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點評丨VICTORIA試驗成果公佈——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新靶點、新思路

ACC點評丨VICTORIA試驗成果公佈——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新靶點、新思路

趙奇 周玉傑

ACC点评丨VICTORIA试验成果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靶点、新思路

編者按:第69屆美國心臟病學學會年會已落下帷幕。儘管受疫情影響,世界各地的學者無法齊聚一堂,但會議的精彩程度未減分毫,眾多研究成果的公佈依然是學界的熱議話題。今天,《國際循環》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周玉傑教授團隊為讀者精彩點評VICTORIA試驗結果。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近年來,心力衰竭藥物治療領域進展不斷,然而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殘餘風險仍居高不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觀察到NO-sGC-cGMP通路的受損,該通路受損可引起心肌重構、纖維化,最終導致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

2020年ACC年會上,備受矚目的VICTORIA試驗研究結果首次公佈,該研究探討了新型藥物可溶性鳥苷酸環化酶(sGC)刺激劑——Vericiguat(維利西呱)對高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為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與思路。

研究設計

VICTORIA 試驗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臨床試驗,在全球42個國家納入5050例NYHA心功能II~IV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45%、接受標準心力衰竭治療、近期因心力衰竭惡化住院或需要靜脈輸注利尿劑、BNP或NT-proBNP升高的高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與PARADIGM-HF和DAPA-HF研究受試者相比,其NYHA心功能III、IV級者比例更大,LVEF<40%的患者高達86%,NT-proBNP水平更高,並且接受了更為充分的基礎治療:60%的患者應用了b-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與ACEI/ARB治療,15%的患者應用了血管緊張素酶-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治療,1/3的患者已經植入ICD或CRT。

受試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維利西呱(目標劑量10 mg/d)和安慰劑治療兩組,研究流程見圖1。

ACC点评丨VICTORIA试验成果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靶点、新思路

圖1:研究流程

主要終點為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複合事件,次要終點包括首次和再次心力衰竭住院、全因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複合事件、全因死亡。中位隨訪時間為10.8個月。

研究結果

主要終點方面,維利西呱治療組患者的發生率較安慰劑組降低10%(P=0.019)(圖2A)。主要終點事件絕對(ARR)減少了4.2/100人·年,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NNT為24,暨每治療24名患者能減少1例主要終點事件。

次要終點方面,維利西呱治療組患者的再次因心力衰竭住院發生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27.4% vs. 29.6%,P=0.048),其餘終點事件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圖2B-D)

ACC点评丨VICTORIA试验成果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靶点、新思路
ACC点评丨VICTORIA试验成果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靶点、新思路

圖2:維利西呱與安慰劑組患者隨訪期間終點事件發生率

與此同時,維利西呱亦表現出了較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維利西呱與安慰劑相比在不良事件、嚴重不良事件以及可疑非預期嚴重不良反應等的發生率上均無統計學差異。並且,維利西呱治療組中93.4%的患者能夠依從治療藥物,89.2%的患者在12個月後達到了10 mg/d的目標劑量,充分說明了維利西呱良好的耐受性。

專家解讀

以目前的研究證據來講,維利西呱是否可以挑戰傳統心力衰竭治療藥物的地位尚且言之過早。但不可否認的是,維利西呱在高危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證實,其為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與思路。近些年,隨著心力衰竭治療傳統“金三角”藥物(ACEI/ARB,β-受體阻滯劑以及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臨床應用比例的明顯增加以及ARNI、SGLT-2抑制劑的大放異彩,使得患者的生存期逐漸延長,所以類似該研究中的因症狀加重而反覆住院的高危心力衰竭患者日漸增多。因此,維利西呱能否成為傳統藥物的重要補充並在這些高危心力衰竭患者中另闢蹊徑並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值得期待!

專家簡介

ACC点评丨VICTORIA试验成果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靶点、新思路

周玉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站負責人、北京學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家老年病臨床重點專科、冠心病精準治療重點實驗室、北京安貞醫院冠心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學術負責人;“登峰”人才培養計劃、“使命”人才計劃團隊負責人。FACC、FHRS、FSCAI、FESC資深會員,中國醫師協會介入心臟病協會主任委員,任《心肺血管病雜誌》社長、

Chinese Medical Journal、Angiology等多家醫學雜誌編委、European Heart Journal (Chinese)副主編,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56篇,累積影響因子600餘分;主編(譯)專著25部;獲得發明專利12項;主持制定衛生部行業標準2項,行業指南及專家共識10餘項;培養北京市科技新星4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3名,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人才3名,學科帶頭人11名。擅長複雜、高難度和高風險的冠心病創新、綜合介入治療及心血管危重症急救。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