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一座座大小水庫,一條條大小乾渠,還有曾經縱橫交錯的砂土公路和一部分鐵路,是勞動人民一把把鋤頭挖出來,一擔擔土箕挑起來的。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當你行走在這些土坷垃工程時,你會不會感到驚訝?年輕人也許以為是自然造成的。不怪你,因為你沒有趕上那個年代,身臨其境參與其中,沒有看到壯觀的戰鬥場面,沒有體會到其中的艱辛,只有健在父輩們和年長的同輩們知道,是他們與去世的前輩們留下了永恆的豐碑,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有幸參與了其中一些工程的維護和維修工作,是上世紀70年代末,那時每年每個生產隊抽調2—4人,以大隊為單位組成水利維修專業隊。

開始在大隊和公社範圍,維修支渠乾渠,挖平臺出側溝,疏通溝渠,安涵管架人行橋,建跌水閘。一條幹渠平緩而下,在某個地點陡降幾米,這個地方必要建個閘,來保障上段乾渠水位有水到支渠裡去。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專業隊裡年輕人居多,大多是沒有結婚成家的,是些初生牛犢不怕虎,吃飯不管天的毛小子。但大家組合在一起,氣味相同,情趣相投,做起事來積極性高,幹勁十足,頭腦開巧,活力四射。唱著歌聲伴隨勞動,雖有走調,但活躍氣氛,給單調的活兒帶來歡聲笑語,弄得開懷大笑。年紀大些的師傅哼些山歌,情哥哥調侃情妹妹似的,夾雜著一些笑話,幽默風趣不斷。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年輕人好奇喜動,一天,利用休息時間,我們一行沿著乾渠步行10多里,來到界嶺公社(現金羅鎮)西邊的枝(城)柳(州)鐵路旁,一條3—4人並排無障礙通過的倒虹吸管,猶如一條臥龍呈現在我們眼前。原來鐵路東邊是一條大峪,山門水庫引流乾渠要通過鐵路和大峪,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方案,一是架渡槽,二是埋倒虹吸(涵)管。進水口和出水口沒有落差,只有架渡槽,根據地勢要澆注多根高度不一致的立柱(橋墩),再在立柱上澆注渡槽或吊裝預製渡槽,工程難度之大。恰好此處進水口高於出水口,有一定的落差,正好埋倒虹吸管,乾渠水隨西高東低地勢差壓過來,流到丘陵地區田野,讓遠方的人們也喝上了來自高山上的清涼水。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一晃時間過去了半年,下半年我們轉移到了金山公社,現火連坡鎮往北到湘鄂邊界的洈水河邊,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向河的地方,有個溫泉池。只見一個近20來米直徑的圓池,池底不停的冒出水泡,隨著水泡冒出水面,熱汽瀰漫,一股溫熱水流入洈水河。我們常去用溫泉水洗臉,感受大自然的傑作。

我們駐紮在當地老鄉家裡,離老鄉家不遠的後山上,盡是岩石山,乾渠就在半山腰,是太青水庫引流乾渠,連接三門水庫。我們給乾渠疏通清淤,修復渠牆,清理側溝,乾渠堤面除障。勞動時,不知誰喊了一句,那是不是湖北洈水水庫。大家不約而同朝東偏北望去,遠方天邊一片白茫茫。據說是湖北松滋大巖咀水庫,截流洈水而成。澧縣洈水乾渠就是從大巖咀水庫引流而來,把湖北水引到湖南。

幹了一段時間,我們又轉移到原馬溪公社河口大隊,那裡的岩石山更高更險峻。為防避石頭滾落乾渠中,堵塞渠道,我們去的任務是給乾渠做一道保護層——架拱。山上石頭禿立,有些已滾落乾渠中,堵塞渠道,如不給乾渠增加保護層,勢必影響通水,直至無法通水。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由於砂運不到位,要人工轉移,用砂量大,管理處決定,責成我們連隊就地取砂作業。距乾渠下1000米有條河,就是洈水河,是澧縣松滋界河,也是湖南湖北界河,當地稱邊山河。我們駐紮的地方,有條小溪溝與邊山河形成河口,叫河口村。邊山河自松滋與小溪溝靠向澧縣這邊形成一個大砂灘,冬天枯水季節,砂灘露出,砂乾淨且無雜質,正好取砂。

為了儘快取砂作業,早日完成工期,連隊給每個人定了任務。大家幹勁十足,信心百倍,每日吃過天亮飯,揹著鋤頭、鋼鍬、挑著土箕來到砂灘,挑起滿滿一擔砂快步登上乾渠,轉身一溜煙跑下河灘。當日的任務完成後回到住地,洗澡洗衣服,疲勞已沒有,用過晚飯到老鄉家串門。在聊天中得知,每家都有地窖,用來貯藏紅薯。地窖冬暖夏涼,冬天貯藏紅薯不受低溫寒氣的影響,不易腐爛,貯藏到來年播種紅薯季節。當地老鄉除食用外,養豬、熬糖、取澱粉、做薯片等。老鄉給我們一些紅薯,放到飯䉕裡,蒸熟的香氣和甜度,是本地紅薯沒法相比的。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使我感到很驚訝和不解的是,不像丘陵地帶有成片的崗地,瞭解得知,當地老鄉利用巖山石頭窩來栽插紅薯。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石頭窩,窩裡有土,但很肥沃,耐乾旱,長出的紅薯又大又漂亮。要好多巖頭凹、石頭窩長出一窖紅薯啊。到了挖紅薯季節,山裡人用揹簍一揹簍背下山,與他們之比我們的條件優越好多。山裡人不畏艱辛,與險惡的環境抗爭,勤勞純樸,成就了他們高貴的品質。

砂挑有了,開始架拱,起初是築的土模。石拱架好後,搶晴天日夜出土,實行三班倒。土出空後檢查發現,石拱有裂縫。原來土模是堆起來的,沒有夯實。架拱中有時間間隔,先架的一邊慢慢下沉,與後架的有懸殊,不合要求,只能毀了重架。管理處決定到兄弟連去抬木模,我們築土模時,木模兄弟連隊在用。

木拱模輕鬆多了,把模放正、打上撐、拌水泥砂漿、抬石頭、拱模上先鋪墊一層砂漿。在模上擺弄石頭的是師傅,一塊石頭抬去,看準方位,轉動放下到位。能搬動的石頭直接用手搬,靈活機動,空隙灌滿砂漿。大石頭用錘解小,架拱時,選擇大小頭的石頭,大頭朝上,小頭朝下,高度基本一致,因為石拱是扇形。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主要險段,易落石頭的渠段,被我們一天天架起了保護層。為了抓緊時間,少走路程,我們又轉移到滴水巖。怎麼叫滴水巖,是流水巖更確切。距乾渠靠山內裡有個窪,窪裡有個泉水洞,長年有股5馬力配套水泵抽出的水流出,供當地人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綽綽有餘,是大自然給予當地人的恩惠,我們也享受到了大自然給予的施捨,大自然太神奇了。

工期在我們努力下一天天在臨近,這年冬天,老天也在眷顧遠方的我們,沒有下多雨,又暖和。經過幾個月的戰鬥,終於完成所有任務,就要回家和家人團聚了。

最後一件事就是把木拱模送到太青水庫管理處,大家聽說又到新的地方去,很興奮。兩人抬一個模架,沿著20多里的乾渠向西行進,南面是陡峭的岩石山脈,不知山裡面的模樣,北面是馬溪一條峪,不寬但很長,一直處太青水庫堤下。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大家有說有笑行走在乾渠堤上,沿途有農家傍山而居,蓋著石板的房子,屋後有泉水坑,坑不大但水清澈。不知不覺來到了澧縣最高水庫——太青水庫,一睹水庫真面目,三面群山合圍,一面被大堤擋住,一汪庫水隨勞動人民的意志,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造福澧縣人民。

送模回到住地,一夜過後就能回家了,第二天經打聽連隊負責人,詢問有車回家沒有,回覆沒把握,不說有車或者沒車,莫臨兩可。乾脆我和一個工友一拍即合,相邀到湖北松滋縣劉家場去,早就聽說劉家場有兵工廠,有什麼特別之處,與其它地方不一樣,好奇心驅使,又是下工了。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倆人既興奮,又對異地的渴望,步行六七里,經邊山河老街,過澧(縣)松(滋)大橋,體驗一腳踏倆省的感覺,到松滋境內乘車。客車盤旋在光禿禿的岩石山中,偶爾有戶人家,過完30里路的崇山峻嶺,東西開闊像條走廊的地方,就是劉家場了。人生地不熟,在一家有兩層樓的商場逛了一圈,相對鎮來說,當時算是比較大的商場,估計開業不久,那時是集體經營模式。

看到街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不知去哪裡看什麼,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特別的地方就是光禿禿的岩石山多。逗留了一會,不知不覺到了下午三四點,時間不容許我們耽擱了,要返回。經打聽沒有返回的班車了,倆人像洩了氣的皮球,軟怏怏的,沒辦法,二三十里的盤山公路只有邁開腿、靠腳一步步來走了。

現實中的劉家場沒有意景中的劉家場美妙,相差甚遠,也許是我們時間有限,只是臨街一角,沒有深入去了解,逛個夠。興奮而去,沮喪而回,不愉快的事還等著我倆。到了住戶,怎麼這樣安靜,昨天還熱熱鬧鬧的,判若兩樣。經問住戶,大隊人員已經回家了。只怪自己喜歡跑,一想不後悔,今生去過劉家場,不是幹水利不得來啊。

晚上在住戶老闆搞了飯吃,休息一晚,明天自掏腰包回家咯。第二天趕到邊山河也沒有搭著車,那時既使通了客車的地方,車次也很少,只好走到火連坡,到火連坡總算搭著了去縣城的車經過大堰壋,再步行20多里回家。

現在真的太方便了,很多人有了小汽車,想去哪兒去哪兒。沒有私駕車,有公共交通工具,還能租車,遠近不用腳步,今非昔比。

後來有事去過羊耳山煤礦,在閘口境內,尖尖的山峰真像羊耳朵,怪不得叫羊耳山,名符其是。距羊耳山不遠是著名的山門水庫,倆座大山之間,被一條土堤緊緊相連。高高的土堤,距離不長,寬度之寬,長度寬度成正比。當時的縣委書記號召澧縣人民,用一把鋤頭,一擔土箕,把大堤做起來。澧縣人民響應縣委號召,把大堤做起來了,大堤像一道山門緊緊鎖在倆座大山之間。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站在高高的大堤上,山門內碧波盪漾,朝水庫中望去,中間升出幾個小山包,似小島,被植物覆蓋著,如一幅水墨畫,給一汪內水注上了幾坨永不退色的綠墨。遠處一遍模糊,兩邊被大山遮擋住,看不著邊,有種玄幻的感覺。天然的水庫位置,天上無,地上有,且獨一無二的山門水庫啊。與之相關配套乾渠一併動工完成,把山門內的水引流到遠方,灌溉農田,滋潤農作物和人們生活用水。只需把山門(涵閘)稍微打開一點點,流往下游不得了的水。

曾經在維修水利專業隊的一年裡

我陸陸續續參加了一些挖渠做堤小工程,如遇渠道過峪口,填方工程,一擔擔土挑來一層層到,一層層打硪,層層夯實,最上面臺堤開溝渠。渠道穿過山凸,一鋤鋤挖,用土箕一擔擔挑到需要土的填方,或挑到別處不礙渠道的地方。雖然生活是土榨棉油炒小菜便飯,曾經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歷歷在目,曾經廣大農民靠一鋤一土箕做出驚天地,泣鬼魂的浩大工程,我所參加的工程算不得什麼。特別是專業隊一年裡,和那些大工程相比,是很輕鬆的。我之所以回憶起來,通過我的經歷聯想到過去的年代,在生活更艱苦,條件更惡劣下,做出如此浩瀚的工程。廣大農民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精神激勵著我們,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勤奮勞作,節儉持家的傳統影響著我們。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輩,父輩們,年長的同輩們鋪墊起來的,沒有他們的艱苦勞作,無私奉獻,就沒有今天美好的生活。生活在當今,只要你勤奮努力,不懶惰,不愁吃穿用。只要你不做違紀犯法的事,有損道德的事,多自由的社會,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在這愜意的新時代裡,不要忘記曾經在艱苦的年代為我們鋪墊幸福之路的人們,緬懷他們。為還健在的過來人,後人好好孝敬他們,贍養他們,使他們在有生之年享享福,安度餘生,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