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残忍的,一枚炮弹将无数的人生命毁于一旦,哪怕有人得幸存活,生活的轨迹也被强行改变了。有这么一个人,在战争的影响下,被迫远离家乡数十载,在炮火的轰鸣中,演奏流离跌宕的悲歌。
入境中国
在陕西省雷家洞村,王玉兰老人的葬礼上,超过150名村民前来吊唁,人们对着逝世老人的遗像鞠躬,定睛一看,照片中的人身着一袭和服。为何明明是中国人的名字,而照片中的人却穿着日本的传统服饰?现场的一位村民做出了解答,这位王玉兰老人,出生于日本,后来到中国定居,已经成为村民心中真正的"中国人"。
王玉兰原名为水崎秀子,出生在日本福冈县的一个渔民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女。1942年,日本境内动荡不安,父亲将年仅13岁的她送到中国长春,投靠在那做生意的姑姑。姑姑为了让她更好的融入中国,给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名叫王玉兰。从此她在中国住下,在这里成长、生活,之后她再也没见过父母,连他们什么时候去世的都不知道。
几年后,日本战败,姑姑一家被遣送回国,王玉兰则被滞留在了中国。后来经人介绍,王玉兰与国民党营长宗开国结婚,她对这段婚姻很满意,觉得宗开国十分"排场",结婚时宗开国下馆子,宴请了一些关系好的朋友,还送了她戒指。婚后两人也相处和睦,从不吵架骂人。
不过半年,平静的日子被打破,宗开国出发去打仗,王玉兰又开始了孑然一身的生活。王玉兰一直在家里等待丈夫回归,但是却一直没等到,仿佛这个人从未出现过。
等不到宗开国,王玉兰嫁给了一个名叫李会新的军官,但是不到一年她就被抛弃了。不久后,别人将雷国顺介绍给她,好照顾她的生活起,结婚后,雷国顺将王玉兰带回陕西老家,此时王玉兰得知,原来雷国顺在在乡下还有个包办媳妇。
没过多久,她便与雷国顺办理了离婚。后来村里的妇女主任为她牵线,将村民宋治福介绍给她,王玉兰再次走进婚姻,不幸的是,1976年宋治福病逝,王玉兰几经波折仍是孤身一人。
同年,王玉兰再次改嫁,成为李明堂的妻子,这也是她的最后一段婚姻,经过几次婚姻的波折,王玉兰终于过上稳定的生活。
王玉兰觉得丈夫不仅善良,手也很巧,木匠活做得一流,饭菜也做的不错,丈夫也不用王玉兰做饭,总是让她去休息。此时的王玉兰,与当地人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不论是饮食习惯,还是陕西口音,方方面面都很好地融入了本地村民。
冒名顶替
王玉华的日子终于稳定下来了,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还拿到了在华居留证。或许是离家太久,王玉兰萌生出了回日本探亲的想法,她向有关部门提出探亲申请,没想到却被告知,在日本有人冒名顶替她 。
据日本《每日新闻》所报道,假水崎秀子伪造了证件,于1995年带着儿孙6人,在日本落户。后来日本方面派人前往陕西,找到王玉兰进行DNA取样等求证工作,最后确定王玉兰就是水崎秀子。
之后,王玉兰与丈夫一起启程回日本探亲,时隔60多年,王玉兰终于踏上故土。在日本,王玉兰见到了表姐,但已经说了多年中文的王玉兰,此时已经不太会说日语了,与表姐交流需要有
翻译在场才行。王玉兰在日本待了两个星期左右,期间王玉兰过得不太自在,对她来说这一切都很陌生,都不太适应。她的表姐以及其他日本相关人士,希望她回到日本居住,但是她回绝了,毕竟她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她的家人朋友都在那片热土。王玉兰与表姐道别,和丈夫一起回到陕西,甚至没留表姐的联系方式。
尘归中国
王玉兰与李明堂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是她最过得最平稳的时光,她与丈夫相濡以沫,共同养育了几个孩子,一副岁月静好的景象。据她的养子回忆,村子里有许多抗战回来的战士,特别痛恨日本人发动战争。
但是他们没有为难过王玉兰,她平时为人热情,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会前去帮忙,时间久了以后,人们都不太在意她的身份,甚至因为她那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有时人们甚至忘了她原本是个日本人。
王玉华总跟人说,自己这辈子没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总是跟着别人四处游荡,如果没有战争,或许就可能留在日本,不会有后来这些颠沛流离的日子,她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这辈子最痛恨的就是战争。"
王玉华与丈夫相守了数十载,最后是丈夫先离去了。之后王玉兰便独自住在一间小瓦房里,这间土屋里,除了几床被褥和几个空箱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厚厚的几层灰附在空箱上面,整间屋子
黑黢黢的。在饮食方面,则由儿媳来照顾,儿媳每日来送两次饭,早上一次,中午一次,即使是在家人团聚的时候,王玉兰仍然待在屋子里,其他人在楼里围桌吃饭时,儿媳则送一碗到她屋里。
几年后,王玉兰老人逝世,享年89岁,
在中国生活了整整76年。生前家人问王玉兰,愿意葬在日本还是中国?老人热切地回答:"我爱中国,我舍不得你们,我舍不得离开中国,就把我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吧!"王玉兰生于日本,但是人们并没有因为她来自发动战争的国家而排挤她,人们将她的曲折经历与乐于助人的性格都看在眼里,她的葬礼上,几乎全村的村民都到场,为她送别。
经历了大半生的动荡,好在最后遇到了能够相守到老的爱人,有爱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与其说最后王玉兰老人选择留在哪个国家,不如说是她选择了爱,选择了自己的家人,享受来之不易的温暖。
閱讀更多 齋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