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无意间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公元二二八年,魏、吴两国在江淮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由于战场在石亭(今安徽舒城),故被称为石亭之战。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来,大大小小战役不计其数,石亭之战并不出名。但从后世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这场战役对三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实质上已经成型。但在表面上,三国之中的领导人孙权称吴王,未加帝号。公元二二七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即位的是年轻的曹叡,这无疑又增添了孙权称帝的野心。

孙权当然也想像曹丕、刘备那样称孤道寡,坐断东南。但称帝是一步险棋,若无十足把握贸然称帝,魏国必定大举南侵,蜀军也会顺江东下,江南半壁必将不保。所以多年来孙权一直隐忍不发,蛰伏待机。

若要称帝,最大的障碍当属魏扬州牧、大司马曹休,他在江淮地区拥兵十余万,像一颗定时炸弹,时时刻刻威胁着吴国的北疆。孙权将其视之为心腹大患,久欲除之而后快。为了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孙权派遣鄱阳太守周鲂诳诱魏扬州牧曹休,欲将魏国江淮之兵一网打尽。周鲂于是给曹休写信,备述自己在东吴所受的屈辱,愿以一郡土地相赠,请求派兵接应。曹休闻讯大喜过望,认为这是攻灭吴国的天赐良机,亲率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曹叡还不放心,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互为援护。而孙权则进驻皖口,又命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在石亭张网以待。

一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无意间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曹休得知吴国有所准备,却碍于面子不肯退兵,他自恃兵力多于陆逊,便率大军进入石亭,欲与吴军决战。左都督朱桓闻知曹休兵入石亭,上表于孙权,"曹休以亲见任,非智勇之将。今听周鲂诱言,深入重地,必败无疑。败后必走两条路:左乃夹石,右乃挂车。此二条路,皆山僻小径,最为险峻。若以柴木大石断其归路,曹休可擒矣。此后便长驱直进,唾手而得寿春,以窥许、洛,此万世一时也。"孙权阅后和陆逊商议,陆逊认为此计策过于冒险,未予采纳。

一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无意间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魏国前将军满宠上书说:"曹休虽然明智果断但很少用兵,这次他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傍依长江,容易进军但难以退却,这是战争中易于受阻之地,应该小心戒备。"满宠有表章尚未得到答复,曹休陆逊已在石亭开战。陆逊统率中路大军,命朱桓、全琮分别为左、右翼,三路并进,冲击曹休的部队,大破魏军。吴军乘胜追击,直抵夹石,斩杀、生擒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军资器械不计其数。幸得贾逵派兵接应,曹休才得以死里逃生,不久在洛阳病死。

一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无意间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石亭之战魏国出动十余万大军,却损失惨重,江淮之兵死伤殆尽。经此一役,魏国二十余年不敢进犯吴国。蜀汉诸葛亮得知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再次北伐,魏蜀战争成为此后的战争主旋律。石亭之战后一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之势至此真正落成。而曹休死后,魏国能带兵打仗的宗亲又少了一位,而司马懿在这次战役中虽无功而返,却也得以崭露头角,逐渐发展成为魏国军中的中坚力量。曹氏与司马氏,一消一长,更不待言。从后世历史进程的发展来看,石亭之战开启了后三国时代,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一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无意间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