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曹休作为曹魏名将,一向以有勇有谋著称,以其战功和地位之高,本有可能跻身一流将领,成为与夏侯渊、曹仁比肩的人物,但可惜生前最后一仗——

石亭之战,却莫名表现得急不可耐,冒失进军,从而使得他身败名裂,反为孙权的称帝作了嫁衣。

那么,曹休为何会在石亭之战中上当?他当时是怎样的考虑?今日我试着为大家分析一波曹休微妙的心理状态。

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一.来自司马懿的“压力”

按道理说,曹休并不是一个冒失突进的人,他在曹刘争夺汉中的时候,就通过冷静的分析,识破了刘备一方的疑兵,成功逼走张飞。但是在石亭之战的时候,却一反常态,急切地想去接应江东诈降来的周鲂,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思考了一番,觉得曹休这么做,可能跟前一年发生的司马懿速擒孟达一事,有所关系。

石亭之战是228年发生的,而就在前一年的227年,司马懿日夜奔袭八百里,一举斩杀了孟达,威望急速上升,而曹休与司马懿,同为曹丕托孤大臣之一,司马懿政治声望的上升,无疑是给了曹休巨大的压力,因为自从新皇帝曹睿登基以来,曹休暂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表现,就被司马懿抢了风头,这件事肯定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他急切立功的渴望。

而石亭之战发生时,司马懿也是作为友军参与了进来,与曹休与他的竞争对手同处同一个舞台,那么对这次战役的把控,无疑会有些失调,因为他除了要追求军事上对东吴的胜利之外,还要追求政治地位上对司马懿的胜利。所以,他必须独揽大功,才能同时完成这两个目标。

这决定了他要赶在司马懿之前,率先发挥作用,不能让司马懿来分享他的成果,因此我们才看到他如此冒进,如此义无反顾,以至于失去了对战局的整体判断。

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二.曹休的盲目自信

而更糟糕的是,曹休虽然感受到了司马懿的压力,但他却不曾从东吴方面感到压力,他在边防多年,数次获得大胜,甚至于曹仁、曹真也曾是他的配角,因此周鲂的诈降,对于曹休来讲完全是觉得有可能的,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威名,能使敌人远来归附。

因此,他或许根本没把这个事情想象成战争阴谋,而觉得是一块肥肉,谁先到谁先得,所以不论是孙礼还是谁,劝他都没有效果,到了最后,即便发现被骗,他也认为东吴兵马不足虑,强行与之交兵,结果惨败,不久发病死去。

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三.贾逵打脸

另外还有一点次要的原因,就是曹休与贾逵不和,贾逵认为此次战争必然有问题,曹休本能地想要打贾逵的脸,以此来羞辱他,不成想打脸没成,自己反而被贾逵救了,这一点估计让他气得缓不过来,整个人从此振作不起来了。

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题外话】

既然说到石亭之战,也顺便聊点孙权吧,他打这场战争并不是单纯的军事目的,当时,蜀汉、曹魏都已经称帝,只有孙权还只是王爵,政治地位上比其他两家矮了一头,虽然此时诸葛亮已经与孙权恢复联盟,北边曹丕也死了,对于孙权来说,称帝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但他贸然称帝,还是怕引起蜀汉的猜忌,和曹魏的大型军事报复。

所以他选择的战略是,要在东边取得一场大胜,这样既履行了跟蜀汉的北伐承诺,又提前消灭曹魏的有生力量,到时候携战胜之威望,再行称帝之举,那么蜀汉没法跟自己翻脸,曹魏也没法报复自己,他称帝后的政局也将十分平稳,可谓一举三得。

所以孙权对于这场战役极为重视,投入了许多的兵力和资源,还亲自执鞭为陆逊开路,给予陆逊充分的信任和发挥空间,同时,对于其他将领风险略高的作战方法,孙权也予以拒绝,他要稳妥地取得一场完整的大胜,不能出现意外。

这么看来,一个全力以赴,谨慎对待,一个立功心切,冒失突进,或许也早早定下了这场战争的结果。

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家协会成员)

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

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试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战的心理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