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文 / 麦田野望


放眼中国历史文坛,谁最厉害?


有网友这样排名:从天分和作品来看,中国文坛四大金刚:李白、屈原、苏轼和曹雪芹。


苏轼位列李白和屈原之后,排在第三。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之时,有大臣向神宗皇帝求情,说苏轼才华堪比李白,是我们大宋朝的文坛之光,万不可杀。


神宗皇帝听后摇摇头,自言自语说: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意思是说,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的广博学识。


的确,苏轼在诗、词、书画、散文都达到了顶级高度。


比如,在书法领域,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黄州寒食帖


苏轼学识是否能够KO李白,这是个开放命题,没有答案。但是苏轼在性格方面,确实要比李白更加贴地气。


李白是出世的,苏轼是入世的。


出世的李白在天上,只能仰头远望。入世的苏轼在人间,细品苦辣酸甜。


李白喝酒是这样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可以把自己的法拉利、貂皮袄拿出来,交代仆人拿出去当酒喝。


苏轼吃肉是这样的:


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苏轼开个荤却只能叮嘱屠夫,买点最便宜的脊髓骨,骨头上没肉,连等着吃骨头的狗都不开心,但是苏轼能够吃出螃蟹的味道。就这也只能隔上几天吃一次。


苏轼留给我们的,不止是精美的诗词书画,还有豁达的生活哲学。


原来,纵使才华卓绝,却仍然很难优渥过一生。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苏轼画像


01 年少有为


1056年,苏洵带着刚刚成婚的苏轼、苏辙二人,到开封参加考试。结果二人同时金榜题名,苏轼更是得了个第二名。


当时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坛霸主欧阳修。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欧阳修画像


考题论述的主题是“当政的宽与简”,苏轼的文章写的有深度、有广度,欧阳修读过之后大为惊喜,传阅众人。


惊喜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词描述其为“激赏数日”。


如果你还体会不到欧阳修到底有多惊喜,可以想象情侣初见,激吻数日的画面。


待到心情平复下来之后,欧阳修认为此文定是他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胡子一捋,本着避嫌的顾虑,把本属于第一的苏轼文章,评了个曾巩第二。


当时的科举考试属于糊名制,以防批改试卷作弊,故隐去姓名。


结果出来之后,欧阳修才发现自己想多了。


当宋仁宗问及考试结果的时候,欧阳修说出了实情。


自此,苏轼一夜成名。


虽然阴差阳错,却是欲扬先抑,欧阳修反而替苏轼讲了一个好故事。


用现在的话说,故事讲的好,公司市值高。


苏轼也就成了开封乃至全国,最有前途的明日之星。


此时,苏轼刚刚20岁,出场就走上了人生巅峰。体会到了“出名要趁早”的快感。


然而,此时苏轼母亲去世的消息送到了开封,苏家三父子还没有从光环绕身的眩晕中定下神来,就匆匆返回四川眉山老家治丧,苏轼、苏辙二兄弟依制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兄弟俩再次进京,苏轼和苏辙参加了一场更高规格的考试,苏轼仍旧考出了最佳成绩,又是名动京城。


这是1060年。苏轼23岁。


苏轼正式开始走上仕途,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类似于今天的市长秘书。


官职虽然不大,作为最有前途的明日之星,这就是一个起步的过场。


苏轼在刚步入仕途时,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贾谊论》。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才华横溢的明日之星,深受皇帝器重,然而却受到朝廷重臣的排挤,愤怒和郁闷之下英年早逝。


于是,贾谊也就成了后世文人怀才不遇的咏怀对象。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贾谊画像


同样是深受皇帝器重的明日之星,苏轼又怎么看贾谊的呢?


苏轼说道:

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简单翻译就是目标高远,就需要等待,目标宏大,就需要忍耐。


洒脱的性情之下有着隐忍的达观。


很不简单的是,此时苏轼也就二十岁出头。


而且,后面的苏轼,确实是这么做的。


当苏轼从凤翔被召回京城的时候,宋仁宗已经去世,宋英宗继位,苏轼被调到直使馆上班,这是个很容易被提拔的岗位。


但是不幸的是,苏轼的妻子王弗病故,不久,父亲苏洵也去世了。苏轼和苏辙护送父亲灵柩回乡,再次开始了三年守孝的岁月。


丧期结束之后,苏轼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闰之。


然后,苏轼和苏辙再次赴京。


这是1069年。苏轼33岁。


这一次赴京,成了苏轼和家乡的永别。


少年成名、顺风顺水的苏轼,正要大展宏图,却经历了六年的父母守丧,妻子王弗的早亡,天子从宽厚的仁宗换成了英宗,不久又从英宗换成了激进的神宗。待守丧结束,苏轼回京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的变法。


而此时,距离第一次进京应试中榜,已经过去了13年。


虽然,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连网红都过气的慢。但此时,天下已经全不是以前的那个天下了。


人生巅峰还没落到实处,窗口期就没了,苏轼看着眼下新的皇帝和新的时局。被动地进入了一个新的为官生涯。


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苏氏三父子


02 高开低走


苏轼第一次进京考试的时候,正值一片祥和的宋仁宗时期,十三年过去,宋仁宗、宋英宗都已经去世。


年轻的孙子辈儿——宋神宗,在王安石的辅佐下开启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当时,宋朝面临着严重的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就是官多、兵多、花钱多。


到了宋神宗时期,国库已经没钱了。


甚至,神宗即位时,发现连给他爹治丧的钱都不富余。


这深深刺激了年轻的神宗皇帝,再加上周边外族日益紧迫的军事威胁,神宗势必要发动一场彻底的系统性改革,为国库囤钱。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宋神宗画像


但是在半农半商的宋朝时期,无法实现技术革命的增量发展,只能是盘活存量经济。


说白了就是把锅里的饭重新分配,实现均衡发展。既然要重新分配,就要打散现有利益格局,把大地主们碗里的饭匀出来一些,给国家一点,给农民一点,然后,国富民强,其乐融融。


但是谁才是大地主的典型代表呢?就是为官的士大夫们。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这也是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


变法进行中,宋神宗和朝中老臣文彦博有过这样的对话。


神宗问:更改法制,尽管让大臣们不高兴,可是对老百姓是好的呀?


文彦博看着年轻单纯的神宗皇帝,语重心长的说:陛下,您得清楚,您是和大臣们共治天下,不是和百姓管理天下。


文彦博说出了官场的真谛。


可是宋神宗不管这一套,依旧力挺变法。王安石率领新党,短时间内出台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


势必要把日月换新颜。


而你所能想到的宋朝老臣,诸如司马光、文彦博、富弼、韩琦等,均因反对变法,退休的退休,外放的外放。


宋朝很有意思,太祖皇帝的祖训——不杀士大夫。


面对反对变法的大臣,年纪大的就令其退休,年纪轻的被贬出京,远离政治中心。


但是,退休归隐的还可以复出;被贬出京的,到地方上也可以消极执行变法。


总之,宋神宗和王安石面对反对变法的大文臣们,杀又杀不得,反过来他们总是不停在捣乱。


这样还怎么变法?变法本来是要流血的呀!


而且,在缺乏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的支持下,变法走到基层就变了味儿,效率大打折扣,反而产生反作用。


总之,王安石变法派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王安石像


纵观王安石变法的整个时期,就像是一群过家家的孩子玩跷跷板。


一会儿新党上台,变法继续,旧党遣散;一会儿旧党上台,变法被废,新党遣散。


而决定跷跷板起落的就是皇帝们和太后们的轮番执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此次进京,面临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选择。


苏轼原本是支持变法的,但是他认为变法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样的大动干戈,导致民不聊生,反而过犹不及,实不可取!


从结果上看,苏轼站在了反对变法的旧党一派。


苏轼在当地方官的时候,看到变法导致的民不聊生,曾发出感叹:

人如鸭和猪,投泥相渐惊。


眼看着神宗皇帝无脑式支持王安石,上书谏言也无用后,苏轼主动申请外放,眼不见心不烦。


绊脚石苏轼申请主动退出,宋神宗爽快答应,苏轼被派到杭州做通判。


这是1071年。苏轼34岁。


随后苏轼又履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直到最后调任至湖州做知州,刚刚三个月,就因乌台诗案被缉拿进京。


这是1079年。苏轼42岁。


从1071年到1079年,苏轼游走在权力中心之外,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儿。当然苏大才子的笔也是停不下来的。


这期间,苏轼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放诗词,成了宋词中豪放一派的开山始祖。


你很难想象,作为不受重用的外放知州,人到四十,苏轼到底哪里来的豪放?


当你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的时候,他又写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词《江城子》。


刚表达完对亡妻的思念,他转身又写给弟弟苏辙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同样是表达思念之情。


南宋文学家胡仔评价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别人在忙着打变法之争,他却忙着写传世之作。


但是,别忘了,苏轼是一个入世的仕官,暂时的外放只是等待更好的时机。


就如他自己说的:

“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但是苏轼可以蛰伏等待时机,却忍不住写诗批评时政。


他的批评因为幽默的天赋,充满讥讽, 那一篇篇内藏倒刺的讥讽诗文,被苏轼随手写来,写完又随手一丢,丝毫没有顾忌到有一天,政敌会翻历史翻到他的头上。


他随手丢了,却有苏粉们替他收拾,有的还将其攒起来出书。


其中就有神宗皇帝的驸马王冼,他是苏轼的好朋友,属于苏轼的大迷弟,出了一本苏轼的文集,后来也因此受到牵连。


这期间,苏轼虽然不受重用,但是对未来还抱有很大的期望和想象。毕竟,一路开挂的他,即使此时遇上了停顿,也总以为后面总会柳暗花明。


外放9年,苏轼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也写下了很多吐槽诗文,吐槽宋神宗和实施变法的新党们。


终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新党们要对苏轼动手了。


03 乌台诗案


1079年,苏轼被任命湖州知州。


上任三个月不到,苏轼按惯例向神宗皇帝上表谢恩,文章中又隐隐讽刺了一把变法新党们。


他说:“可能因为我年纪大了,不爱惹事,皇上您才会信任我,让我去做湖州知州。”


新党们知道之后,认为苏轼是在暗讽变法。


于是,忍无可忍的新党们,新账老账一起算,开始向苏轼发起总攻。


随之,苏轼之前写的诗文全被搜罗过来,进行拆解分析,被扣上讥讽皇帝和变法的帽子。


御史台首官李定将苏轼的这些黑材料,上报神宗。


恰好此时,沈括从杭州寄来一封公文,同样是记述了苏轼讽刺变法的诗词,向神宗皇帝打小报告。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但是个人品行却不怎么样。


苏轼,就像是现在微博被起底了一样,无路可退。


作为文坛顶级网红的苏轼,全国的文青们天天盯着催更,苏轼这边诗文一落笔,不过多久,市面上就传开了。


如果只是搞搞文艺,就很简单。但是苏轼的主要身份是仕途官员,写作少不了涉及时政和官场。


那种横溢的才华一旦作起妖来,立刻变得刻尖酸薄,政敌们不整他都说不过去。


苏轼的弟弟评价自己的哥哥是个嫉恶如仇的性格,遇到不快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发声,原话是这样说的: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可是说得多了,不但政敌们受不了,连神宗皇帝也不耐其烦:我搞个变法,你在旁边指手画脚,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心里对他满是反感。


而此时,变法走到了困境,王安石也也被迫辞职,宋神宗正处于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当中,苏轼恰好刺激到了神宗敏感的神经。


最终,苏轼被缉拿进京。


由于关押苏轼的御史台官署里种有成片柏树,上面有很多乌鸦筑巢栖息,故称之为乌台诗案。


这是1080年,苏轼43岁。


苏轼被押送御史台后,朝廷的新党们怂恿宋神宗,势必要杀了这个招人讨厌的旧党名人。


但是别忘了,苏轼是一个人缘颇好的大才子,朋友众多。


很多友人纷纷向宋神宗求情,甚至包括新党改革派前首领王安石以及太皇太后曹氏。


此时,王安石因为变法不利,已经辞官归乡,虽然看不惯苏轼,却仍上书宋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


病重不起的太皇太后曹氏,更是拉着孙儿宋神宗的手说:你不用大赦天下,赦免苏轼一人即可,当年你爷爷(宋仁宗)可是说苏轼有相国之才啊,你怎么能杀了他呢?


苏轼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给弟弟苏辙的诗文写道: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此时顾不上煽情,正忙着上下疏通关系营救兄长。


为了争取朝廷对苏轼的赦免,苏辙上奏朝廷,愿辞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


最后,不知是深思熟虑,还是一念之间,宋神宗留下了苏轼的一条命,而苏轼也不客气,在坎坷一生中留下了滋养后世的锦绣诗文和旷达精神。


苏轼在牢里待了四个月又十二天之后,捡了条命回来。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他走出看守所大门,扭扭脖子,嗅嗅空气,体会到自由真好的快乐,忍不住又作起诗来: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苏轼先表示自己因文字惹祸、声名害人,但是塞翁失马,坐牢不一定是坏事。


最后一句则借用唐朝的典故:唐玄宗好斗鸡,长安城有一个斗鸡少年贾昌以此得宠,当时流传: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苏轼将那些陷害自己的小人比作斗鸡少年,即使贬官失意又如何,也不屑于趋炎附势你们这些小人。


最刻薄的骂人,最幽默的机灵,最达观的性情。


多么有趣的灵魂!


可是嬉笑讥讽之后,死罪可免,活罪仍是难逃!


苏轼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有俸禄,无权签署公文,且不准擅自离开该地。等同于现在的监外执行。


苏辙被贬往高安,任酒监一职。高安距黄州,约一百六十里。


处于缓刑期的苏轼,没有收入,只能先把家眷交由弟弟苏辙照顾。然后和长子苏迈一起,启程前往黄州。


苏辙则带着一大家子十余人,前往高安。


在贬谪路上,不知二苏是否曾回想起:·二十三年前,刚满二十岁的苏轼,迎面扑来那个金榜题名、名满朝野的梦幻时刻。


余秋雨在这一段历史中,谈到苏轼被抓进京时,有一句极具煽情的名言:

苏东坡在游街,整个民族在丢脸。


其实,不能说苏轼一游街,整个民族的脸都被刷没了。


要是放在明朝和清朝,苏轼早死八百次了。


最终,苏轼只是被贬官而已。


宋神宗给足了读书人面子。


经过这一次和死神的擦肩而过,苏轼也经历了一次蜕变。


这次蜕变,让苏轼变成了苏东坡。接下来,苏东坡进入了属于他的奇迹年——1082!


04 从苏轼到苏东坡


经历了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跌入了谷底。


也许比着以后被贬岭南,此时苏轼的境遇并不算最糟糕。


但是,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苏轼感受到了现实可畏。


仗剑走天涯的青春意气,现已被残酷的现实冲散。


之后,苏轼一边写诗一边掐着自己,要克制,别冲动!


甚至,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末尾总要挂上一句:阅后即焚,不可外传。


苏轼受到了严重的心理打击。


他有诗写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着真难!


再比如: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用现在的话说,周边没有一个懂我的,我好孤独。


苏轼之所以接地气,就是能让后人找到共情点,尽管是文坛一哥,不也是和我有一样的烦恼?


苏轼的志向是入仕为官,辅佐君主,成为一代名臣的。


宋朝的文坛大BOSS们都是积极的入世者,从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到王安石、辛弃疾、苏东坡。


文学只是宋代士大夫们学而优则仕的副产品。


司马光正是因为被政敌排挤,不得已才归隐著述,窝在老家编写《资治通鉴》,要不然他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搞出这么一部煌煌巨作。


宋朝又没有版税,写书能有啥出息!


但是宋朝又极度追捧文人,甭管你做官怎样,文笔好,就一切都好。


文坛翘楚、处处追捧的苏轼,面临官场的落魄失意,确实一下子难以消化。这要是换做别人,也许会得抑郁症的。


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确实经历了短暂的低谷期。


这期间,有人给了苏轼一块地,让他种种田,收点庄家,缓解紧张的生活开支。


由于这块地位于东坡,苏轼给自己起名东坡居士。


自此,苏东坡褪去了入仕为官的那种繁杂心境,开始追求内心的安静和人生的意义。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苏轼的魅力之处就在于此,他总能积极地自我救赎,虽然仍不时有失落和伤感的情绪,但大多时候他都开导自己要变得洒脱和豁达起来。


他亲自盖了间屋子,取名雪堂。


他还在东坡上那块儿地里,亲自种地打粮。


没有钱买肉,就把黄州当地都不吃的猪肉,拿回家研究菜谱,做出了东坡肉,吃饱了还不忘写一首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就这样不断地自我救赎。


在挣扎中,时间来到了1082年,苏轼在黄州生活的第三个年头。


苏轼手中的毛笔像是突然开了光一样,写出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诗文。


1082也被称作苏轼的奇迹年。


先是春天,苏轼走在路上淋了一场春雨。回到家里来就写了首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的真的是洒脱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会有反复。


这不,紧接着到了四月,寒食节那天,又飘起了小雨,落寞孤独的思绪涌上心头。


苏轼又开始提笔诉说自己来黄州三年的贫困穷苦,想报国却无门,想归乡却无路的无奈和沮丧。

我们不能责怪苏轼说一套做一套。


毕竟身在田野心在朝堂,向远看壮志未酬的落寞,向近看,随遇而安的洒脱。两者互相斗争,这也是不容易。


苏轼写完,心情好了一些,扔笔饮酒去了。


但是这篇带点牢骚的文章《黄州寒食帖》,竟然成为了书法历史中的三大行书之一。


之后,苏轼在七月和九月两游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加上同年写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之为赤壁三绝。篇篇均为旷世之作。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道: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又在《后赤壁赋》中说道: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在赤壁三绝中,苏轼不断在论证人生如梦。


任何功与名,都如梦幻泡影,随着时间的流淌消失不见,唯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而江水和明月可以让我们无尽的欣赏,这就够了。所以,不要在乎名利得失,既然登上了舟船,任凭他流到哪里,就是哪里。


苏轼正是通过这些千古名篇的自我解脱,变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豁达。


直到后来,苏轼再次遭遇三连贬,到了海南,他真的做到了在赤壁三绝里说到的境界。


05 东山再起


1084年,宋神宗下诏,苏轼结束了5年的黄州带罪生涯,奉诏前往河南汝州。


走到半路,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由于年纪太小,太皇太后高氏执政。


反对变法的旧党大臣重新受到启用,司马光当了宰相。苏轼从一个犯官连升至三品翰林,被称之为司马光的接班人,距宰相一步之遥。


眼看着苏轼媳妇儿熬成婆,即将实现触底反弹。


剧情却再次出现反转。


司马光上任伊始,不分好坏,全盘废除新法,他这种一刀切的粗暴做法,苏轼看不上去,开始反对司马光。


最有可能接班司马光的苏轼,跳出来反对司马光,苏轼把自己陷入了新党迫害、旧党不爱的孤立局面。


苏轼的特立独行,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但是,变法的政敌不喜欢他,反对变法的同志也看他不顺眼。

苏轼萌生退意,主动请求外调,再度来到杭州,去山水间放浪形骸。


此时,苏轼经过黄州的历练,终于变得完美起来!


苏轼来到杭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西湖当时淤泥堆积,水草遮蔽湖面,环境很差。


苏轼组织进行西湖治理,并在湖边筑起一道堤坝——苏堤,如今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然而,时局再次发生变化。


06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执政,隔年,苏轼被贬到广东英州,人还没到地方,又接到通知,继续向南贬到惠州。


苏轼成为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


岭南在当时属于外化之地,人烟稀少,生活条件恶略。


当时苏轼在河北定州为官,现在要从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如此长途跋涉,对于已经56岁的苏轼来说确实有点残忍。


但是苏轼这次没有牢骚,接旨启程。


惠州生活十分清苦,但苏轼却能自得其乐。


在惠州,苏轼写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天都能吃到这么美味的荔枝,做个岭南人也是蛮幸福的。


他还在另一篇文章里说道:

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


做人最大的快乐,就是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而我两个都占了,我高兴!


这就是黄州蜕变之后的苏轼,回想初贬黄州时,苏轼还满是委屈和难过,抱怨生活艰苦: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前后对比,令人唏嘘,苏轼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逆境蜕变课。


1095年,苏轼给友人写信,说道:

今北归无望,因遂自谓惠人。


苏轼是把自己当成惠州人,打算终老于此了,所以他又给自己盖起了房子。


然而,房子没盖好,苏轼的第三任妻子朝云病逝。


这个12岁即被苏轼从青楼赎身的歌姬,一直跟着苏轼,是苏轼的红颜知己。


当别人都打趣说苏轼一肚子锦绣文章的时候,朝云却知道,那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被贬岭南,朝云随身相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二十六岁,但二人一起礼佛,一起求道,朝云在苏轼晚年被贬岭南时,给予其很大的心理安慰。


你能想象,此时的苏轼,多让人心疼。


苏轼在朝云咽气之前,依在其身边,诵念《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朝云死后,苏轼一直寡居未娶,直到去世。


朝云死后第二年,苏轼的房子竣工。正当苏轼以为自己可以安居于此的时候,朝廷又传来了旨意,苏轼被贬谪到岭南之南——海南儋州。


苏轼被贬海南时,苏辙与其同行,兄弟俩一个去海南,一个去雷州。他们心里知道,此次去海南,62岁的苏轼恐怕是有去无回了。


两人走的很慢,等送别弟弟后,苏轼坐船前往海南。


此一别,成了永别。


苏轼:一个完美中国人的样子

苏辙画像


海南当时有多荒芜,苏轼诗中有所体现: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唯一比较幸运的是,这地方没有瘴气。


就是这样的乐天派。


在海南,苏轼无法与友人对谈诗词歌赋,就连仅有的知己朝云,也已经离他而去。周边全是农夫与村妇。苏轼这样爱交友喜欢闹的性格是不是变得安静了呢?


不是,苏轼拉着庄稼汉聊天,庄稼汉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


苏轼说:随便说什么。讲讲鬼故事也行。


海南当时极为荒芜,日常所需都是内陆通过大船运来,有时,船来的迟了些,食物吃完了,苏轼就用煮青菜的做法,开始煮苍耳为食。


和当地人相熟了之后,不免也被拿来开玩笑。


有一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看到苏轼,说道: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此后,苏轼见他就叫他春梦婆。


苏轼被贬海南,宋哲宗就是打算要让他客死于此。


没想到,苏轼没死,反倒熬死了宋哲宗。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皇太后暂时主政,苏轼终于可以离开海南了。


63岁的老头,自知时日无多,在向朝廷申请去常州养老。在北归常州的路上,苏轼生病,离开了人世。


苏轼是一个性情的人,他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甚至在晚年十分凄惨,但是自从黄州蜕变之后,他始终用柔情待人,用达观接物。


二十岁的一夜成名之后,苏轼就用完了自己的好运气,此后余生,四处奔波,在一个不断下行的人生轨迹中,苏轼却活出了逆势向上的达观精神。


这种生活哲学,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处世智慧,和他的锦绣诗文一起,滋养着后世的子孙们。


我们因拥有苏轼,何其幸哉!


熊逸说:这样的一个理想的中国人,值得你去了解他的一生。


这就是苏轼——一个完美的中国人的样子!​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