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汪曾祺。

一部健康且引人向上的作品,通過對人性之美的描寫,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希望和美好。讀這樣的作品,所感所得是和讀悲劇作品時不一樣的。

看過汪曾祺先生許多作品,大多是美好的故事,比如《受戒》裡面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朦朧愛情,就令人非常向往。


《最後一片葉子》|“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也看過不少歐·亨利的作品,他筆下也多是溫暖人心的故事。就像《最後一片葉子》,通過講述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老畫家,為挽救一個年輕畫家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生命的故事,體現出人性的美好。

縱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講述人性之美的作品,主要由四個人的視角構築而成。

瓊珊的視角

瓊珊是小說的核心人物,故事圍繞她展開。

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瓊珊和來自緬因州的蘇艾趣味相投,一起創辦了畫室。她們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心中懷著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共同努力著。

命運似乎跟瓊珊開了個玩笑,在寒冷的十一月,她不幸感染了肺炎。


《最後一片葉子》|“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她躺在床上,細數著窗外一株老常春藤剩下的葉子。她認定當最後一片葉子掉落的時候,她也該走了。

生命在什麼時候最脆弱?當一個人心存死志之時。

倘若一個人自己沒了活下去的慾望,那麼,其身上的生命之火便會搖搖欲墜,隨意吹來的一陣微風,都有可能將它吹滅。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維克多·弗蘭克爾及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要想在煉獄般的納粹集中營存活下來,除了運氣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活著的渴望。在弗蘭克爾看來,維繫對活著的渴望的是要找到生命的意義。

不能說對活著的渴望一定能使人度過煉獄般的困境,熬過病痛的折磨。但一個人要想度過生命的絕境,非得要有對活著的渴望。

大夫的視角

大夫的出場次數雖然很少,但他在書中代表著權威,起著重要的作用。

①他診斷出了瓊珊的病的嚴重性,存活率只有十分之一。

因為病得很重,所以讀者對瓊珊心存死志的做法並不會感到突兀。同時,也激起了讀者心中對瓊珊的可憐之情。

②他要蘇艾想辦法激起瓊珊對求生的慾望,這樣生存機會能上升到五分之一。

大夫的這個叮囑,使得蘇艾去找老貝爾曼商量。進而對老貝爾曼的行為起著襯托作用,同時也更加突出“最後一片葉子”這幅畫的重要性。

蘇艾的視角

作為瓊珊的好朋友,蘇艾表現得很堅強。

當醫生告訴她瓊珊病危的時候,她先是哭了一場,然後裝作輕鬆的樣子走進瓊珊的房間。她是怕瓊珊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會有什麼不好的想法。


《最後一片葉子》|“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不過,很快她就知道瓊珊已經產生了不好的想法:等常春藤最後一片葉子掉落,然後跟著一起去。

她想方設法去阻止瓊珊這麼想,同時去找老貝爾曼商量。

書中對於蘇艾和瓊珊兩人友情的描寫很少,但這不妨礙讀者看出兩人之間美好的友情。而這也是小說體現的關於友情的人性之美。

西塞羅說過: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彷彿失去了太陽。

一段好的友情,重要性並不亞於親情和愛情,它對於人的一生而言無比重要。

蘇艾和瓊姍之間的友誼,就像溫暖的陽光,時刻將瓊姍籠罩在它的磁場範圍之內。正是這束光,讓瓊珊即使心存死志之時也沒有徹底墮入黑暗。

老貝爾曼的視角

老貝爾曼已年過花甲,是住在蘇艾和瓊珊租房底層的一個畫畫的。


《最後一片葉子》|“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雖然他畫了幾十年的畫,但在藝術上一向不得志,日子過得窮困潦倒,靠畫商業畫、廣告畫,以及給聚居區的年輕藝術家們當模特,賺幾個錢餬口。

他是個兇狠的小老頭,喜歡喝酒和挖苦別人的好心腸,經常嚷嚷著要畫一幅傑作。

不過,老貝爾曼雖然很兇,但又保護著住自己樓上的蘇艾和瓊珊這兩個年輕的畫家。從這裡不難看出,他把她倆當成了自己的後輩。

老一輩的人很鍾愛像自己的後輩,這裡的“像”並不是外貌上的相似,而是內核上的近似,比如性格、對理想的追求等。

對老貝爾曼這個一生不得志的老畫家來說,他能從年輕的且富有創作激情的瓊姍和蘇艾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他也曾年輕過、拼搏過,也曾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她們身上的這種對於理想的追求,正是老貝爾曼所鍾愛的。當從蘇艾口裡聽到瓊珊的想法後,他心生同情,絕不能讓像瓊珊這樣的好人倒在這裡。


《最後一片葉子》|“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於是,他在冷雨夜裡,在常春藤靠著的牆壁上畫了一片葉子,因此感染了肺炎。

因為這片不會掉落的葉子,瓊珊重新燃起了對活著的渴望,她狀態開始好轉,成功脫離了危險。

而老貝爾曼因為年老體弱的緣故,感染肺炎後很快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副傑作——“最後一片藤葉”

老貝爾曼將生的希望留給了瓊姍這個年輕的畫家,這是前輩對後輩的愛護,同時也是一種傳承。在這樣的傳承中,散發著的是人性的光芒。

寫在最後

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群,也許他們在經濟上並不那麼富有,但他們的精神卻不見得貧瘠。

衡量人的精神是否富有,不在錢財的多寡,不在學歷的高低。而在一個人對人性的真、善、美是否有所追求,對人世間的諸多真理是否有所思考和感悟。

處於社會底層,所見所感都是人性中最純粹的東西,或是純粹的惡,或是純粹的美。

對於蘇艾、瓊珊及老貝爾曼這類人而言,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他們賴以生存下去的東西,也是他們之所以比一些上流社會的人要更光輝的原因。

散發著人性光輝的這類人,是這個社會,也是我們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