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評丨鮑某某涉嫌性侵案:公眾為何不願討論另一種可能?

东方快评丨鲍某某涉嫌性侵案:公众为何不愿讨论另一种可能?

4月9日,一則關於“上市公司高管涉嫌性侵未成年養女多年”的相關消息引發廣泛關注,爆料人稱其自2015年以來,遭“養父”鮑某明連續性侵三年。(4月9日《南風窗》)該報道的微信公眾號文章評論區、相關微博的轉發評論中,出現了輿論一邊倒的景象:公眾痛罵當事人鮑某明,對性侵未成年的情節憤怒不已,隨後更是有大量娛樂圈明星發聲,“姐姐來了”“哥哥來了”等微博相關話題在熱搜榜高居不下。

4月12日,《財新週刊》以逆主流的姿態發表特稿,以對當事人鮑某明的採訪報道,揭開該事件可能存在的另一種可能性,即二人為戀人關係,因此不構成性侵。在對該報道的評論中,輿情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憤怒高度,廣大讀者斥責該報道是專門為鮑某明進行的洗白稿,並有網友就“未成年被性侵”議題分享親身經歷,立場明確的公眾熱議持續不斷。

事實上,目前事件仍處於揭露調查初期,真相如何仍有待調查。面對輿論一邊倒的新聞事件,公眾還有沒有理性討論事件另一種可能性的空間和意願?

輿論為什麼會一邊倒?這很好理解。一方面,在曝料人的敘述中,她作為一個未成年女性,受到物質、心理上的控制與誘導,受到了另一方擁有較強經濟能力、主導權與控制權的中年男性的侵害。二者懸殊的經濟社會地位想對比,更加突出了“受害者”的弱勢,引起公眾同情;另一方面,“未成年遭遇性侵”的公共話題因此得到了進一步討論與延伸。根據澎湃新聞的數據2018年平均每天遭遇性侵的兒童為2.05人,該新聞事件的報道引發了廣泛的性侵事件受害者群體的共情,對“施害者”進行道德批判也是公眾的一種情感宣洩。

然而,類似的由於女性受害者處於弱勢地位、涉及公共議題而輿論一邊倒的新聞事件中,有沒有出現過真相的反轉?有。例如,演員約翰尼·德普2016年被前妻艾梅伯·希爾德指控家暴,輿論譁然,直到今年真相大白,大家才發現家暴的施害者與受害者角色互換了,原本可恨的德普才是真正被汙衊被家暴的受害者。在該事件中,公眾的同情心被利用與消耗,這也提醒我們,先入為主與媒介審判的弊端。

那麼我們要不要因為有過反轉,就更注重討論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性?討論的空間是存在的。在《南風窗》對該事件的系列報道的評論中,固然大眾輿論的立場明顯,但是其中也不乏理性冷靜的聲音,有讀者認為“報道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聲音”“希望不要預設立場,不要輿論審判”等等。可見大眾的媒介素養起著一定的作用,如果想討論逆主流可能性,不至於毫無討論的餘地。

但是,輿論場上為什麼公眾沒有表現出討論該事件另一種可能性的意願?迴歸事件本身,如前文所述,一是“未成年女性受害者”是一個極度弱勢的群體,當事件雙方年齡經濟地位過分懸殊,偏幫弱者是人類的善良本性;二是“未成年遭遇性侵”事件的廣泛性,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到近日微博眾多用戶分享的被性侵經歷,社會上的相關事件數不勝數,諸多性侵案件審判遲遲不落,公眾情緒像一桶炸藥,而鮑某明事件恰好成為了導火索;此外,該事件中鮑某明的法學背景也引起注意,當公眾探查相關法律時,發現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法律漏洞,這使公眾產生了通過對本次事件的積極討論以推進法律進步的強烈意願。綜上種種,造成了輿論一邊倒,且公眾不願去討論另一種可能性、抗拒模糊輿論焦點的局面。

儘管這種呈壓倒性的輿論局面顯得狂熱而感性,但比起事件本身,本次熱烈的公共討論有更宏大的主題——抵制性侵未成年犯罪,抵制所有性侵犯罪,抵制犯罪本身。公眾真正訴求的是公平公正的審判與法律的進步。至於鮑某明事件的真相,大可留給專業的司法部門進行審判,哪怕萬一事件真的出現了反轉,也應將澄清的責任、全面報道的責任交由專業的媒體。而作為參與討論的公眾,只需謹記不將輿論發展為媒介審判,將法律的事情留給法律即可。除此之外,不必對公眾要求太多,畢竟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自由。

此時此刻,輿情不會平靜下來,一邊倒的情況也不太可能發生變化。公眾自發製造了這樣的輿論局面,在等更多人對性侵案件的思考,在等相關法律的進步與完善,也在等社會對廣大受害者的一個公平公正的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