行相应调整,将政策性风险对本集团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影响降至最低范围内。

2、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但不限于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健全的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可操作的风险管理制度、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将风险控制在与本集团风险偏好相匹配的范围内,支持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3、制定《投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细则》以及基金管理相关制度,从制度、流程层面提升投资业务规范,持续采取措施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决策执行和投后管理有效性。

4、持续提升本集团治理水平,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管理有效性、作业标准性,降低人才流失率和操作风险发生率。同时重视内部审计、稽核监察,做好事后纠偏,有效控制管理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