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侯君集和张公瑾同为唐初名将,分别位列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十七和十八位,共同辅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侯君集是豳州三水人,早年人比较浮夸,学弓箭学不会,还号称自己有勇武。后来加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受封为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

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太子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与侯君集劝谏李世民早下决心,与李建成了断, 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侯君集率军控制唐高祖和朝臣,尉迟恭等人诛杀李建成及李元吉全家。李世民即后,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迁右卫大将军。

贞观四年(630年),拜兵部尚书,参与朝政。

李世民打算讨伐吐谷浑伏允,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命侯君集与李道宗为李靖的副手。

贞观九年(635年)三月,李靖攻灭东突厥后,率领侯君集开始讨伐吐谷浑,大军行至鄯州,李靖在侯君集的建议下,挑选精锐,长驱直入。伏允在库山被击败后,轻军奔走沙漠。李靖与薛万钧、李大亮从北,侯君集与李道宗从南分两路长途奔袭,追击伏允。当时夏天却有霜降,山里有很多积雪,但侯君集等克服自然困难追击二千多里地,先后于逻真谷、汉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大破伏允军,斩获颇丰。侯君集一路追击到积玉山,见到河水的源头,才回师与李靖在大非川会合,班师回朝。

贞观十一年(637年),封陈州刺史、陈国公。十二年(638年),拜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侯君集出身行伍,没有读过什么书,获得高官厚禄以后开始读书学习,参与官员的选拔,定制考核题目。侯君集出为武将征伐,入为大夫参与朝政,一时间享有美誉。

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于是李世民征召麹文泰入朝,麹文泰称病不去,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领大军前往讨伐。麹文泰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国人说:“唐朝距离高昌有七千余里,中间有沙漠两千里,冬冷夏热,没有水草,大军难以前行。若唐军强行军至高昌二十天内粮草必然吃完,那时候与唐军接战一定打败他们,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然而侯君集率领大军行至碛口,麹文泰却已经病死,其子麹智盛继承王位。

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等率兵行至柳谷,探马禀报说麹文泰将要安葬,高昌国人到时候聚集一处,可趁机袭击。但侯君集却认为趁其墓葬时偷袭不是问罪之师,而拒绝这么做。侯君集于是领大军敲着鼓前进,攻略高昌国的田地。高昌人据城坚守,侯君集劝降但没有成功。当初大军出发前,李世民征召山东擅长制作工程器械的工人全部随军。侯君集于是砍木填充城壕,用推车撞击矮墙,撞开的穴口有数丈之宽,又用抛车往城中砸石头,阻挡的敌人都被砸得碎烂,有的人披着毡子,用来遮挡落石,城上的守军都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唐军攻克城池,掳获男女七千余人。侯君集乘胜进兵,包围高昌国都城。

高昌新王麹智盛穷途末路,于是致书给侯君集说是先王对唐天子无礼,而自己刚刚继位没有什么过错,希望侯君集能手下留情。侯君集回书给麹智盛说如果是真心悔过,就在军门束手投降。但麹智盛还是没有出降。侯君集命士兵填平城壕,用抛车以攻城。又修建十丈高楼,俯视城内,落石砸中的地方或被砸中的行人,都大声高呼,城内的人都躲入室内了。当初,麹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定,如果高昌被攻,则西突厥就来援助。等到西突厥听闻侯君集到了,欲谷设害怕向西逃走千余里,麹智盛失去援助,无计可施,开城投降。侯君集于是分兵平定高昌各地,高昌国灭亡。侯君集俘虏麹智盛及其百官,刻石纪功班师回朝。

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侯君集灭高昌后,在未奏请李世民的情况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又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手下将士们知道后也开始盗取金银珠宝,侯君集害怕自己做的丑事被揭发,于是不敢治将士们的罪。班师回朝后,司法官将侯君集下狱,但中书郎岑文本以为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于是上书李世民请求将侯君集释放。而侯君集自以为立下大功却因为贪财而被囚禁,感到非常不快。贞观十七年(643年),张亮被派往洛阳都督,侯君集问张亮:“怎么会遭到排挤?”张亮说:“如果因为公务在外做官就是遭到排挤,那么谁才是最冤枉的?”侯君集又说:“我平定一个国家,回朝后惹得皇上大怒,怎么不是排挤?”侯君集说着还挽起袖子说道:“这样子活不下去,你能造反吗,要是可以,我和你一起造反。”张亮将侯君集的话告诉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些话侯君集只告诉给了你一个人,到时候他死不认账,你也拿他没办法。”于是李世民将这件暂且放下,对待侯君集还是和以前一样。而后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侯君集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张公谨早年曾效力于王世充,任洧州长史。618年(武德元年),张公谨与洧州刺史崔枢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邹州别驾,累迁至右武侯长史。

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621年(武德四年),徐圆朗反叛,攻陷楚丘(今河南滑县),欲围攻虞城。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命崔枢、张公谨率领各州豪强作质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卫虞城。副使柳浚道:“崔枢和张公谨原来都是王世充的部下,各州人质的父兄也都反叛了,这一去恐怕会叛变。”任瑰没有理会。在张公谨二人的坚守下,叛军难以攻破虞城,撤军而去。

后来,张公谨在徐世勣、尉迟恭的引荐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秦王府。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和,向张公谨求取自保之策。张公谨的回答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从此逐渐受到器重。

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欲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但又犹豫不决,便命人占卜以测吉凶。此时,张公谨从外而入,将占卜的龟壳扔在地上,并道:“占卜是为决定疑难之事,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难道能够停止行动吗?”李世民深表赞同。

六月四日,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门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其党羽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军赶到玄武门,欲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勇力过人,独自关闭大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冯立等人最终溃散。七月,张公谨升为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

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627年(贞观元年),张公谨出任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并上表朝廷请求实行屯田。此后,张公谨对时政得失多次进言,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采纳。

629年(贞观三年),张公谨上奏朝廷,认为可以讨伐东突厥,并列举六条理由:“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离,此其二;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颉利,无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匿乏,此其四;颉利疏离族人,委重任于外族,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军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此其五;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召聚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此其六。”唐太宗遂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伐东突厥,张公谨为副总管。

630年(贞观四年),颉利兵败,遣使请降,唐太宗命鸿胪寺卿唐俭前去抚慰。李靖与李勣(即徐世勣)在白道会军,打算出兵偷袭东突厥。张公谨得知后,反对道:“皇帝已接受他们投降,而且唐俭还在突厥,怎能出兵进攻?”李靖不听,发兵出击,终于平定了东突厥。

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632年(贞观六年),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改封他为郯国公。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张公谨位列第十八位。654年(永徽五年),唐高宗又追赠张公谨为荆州都督。

大唐英杰谱:征西平北,玄武建功——侯君集和张公瑾

张公谨去世后,唐太宗欲到郊外致哀。有司奏道:“按照《阴阳书》的说法,辰日不宜哭泣,这是风俗。”唐太宗道:“君主与臣子就像父子一样,哀痛哭泣是感情自然流露,怎么能避忌日呢?”于是,痛哭了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