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语文教师传授考试“秘籍”: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特级语文教师传授考试“秘籍”: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语文复习的最后阶段,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将以三篇文章分别讲解三个专题。今天,我们与大家聊一聊——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语文学习的使命


语文学习的使命是什么?


我以为,就是认识、理解、把握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家国、个体与人类的关系,即能将“个体经验”与“家国情怀”“人类命运”融合起来,铸就一个大写的我——高考的阅读题与写作题,都融入了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与阐释。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不是大话,而是很具体的高考行为。


因此,大家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高考,来理解高考。


所以,我建议大家用一些时间,仔细研读近5年来高考试题,读出这个高度来。

第二、教材的意义


高中六册教材至少有三大意义:


1.是养育我们文化生命的精神食粮

教材里绝大多数篇目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美心、善心、慧心的融合,它们给我们以丰厚的精神滋养。

2.是培育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

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

3.是赢得高考的重要凭借

现在语文高考,只考查读与写的能力。而高考所需要的读写能力,在我们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都可以获得。


明白了上述三点,同学们就能理解,教材为什么叫又“课本”?


就是说,教材是学习之本,是学习最重要的凭借,是我们获得学科能力的最重要的凭借,语文课本就是我们受到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凭借。


因此,在高中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当从人类信仰、高贵人性、崇高精神、文化传承、优美汉语、古代社会、现代中华、现代世界等方面,对六册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完成文化生命的当下构建——我们是为人类文化所化育的十八岁的生机勃勃的少年!我们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理想。


特级语文教师传授考试“秘籍”: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的理解,就是一个基座和三个支点:一个基座是“中国立场”;三个支点是“世界眼光”“宇宙意识”和“人类情怀”。


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去拥抱整个世界,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宇宙意识”和“人类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有“中国立场”。倘若没有“中国立场”这个基座,他的三个支点就都无处可立。并且,“中国立场”的坚定与稳定,一定要根植于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处;倘若失去了来自文化深处的力量,“中国立场”就容易被不同方向的狂风所动摇。


所以,“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就是能以“中国立场”为基座,具有“世界眼光”“宇宙意识”和“人类情怀”现代文明人。

同学们,明白语文学习的使命,把握语文教材的意义,是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到答题方向的“指南针”,是我们能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的文化背景,是我们快速、准确地形成答案的情感与思想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进入关于考试的几个具体的问题。


先看答题的两个策略,这也是本次与同学交流第三个大问题。


第三、答题两大策略


1.整卷答卷时间分配策略


我们可以将整卷拆分为5个板块——

①积累运用:5分钟。

②两篇现代文阅读:40—45分钟。

③古诗鉴赏:10分钟。

④两篇文言文阅读:40分钟。


整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大体上每分钟对应1分。请同学特别注意,作文用时不要少于50分钟,否则很难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


各板块时间的控制,相对较难控制的是现代文阅读。建议同学们平时多做一些训练,抓住每天20分钟的空隙时间做一篇现代文阅读,让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有二三十次这样的训练,就会有效。


2、阅读题解答基本策略(这里不排除其他做法)


①每篇文章用两至三分钟通读一遍,把握文章的大意和思路。

②用两至三分钟看完一篇的几个题目,明确题目之间的大体关联。

因为题目基本上是按“词语(短语)”——“句子”——“段落”——“篇章”——这样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并且一般都在文章的思路或者文脉的关键点上设置题目,所以把握文章的大意和思路之后,明确题目之间的大体关联,对精准答题将有极大的帮助。

③形成答案:首先要找准“解答对象”

找准“解答对象”极其重要。这是形成答案极重要的一步。找到了解答对象,答题就能得分,解答对象错了就会答非所问。有的同学答题时写了许多,却不得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找到解答对象,或者说找错了解答对象。

如2017年高考阅读题第一题:


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画线的词语“冤家碰头”在文中指的是___。(2分)

这道题的解答对象是谁?是“冤家碰头”。但“冤家”是谁?是理论和常识?不完全。完全的应当是“理论与常识解释一种现象时答案相反”。


因此“冤家碰头”在文中就是指:理论与常识解释同一种现象时做出相反的解释。


这里的解答对象不是“冤家碰头”本身的意思,而是文章使用“冤家碰头”这个词语的目的。答案则变成——用比喻呈现理论与常识面对同一种现象的解释是相反的,引出全文探讨的话题。


这一类题目——要求解释文章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回答“为什么写(目的)”,我们可以将这类题目看作B层题目。这一类题目在考卷中约占五分之一。

如果我们就“冤家碰头”这个词语再提问,题目变成——使用画线词语“冤家碰头”有什么效果______。(2分)这道题的解答对象是谁?与上面两题的不同在哪里?可以怎样去回答?


上面两题的解答对象分别是“冤家碰头”本身的意思、使用“冤家碰头”这个词语的目的,而这里的解答对象则是使用“冤家碰头”这个词语的效果。


答案则变成——用熟悉的生活现象作比,使理论与常识面对同一种现象时相反的解释这一陌生而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一类题目——要求解释文章这样写所达成的效果,回答“写得怎样(效果)”,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看作C层题目。这一类题目在考卷中约占三分之一。


特级语文教师传授考试“秘籍”: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如果大家细读试题,就能发现,一张卷子,所有题目,不管是哪一题,其实都是这个三个层面的题目——

A层:解释写什么——写的内容。

B层:解释为什么写——写的目的。

C层:解释写得怎样——写的方法与效果。


这些题目有的指向一个层面,有的指向两个层面,有的指向三个层面。试卷上问有什么“作用”的题,也就是大家常讲的所谓“作用”题,答案基本上就是B层面。常看到的“效果”题,答案基本上就是C层面。


常看到的“评析”题也可看作“作用”题,但答案基本上是A与B两个层面的融合。先讲“写什么(内容)”、后讲“为什么写(目的)”。


“赏析”题的答案则要从“写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写得怎样(效果)”三个方面全面考虑。

怎样形成答案?找到解答对象之后,就一定要——答其所问:问什么答什么,问A层答A层,而不答B层,也不用答C层。问B层答B层,问C层答C层。这样,你的答案就可以做到——简洁明了:点对点,不拐弯。

如果是这样答题,就是“精准打击”——省时省力效果好!

第四、准确把握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文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所有文章,都是由这些表达方式表达出来的,但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使用的侧重会有不同。记叙文侧重使用叙述与描写,议论文侧重使用议论,说明文侧重使用说明。


但据我的了解,有不少同学高中毕业了,都没有能理解这几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这对做高考题目,是有较大影响的。


所以,在这里我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这几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大家可以据此在课下好好琢磨琢磨这个问题。


我们以对“新冠病毒”的表达为例——


1.“2020年发生了新冠病毒灾难。”——这是叙述,就是事实陈述。叙述具有客观性,所以常说“客观叙述”。


2.“新冠病毒无处不在,像幽灵一样在人们之间穿梭”——这是描写。描写就是形容,将人、事、物的情状表达出来,多用比喻,比喻需要想象。所以描写常用比喻,形象生动。


3.“新冠病毒如此猖獗,既表明这种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也表明人类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是极不完善的。”——这是议论。议论是观点的表达与阐释。阐释需要严密的论证。所以议论的特征是逻辑严密。


4.“新冠病毒就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这是说明。说明就是对物理与事理的说明。我们使用的数学、物理这类课本,基本上由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编写的。好的说明,一定是说得准确,说得简明,因此语言常常是平实而精准的。


5.“可恶的心冠病毒!”——这是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可恶的心冠病毒”就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很多,平常讲的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说理抒情,就是间接抒情。说“心冠病毒像幽灵一样”,就可以看作间接抒情,它是用比喻在传递情感。

特级语文教师传授考试“秘籍”: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五、理解高考答题是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阐释(议论)、说明为主,偶用叙述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但没有时间展开讲,就不展开了。同学们可以研究一下自己做的题目,看看是不是这样,一定是这样的。理性地认识这个问题,同学就能更自觉地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回答不同的题目,答题的精准度就会更高。

第六、怎样做好阅读试题第一小题


阅读的第一小题,一般是2分,它是我们阅读的第一个台阶。顺利地登上这个台阶,对我们答题拾级而上很重要。


第一小题一般是“词语(短语)”解释。做第一小题时要注意三“还原”:


第一是“词性”还原。


词语解释有一个“词性”还原的问题。就是说,要解释的词语是什么词性,你解释时也要限定在什么词性。是名词限定在名词,是形容词限定在形容词。像前面讲到的“冤家碰头”,“冤家”是句词,对应“理论与常识相反的解释”;“碰头”是动词,对应“做出相反的解释”。这样能保证“解答对象”的不转移。


第二是“本体”还原。


第一小题一般都是比喻义的揭示。比喻义的揭示有一个“本体”还原的问题。就是说,揭示比喻义,一定要找到比喻的本体,将本体写出来。像“冤家碰头”的解释就是还原了本体。“本体”还原能使你的解答恰到好处。


第三是“语境”还原。


在关注“词性”还原与“本体”还原时,还要考虑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看是主语,还是谓语,还是宾语,还是定语。这样,就能使你在解答时更到位。


我们看,2017年第一小题解释“冤家碰头”——“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2018年解释“境况”——“人的境况”,2019年解释“发酵”——“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同学们自己可以对照答案,好好研究一下,争取把第一题做好,旗开得胜。


顺便提示:2017年第一篇选文关注“常识和理论”,2018年第一篇选文关注“情感与理智”,2019年第一篇选文关注“记忆与写作”。并且第一题,都出在这个关注点的两个概念的契合点上。2020年呢?可能关注“人类与灾难”?关注“灾难与瘟疫”?关注“科学与救灾”?……

特级语文教师传授考试“秘籍”:解答阅读题时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七、清晰把握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的情感意义与思想启示


试题中的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基本指向情感意义与思想启示的把握。文章书写的人、事、物,都在“大我”的情境中。


我们看一下近三年试题:


2017年《相思》,写丈夫、父亲、现代国家公民,写勇担责任的现代国家公民——抒写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


2018年《错位之思》,写母亲,写生命“错位”现象的启示——直面“错位”,写顺生乐生人生态度对生命的意义。


2019年《流沙中的弱水河》,写弱水河,写困境中的生命现象的启示——直面困难、勇于奋斗,写坚韧不拔的生命意义。


但许多同学对此常常很茫然,缺乏答题自觉。


这里有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这些情感与思想,是常态(恒态)情感与思想,是真善美的情与思,常常表现在人类信仰、高贵人性、崇高精神、文化传承、优美汉语、家国情怀等这些方面。因为同学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极深,对人类文明几千年历程中始终具有底色意义的这些情与思,缺乏清晰的认知与来自心底认同的理性自觉,所以思考这些题目时常常难以抵达深处,甚至心不在焉。


第二个关键:第二篇阅读的几道题目尽管角度有差异,有的是思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的是思考段落的意义,有的是思考语言的风格,有的是思考思想的启示,但每道题都要与文章的核心情思联系起来解答,这就要求既对“解答对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更要对文章的情思有认知、有理解以致认同。


因此,要做好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就更需要同学们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不仅要在解题知识与解题技能的掌握上有提升,更要在“小我”与“大我”的那种内在的深刻的紧紧关联的思想情感的认识、理解与认同上有大的提升。


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特别期待,同学们能够对我们课堂一开始所提到的复习“要求”有更深的认识,并在后面用坚实的行动践行这样的认识,那就是——


“从人类信仰、高贵人性、崇高精神、文化传承、优美汉语、古代社会、现代中华、现代世界等方面,对六册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完成文化生命的当下构建——我们是为人类文化所化育的十八岁的生机勃勃的少年!我们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倘能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我们的答题就一定会更精准,我们就会有更高的分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