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開客棧 山溝溝裡“錢景”多


茶馬古道開客棧 山溝溝裡“錢景”多


圖為甘肅隴南市康縣,雨中的花橋村,水泥路乾淨寬敞,村民房屋復古大氣。 閆姣 攝

甘肅隴南市康縣的花橋村,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美麗鄉村。最近一段時間,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賦閒在家的農家客棧老闆們開始打掃庭院,採購“土味”,開門迎客,逐漸忙碌起來。

昔日外界眼中的破落小村莊,如今成“鄉村旅遊模範村”,村民先後吃上“山水飯”,陸續脫貧。

3月底,中新網記者跟隨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團走進花橋村,一探村子發展現狀及致富故事。

茶馬古道開客棧 山溝溝裡“錢景”多


圖為康縣花橋村村民所開農家樂菜單。 閆姣 攝

花橋村曾是茶馬古道上的知名驛站,四面環山,坐落在一個山溝溝裡。

據當地幾名年老者講述,過去人們住土坯房,行泥巴路,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界調侃“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一直以來,農民靠種地、務工為生,生活拮据。

2012年,該村開啟美麗鄉村建設,致力於改變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由此吸引了一批“弄潮兒”返鄉創業。該村楊明霞以前在外打工,是返鄉較早的一批人。

2015年,她和姐姐將打工積攢積蓄投入“花橋人家”農家客棧,僅一年時間,就盈利20餘萬元。

楊明霞嚐到“甜頭”的事,迅速在村裡傳開。同村的楊永強,原來在省城蘭州打工,2016年回家開起了農家客棧。“看村裡人都回來開農家樂,我們也想試試,畢竟在家還可以兼顧家人。”他說。

茶馬古道開客棧 山溝溝裡“錢景”多


圖為康縣花橋村“新舊”對比圖片。 閆姣 攝

楊永強直言,以前從沒想過窮山溝溝,也能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聚寶盆”。

去年,客棧的純利潤是8萬元,比外出打工划算很多。

據他介紹,今年受疫情影響,客棧關閉了一段時間,最近才復工,“好在政府也倡導消費,所以週末遊客多一點,都是周邊縣區一家人出來休閒散心。相信以後發展前景很好”。

3月下旬,隴南市印發了《隴南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消費穩增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強調“為了拉動消費,每週星期五下午,各行政事業單位在完成工作任務,安排好值班人員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其餘職工休假旅遊等”。

隴南市商務局副局長王永興接受採訪時表示,該休假主要是一個彈性作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消費,把疫情期間的“欠賬”補回來。

花橋村一名號為“菩提山莊”的農家樂負責人杜利軍,明顯感到週末來客量增多。“這兩天一天比一天人多,都把小孩帶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吃點野菜、農家飯。感覺慢慢在變好。”他說。

據瞭解,2019年,康縣共接待遊客300.78萬人次,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11萬人次。該縣350個村,已建成美麗鄉村342個,建成了花橋、大水溝、何家莊、鳳凰谷、朱家溝等一批“高顏值”的鄉村旅遊示範村累計達到72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