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在四川眉州一处翠竹环绕的小院里,一个婴儿在襁褓之中发出了人生第一声啼哭。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苏轼,诞生了。

父亲苏洵为长子取名“苏轼”,“轼”指的是车厢前面用来扶手的横木,告诫他要像“轼”一样低调,不要自以为是,更不可锋芒毕露。后来苏轼由于性情率真而导致一生风波不断,这恰好也印证了父亲的担忧。

苏轼父子三人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唐宋八大家”里,父子三人就占了三位。母亲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是两个儿子的启蒙老师。

苏轼洒脱、不畏权贵的性格,离不开儿时母亲对他的教导。

在苏轼儿时,母亲给他教《后汉书》,书中记载了一位忠贞廉洁之士范滂,他联合了一些忠义之士,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弹劾奸党。

苏轼问母亲:“我长大能不能做范滂这样的人?”

母亲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那我就做范滂的母亲。”

可以说,有如此广阔胸襟的母亲,才有了以后不卑不亢、一身正气的苏轼。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对苏轼的喜爱由来已久,因为我的家乡在陕西凤翔,这里有一处和苏轼密不可分的著名景点“东湖”(旧称“饮凤池”)。

当年苏轼在凤翔任职时,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饮凤池”,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并取名为“东湖”,为这座西北小城留下一处宝贵的自然人文景观。

苏轼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注入了东湖,当地百姓说东湖必言苏轼:“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

时至今日,每次游览东湖,我都会诵读一遍石碑上的《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当时的中国,他的个性和狗苟蝇营的官场格格不入。他不懂见风使舵,不懂趋炎附势。公然反对势力庞大的王安石,被贬为杭州通判。

冥冥之中,苏轼与杭州有着一种微妙的缘分:

游西湖时,偶遇王朝云,与其情投意合,结为伉俪。

后来,游览西湖旁边的寿星院,一入寺门,他便说道:“这里的景物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记得这里一共有九十二级台阶。”人们数了一下,果然如此,让人不禁相信前世之说。

他离开杭州之后,还经常梦到自己游览西湖景色。

在杭州任职期间,与当年任职凤翔修建东湖一样,他大力修建西湖,留下了“苏公堤”、“三潭印月”等美景,为后人广为传颂。

苏轼如此极具个人魅力之人,总能给一个地方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十八岁时,苏轼娶王弗为妻。

苏轼生性豁达,说话渐入佳境时,难免口无遮拦,而王弗性情沉稳谨慎,正好与苏轼的性格形成互补。

相传苏轼每次接待客人时,王弗就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王弗便指出苏轼的不妥之处,苏轼对于妻子的见解和意见总是虚心接受。

可以说,苏轼早年仕途平步青云,与这位贤内助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与王弗

只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于治平二年去世,留下苏轼和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

十年后,苏轼在亡妻的十年祭时,写下了让人肝肠寸断的悼词,至今读起来都让人唏嘘不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十年了,苏轼的心里仍然放不下她,无奈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叹只能“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思念,无声无息,纵然梦中相见,也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人称“二十七娘”。性格温和、善解人意。

在苏轼被贬的艰难岁月里,她始终任劳任怨,与苏轼相濡以沫。她虽没有王弗精明能干,却兢兢业业,尽到了一个妻子的本份。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出现,弥补了王弗离世的残缺,在苏轼最需要的时候,她让苏轼感到了家的温暖。

可惜王闰之也先于苏轼离世,苏轼悲痛欲绝,在她墓地亲手栽下万棵松涛寄托哀思,并许下“唯有同穴”的心愿。苏轼去世后,弟弟苏辙将他与王闰之合葬,了却了他的心愿。

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

相传,苏轼与众友人泛舟游西湖时,偶遇王朝云,当时苏轼被王朝云的美貌和才艺深深吸引,为其赋诗一首,暗指王朝云倾国倾城的美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王朝云跟随苏轼后,历尽人生起起伏伏,直到终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多情空余恨,每个人都是人生中的过客,在失去后,才发现陪伴的日子弥足珍贵。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春景》

王朝云生前,苏轼最喜欢听她唱这首曲子。王在弹唱这首曲子时,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她去世后,苏轼发誓不复听此曲,并独居到老。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面对风雨,苏轼并没有狼狈逃离,反而在雨中吟咏自若、潇洒徐行,他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在此刻表现无遗。

苏轼被贬谪黄州,一家人住在一所废弃的驿站里,为了解决温饱,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的耕地位于黄州城东外的坡地。白居易的《步东坡》中写道:“东坡和所爱,爱此新成树”。故苏轼干脆自称“东坡居士”。

谪居黄州后,苏轼并没有一蹶不振,乐天派的他如获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苏轼人生的新篇章才拉开帷幕。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

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历经人世沧桑,体会到世态炎凉的苏轼,发出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感慨,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反而开荒耕田,学习酿酒,与当地农夫彻夜畅谈,还发明了脍炙人口的“东坡肉”。

在人生的低谷,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积极地让生命更有意义。

他用自己的方式,在逆境中活出了诗意。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余光中先生说:“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大家之所以喜爱苏轼,是因为他即可立于厅堂之上,又食得人间烟火。他一生诗、酒、禅、肉、茶,雅俗共存,所以文人雅士和老弱妇孺都喜欢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有群众基础。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诗、书、画、词、文样样出类拔萃,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人才。

他的形象,不似李白狂放不羁,不似欧阳修高深莫测,不似杜甫般苦大仇深。

他一生大起大落,却都可以随遇而安,知世俗而不俗。

面对富贵,他不卑不亢。

面对挫折,他乐观向上。

思念亡妻,他“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人生不如意,他“把酒问青天。”

经历风雨,他“竹杖芒鞋轻胜马。”

他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理想抱负,

也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情逸致。

纵观苏轼的一生,前期有情有义、不卑不亢,后期洒脱超然、笑傲人生。

这,不就是你我理想中的人生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