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


過年了


寫在2020年庚子正月下旬,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期。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加油!祝願:戰“疫”早日勝利!

之餘,也讓我想了很多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過年了?!

會講“大灰狼來了”的姥姥的祖輩們所說的“年”或稱“年獸”似乎是真的來了。儘管它並不真實、只是一個漸漸演繹出來的比喻性的虛構傳說,可它通俗易懂、我還真是希望人們不要把它忘了,因為它可能真的會“吃人”的。

其實,“過年”,本義並不僅僅是春節聯歡晚會的歌舞昇平、以及對“中國速度”的熱烈慶祝,還應該有不能被遺忘了的“自我反省”與“揚善棄惡”。

這是數千年前、近萬年時、自有“過年”文化以來所形成和發展的本義,也只有真正瞭解了這個本義,才會使“過年”更有意義、才會使“過年好”永遠落實在始終。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守“歲”一夜容易,守“疫”時期未卜可就難到家了。

珍惜吧!

為此,我將完稿於2019年乙亥春節前後的學術論文--《考證“中國年”的起源》公佈與大家,謹供受益。

考證“中國年”的起源



第一章 序言

此前,“年”、“過年”的起源在公眾媒體中都是以會講“大灰狼來了”的姥姥的祖輩們傳下來的“年獸說”為依據所講的。即,大意為:很早以前,有一種惡獸為“年”或稱“年獸”,每逢除夕之夜就會出來傷害人類,為了躲避和驅趕“年”或稱“年獸”漸漸形成了“過年”,這個“過年”是指過關或稱渡過“年”關的意思。既然是古老的傳說,就不免會演繹繁多、以至荒誕至極,諸如:“年獸”是善獸、幫著人類消滅了“夕獸”,等等。故而,凡此種種,也就無需再行贅述其詳了。



第二章 概論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國年”、又起源於何時呢?筆者經過考證得知:“中國年”,就是一種獨特的祭祀活動,起源於中原大地新石器時代早期8000年前農耕祭祀文化的開始,至堯舜禹時期日臻完善、尤其是隨著夏朝的建立而完全成熟,至漢代初期產生有廟會以及其它豐富多彩的形式。即,在神權和之後誕生政權的社會中,是向天、地、祖表示崇敬和禮拜的典禮,是天文時間每一個365或366天週期中最後一夜的最重要的一次大典,是以“除”為地點、“夕”為時間、辭舊“歲”、迎新“年”為主要事項和最終目的的祭祀活動。




第三章 相關字、詞、以及其原始含義

緣何如此,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我們熟知的一些相關字、詞、以及其原始含義,因為中國文字的產生本來就是原始社會現象的“畫意”再生、是其簡化了的“符號”、具有極為真實的歷史意義,所以很有必要追本溯源、以求結果:

一、中國

“中國”兩字,首次見於青銅器何尊銘文周成王(公元前1042-1021年在位)的訓誥:“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文字起源很早,遺存的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和一些以玉、石、陶、骨質等器物為載體或刻或畫或書的文字符號都是佐證實物。至倉頡時已為“書”,荀子(約公元前313-238年)於《解蔽》曰:“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約公元前239年之前完成的《呂氏春秋》曰:“奚仲作車,倉頡作書。”東漢許慎成於公元121年的《說文解字》曰:“黃帝(公元前2717-約2599年)之史倉頡,構造書契。”至夏時,“夏玉書”、“禹王碑”的相關信息仍有存留,姑且不再詳述。

甲骨文本義:對峙兩軍的旗幟之間的地帶即為“中”,有武力守衛的城邑或疆域即為“國”。《詩經》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此,“中國”有政權主導、統率治理或者地理位居中央兼而政治集權者之國的意義,“中國”的概念應該是啟蒙於氏族部落聯盟共主-黃帝時期、而漸漸形成於之後所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夏禹時期、應用於“盟主”及“君主”時期的始終、典型於西周早期第二位君主成王訓誥。黃帝、夏禹、成王三者之地的核心皆在中原一處、再加之夏周之間的商朝則是一脈相承,其即是中原之國又皆有九州四海的“最高領袖”,不論於地理還是於政治其“中國”概念的產生與發展都在情理之中、致使當然。

二、年與歲

“年”,甲骨文本義:表示人揹負著成熟的穀穗而歸。結合其後的金文,可理解為:農民將收穫成熟的穀物搬運回家食用和儲藏。至東漢近中期公元100年許慎《說文解字》時已言:“年,谷熟也。”至清乾隆段玉裁(1735-1815年)《說文解字注》仍曰:“年者,取禾一孰也。”直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陳昌治的《說文解字》刻本及其之後光緒九年(1883年)重刊本、光緒十四年(1888年)覆刻本均也再無其它新增之意。

每一次穀物成熟的前前後後都需要經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樣一個週期,而這個週期的命名早在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體現:“貞自今十年(又)五”。而至,戰國至西漢初年公元前157年之前的《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堯)虞(舜)曰載。”此言,筆者認為,不實。其用字與相應歷史文化相悖、不符邏輯常理,應屬修書者臆造,應該細緻、深入再以考證。如:

“歲”,甲骨文本義:表示用刑具割去犯人的肌肉或肢體的某一部分-如斬首或砍去雙足,以示懲戒,教育大家,是“年”的伴生事物進行於“年”祭活動之初時、“歲”重犯為祭祀的犧牲品,是最早期刑法或行刑的一種表述。引申來說,“年”是一個週期事物、屬週期性,“歲”是進行於這個週期最終一時的事物、屬一次性;“年”是好事、人人願意期盼的好事,“歲”是壞事、人人唯恐躲避不及的壞事;“年”是迎新、慶祝之“年”,“歲”是辭舊、懲惡之“歲”;“年”是增加之義、是至生,“歲”是減少之義、是至死;“年”是天意、是人為而作而取、是人生和社會生活的根本目的,“歲”是人意、是人為自作自受、是人生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年”是褒義,“歲”是貶義。故此,夏,以“歲”為一個週期的計時名稱是不符合文化邏輯的。

凡以“歲”為“年”計時的早期歷史文獻,其言都應該是出自漢武帝之後期撰寫或校書或補充戰國之前至戰國或至西漢初期史書的“偽託”作者,具有其時代的烙印,即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以降各時期“將錯就錯”或是“創新發展”的產物。先秦、秦之前都以“年”為一個週期計時,如:“萬年無疆!”、“吾王萬年!”、“大秦萬年!”,直至中華民國伊始之時仍有有識之士以“民國萬年!”相與祝福。《史記》、《漢書》中都有記載,漢武帝登中嶽嵩山時創造了“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的“神話”,從此誕生了“萬歲”、“三呼萬歲”、“山呼萬歲”的定義。漢武帝能文能武而且功底深厚,何以會以“歲”代“年”?或其一,其學識真是沒有意識到“歲”與“年”原始含義的區別、不同,使得臣民以及後者不得已順從其將錯就錯牽強附會的偽言以說辭,無知的結果;或其二,其創造了很多的第一、好打破陳規標新立異,求新使然;或其三,其繼太子位、皇帝位來之不易故善武重權,定“歲”和行“歲”是權利的象徵,希望能夠“萬次、萬次、萬萬次”的掌握這個特權,而每一次“歲”所間隔時間的週期與隨之“年”所經歷時間的週期相同,亦之也就形成了“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形式和全新的意義;或其四,秦高喊“萬年”終而被滅,其不願繼續沿用,避免重蹈覆轍;或其五,《左傳》、《國語》曰:“歲在星紀”、“歲在析木”,《韓非子》直言:“歲星”,以此木星紀年應該很早,只是以其“歲”字代替炎帝“參盧”均應是後人為迎合漢武帝時代而改稱命名所用,或其“歲”字是時原本已有、唯是指原始本義而非今譯所屬;或其六,綜合上述而因及其它。故而,“夏曰歲”之“歲”用,應該是錯誤的。

“祀”,甲骨文本義:表示雙手託舉幼兒做祭祀。商,青銅器工具的廣泛應用促使農耕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年”的概念也更加成熟。不禁要問,既然已有非常貼切而且形象生動的“年”作為一個週期的計時稱謂,又何必再引入增加一個僅限祭祀、可以頻頻而無週期性的“祀”來擾亂概念,如此豈不是畫蛇添足?!故此,商,以“祀”為一個週期的計時名稱也是不符合文化邏輯的。

《說文解字》曰:“祀,祭無已也。”即,祀是不停的祭祀。也就是說,祭祀是經常需要、經常進行的常事,其根本就沒有什麼週期性。故而,“商曰祀”之“祀”用,應該是錯誤的。

“載”,甲骨文本義:表示臨刑。結合其後的金文,可理解為:將重犯投入囚車遊行示眾後行刑祭祀,也有“秋後問斬”、“載”於“年祭”的含義。“民以食為天”,食是最主要的目的,即一切要以農耕文化的“年”為核心。故此,唐虞,以“載”為一個週期的計時名稱更是不符合文化邏輯的。

《說文解字》曰:“載,椉也。”即,載為搭乘車輛的意思。故而,“唐虞曰載”之“載”用,應該是錯誤的。

在1993年10月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著名《太一生水》中,有“成而止”一句,有學者翻譯時添加“歲”字而為“成歲而止”。筆者認為,這個“歲”字應該是“年”,在兩者之間,人為之“歲”與自然無關,只有穀物之“年”才具有自然屬性、才會是竹簡所說:“溼澡(燥)復相(輔)也”,“溼澡(燥)之所生也”。

三、除夕

“除夕”,是指“年”這個獨特的祭祀活動所進行的具體地點和時間。

“除”,甲骨文本義:表示有臺階、撐柱、頂蓋而沒有牆壁的建築體。《說文解字》曰:“除,殿陛也。”即,除為臺階。筆者認為:其,就是指非常重視而盛大莊嚴的祭祀場所的一個附屬組成部分。即,同“法場”或稱“刑場”,用於提供祭祀犧牲品而進行“辭”、“歲”的地方,不完全同於“社”或稱“祭壇”,是祭祀場所的附體;而“社”或稱“祭壇”是貢獻祭祀犧牲品進行“迎”、“年”的地方,是祭祀場所的主體。

“夕”,甲骨文本義:表示月亮初顯的黃昏。《說文解字》曰:“夕,莫也。”即,夕為太陽下山的意思。“夕”與“月”同源,只是更加的細化分類而已,指特定的時間。

故而,漸漸產生“除歲”一詞。並且,衍生諸多相關詞語,如:“除去”。


四、辭

“辭”,甲骨文本義:表示執法人謹慎、嚴密的陳述犯人的罪行並且宣佈判決結果。《說文解字》曰:“辭,訟也。”即,辭為訴訟辯詞。故此可知,“辭舊歲”是指對重犯宣判、行刑而用於祭祀的一種形式,是使過去不好的壞人就此清除、壞事就此結束。

“辭”之“歲”的對象應該是由“末位淘汰制”產生的,即在眾犯罪、犯錯人之中擇其重,因為這種神權下的祭祀活動總是需要有相關祭祀的犧牲品、不可或缺,所以人人岌岌可危都希冀於以懺悔來求得神靈的仁愛寬厚原諒所犯過的錯誤、不要行刑懲罰“歲”到自己、保佑“歲歲平安”。故而,之後有先秦時的“改歲”、“獻歲”,有西晉的“饋歲”、“別歲”、“分歲”、“守歲”,直至今天的“政府工作報告”、“年終總結”等。這也正是統治者懲惡揚善、穩定社會、以求天下太平和諧發展的目的。

當然,“辭”之“歲”的對象應該是還包括人所未知的所犯錯誤,祭祀的主導者唯恐其會觸犯神靈的旨意而遭到天遣-招致各種天災,以至不能獲得美好的“年”、“有年”、“大有年”,也就只能在祭文之“辭”中希望把它“歲”之除去了。這個“歲”,則屬於抽象的範疇。

故而,漸漸產生“辭歲”一詞。並且,衍生諸多相關詞語,如:“辭去”。


五、迎

“迎”,甲骨文本義:表示仰面上前接待,以示敬重和熱情。《說文解字》曰:“迎,逢也。”即,迎為在期待之中相遇、歡慶而待。故此,可知“迎新年”是指為了即將來臨的又一輪農事週期通過祭祀活動給諸多神靈貢獻犧牲品、祝詞、又載歌載舞的一種活動形式,是使這個“年”更加“有年”、“大有年”,以致“年年有餘”。

六、正月

“正月”,是指“歲”後、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源於夏曆之夏正、以寅月為正月,經商周至秦有變,終成於漢歷、自漢武帝時(公元前104年)起同於“夏正”並延續至今。《禮記·禮運》曰:“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史記·夏本紀》曰:“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說明,至夏朝已有曆法以致成熟曆法,即“夏正”是可靠的、真實的,又《竹書紀年》中所說:“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於邦國。”也應該是無毋庸置疑而存在的。之後秦朝,為避諱始皇帝名字將四聲正改為一聲發音、讀為徵聲,此延續至今。

《史記》曰:“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這個“歲首”,應該是仍然承襲了原始含義用以正月起始時間的準確界定,可理解為:以“歲首”之後為正月。即,在“除”、在“夕”,“歲”之祭祀所需犧牲品的“首”那一刻起之後的第一個月即為“年初”正月。

說白話,就是以砍去重犯腦袋的時刻作為正月起始的界線定點,結合“午時三刻”的道理推斷應該是“子時三刻”起至“子時正點”止、“子時正點”之後即為“年初”正月。

“初”,甲骨文本義:表示原始人類用獸皮遮羞保暖、開啟文明。《說文解字》曰:“初,始也。”即,初為起始。

地球公轉一週、自轉365或366天為天文時間一個週期,這個週期也是農事誕生、依存的週期,終而被稱之為“年”。期間,有與太陽最近的夏至、有與太陽最遠的冬至,夏、漢曆法與今之農曆皆未取其它時間為週期起始,而是如此“正月”,完全是農事所需、農耕文化的體現。

遠古中原的氣候比之今天溫暖、溼潤的多,即春天的到來相應也會稍稍早些、農事新作必然隨之。故而,如此“正月”、恰到好處。

七、爆竹與紅色

“爆竹”,始見於漢武帝時期東方朔所撰《神異經》,曰:“西方深山中有山臊,長尺餘,犯人則病,長爆竹聲。”

人類自懂得使用自然之火、尤其是鑽木取火起,於風餐露宿時總要使用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任何木質燃料在燃燒時都會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竹子則尤為明顯。中原以及周邊廣大地域於夏商周並及以前存在有犀牛、大象生活,時間越早氣候越溫暖、野獸種類越多,同時竹子廣泛生長的可能性越大。人類使用火的炙熱、火的光亮、火的動態、火的紅色驅逐黑暗中的自然心理恐懼以及驚嚇或襲擊野獸是在極為漫長的生存實踐中漸漸產生的,絕非一朝一夕之能事。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

這個火的紅色,也就是後來一直延續下來的辟邪之色、喜慶之色、“中國紅”之色。

人工爆竹的誕生,不會早於出生於唐武德四年四月十八日(公元621年)李畋的原始創造。至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時已有所謂“伏火礬法”,這是有史以來關於火藥的最早文字記載。

如此想來,處於“人”少、“獸”多的歷史環境之中,在一個“除”的地點、“夕”的時間,進行一個“辭舊歲”、“迎新年”的隆重祭祀活動,黑漆漆的、寂靜靜的沒有篝火-光和熱以及變化形態的能量,並且隨之而生的紅色和爆竹聲響怎麼能行?!故而,火的紅色和爆竹的聲響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祖先祭祀活動、生存發展必然需要的一個方面。

八、壓歲與厭勝

“壓”(壓),甲骨文本義:表示“肉食性猛獸吃夠獵物的獸肉後,對多餘的獸肉失去興趣,遺棄置於地面、形成了壓。又有衍生它解,房屋倒塌,牆體重重地堆在物體之上。”《説文解字》:“壓,壞也。”即,壓為崩壞垮塌。

“厭”(厭),甲骨文本義:表示“肉食性猛獸吃夠獵物的獸肉後,對多餘的獸肉失去興趣。”《説文解字》:“厭,笮也。”即,厭為壓榨。由於“厭”與“壓”的字音、形、意相近,並且讀音可以相同為“壓”音,故而古籍中常常假借“厭”(厭)代替“壓”(壓)、或以互通。

“勝”,甲骨文本義:表示“魚等野生動物發出的氣味,粗濁嗆鼻,惡臊難聞。”《説文解字》:“勝,犬膏臭也。”即,勝為狗肉發出的氣味。

在“事死如事生”的歷史時期,下葬死者需要陪葬。陪葬,具有向死者神靈貢獻的意義,如同祭祀中的貢獻,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安息、並且求得其神靈的保佑一生平安、一切如願。為“死”尚且如此貢獻,為“生”呢?!故而,以象徵著財富的各種物質、以及後來產生的“錢幣”,用於貢獻使天、地、祖之神靈“壓”去“歲”禍。

骨器、玉器、陶器入葬,自進入新石器時代就已普遍。“錢幣”入葬,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距今約7000年的貝飾,可能就是以物換物中的媒介貨幣;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夏)出土的貝幣可以實證當時已有原始貨幣;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葬有貝幣高達7000枚,即700朋貝;西漢鑄造有“除兇去央(殃)”等吉祥用語的錢幣。

厭勝,典出《漢書·王莽傳》。自漢武帝時起,既已有了“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概念,當然就要避諱“壓歲”之“歲”。故而,也就有了“壓勝”、“厭勝”之詞。

九、春節

“春節”,是“辭舊歲”、“迎新年”歷史活動的一個新詞。中華民國建立伊始,中國國民黨引入公元紀年法、試圖完全廢除由來已久的農曆、終以失敗而告終。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批准由內務部民治司呈、總長朱啟鈐蓋章、屬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一日的“擬請:定陰(農)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的呈請。“春節”,由此誕生、延續至今。

“節”,甲骨文本義:表示竹製餐具、帶結的一段竹子。《說文解字》曰:“節,竹約也。”即,節為竹結。故而,“春節”應該是新春起始之“節點”的意思、衍生為“節日”、發展為“節期”,過“春節”而“慶祝”之則應該是歷史過“年”而“年祭”之的遺風。

十、獸與神獸

“獸”,甲骨文本義:表示狩獵。《説文解字》:獸,守備者。即,獸為守候時機、準備行獵。

西周早期“小盂鼎”上的銘文已出現“嘼”而無“犬”的簡體字。於此後古文中,“嘼”與“獸”通用、讀音和意思完全相同。直至漢代以降,“嘼”才被遺棄不在使用。

“嘼”上的兩個“圈”或“口”被寫成“丷”最早見於晉代行書、草書,並隨之用於之後的俗體楷書。

1994年,遼寧阜新市查海遺址發掘發現一條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1987年,濮陽市西水坡發掘出距今約6500年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2004年,偃師市二里頭發現了一個距今約3700年的大型的綠松石龍形器。

考古出土實物,有多種載體表現出各類或具象或抽象或圖畫展示或文字描述的禽獸,如:良渚文化的“神像”,唯不見所謂的“年”與“夕”之獸。

《禮記·禮運第九》卷四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曲禮上第一》卷一曰:“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這是神獸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它諸多名稱和怪異形象皆為以此演繹產品。

儘管如此,包括最古老的志怪古籍《山海經》在內,也絕無“年獸”、“夕獸”之說。



第四章 考古實證

一、零口村墓坑

20世紀90年代,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零口村墓坑中出土一具被正式埋葬、距今7300年至7200年前、年齡為15-17歲之間的女性骸骨,還有同一時期沒有墓坑的另外五具屍骨。相關考古資料介紹:

“一名約17歲的少女屍骨上,遍佈著35處損傷。而且,死者四肢的骨骼,不是錯位缺失,就是反轉斷裂,呈現出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怪狀態。更讓人震驚的是,使她送命的兇器,居然有18件還殘留在屍骨內,有的甚至仍插在骨骼中無法拔出……有專家稱,如此慘烈的死狀,在國內外的墓葬資料中都十分罕見。是殘酷的懲罰還是恐怖的祭祀,讓她遭受了如此殘忍的虐殺?35處損傷又是何人所為?

如果僅僅作為一個史前人,考古學家並不覺得她有什麼特別,因為陝西是一個文物大省,挖到幾千年前的人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這個少女的骸骨卻讓所有見過她的人都為之震驚。從出土時拍攝的照片看,這具屍骨基本保存完整,但是顱骨、脊椎骨、肋骨、盆腔骨上都留有累累傷痕,四肢骨骼多處骨折,左手骨骼缺失。從遺骨上可以發現,有骨鏃(弓箭箭頭)、骨叉(動物骨骼製成的)、骨笄(古時的簪子)等多種用作兇器的磨製骨器,這些骨器留下的骨質損傷達35處之多,其中多處均屬致命傷。此外,死者的胸腔和盆腔內還發現18件銳利的骨器,發現時,有些骨器仍插在女孩的骨骼內。其中有4件骨器是從陰道插入的。

根據損傷的大小和形狀,考古專家推斷,屍骨35處損傷中有29處骨骼銳器傷,均系骨叉、骨鏃、骨笄等利器所傷。其餘6處分別在上下肢的骨關節部位的損傷,可能是某鈍器造成;缺失的左手骨骼,可能是用刀切掉的。

遺骨上有如此多的傷痕,並且是從不同的方向刺入,種種跡象表明,這名少女是被多人,可能有近百人,圍攻暴力致死的。

7000多年前的中國,仍是一個女性享有崇高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在這樣一個極具特殊的年代,為什麼要用如此殘忍的手段處死一名女性呢?

死於祭祀?原始社會的宗教或祭祀活動,用活人做犧牲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說她真的是死於祭祀,那麼在其附近應該能找到一個氏族用來祭祀的固定場合,但是考古挖掘並沒有發現這樣的場合。已經退休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時任零口考古隊隊長周春茂表示,祭祀的可能性並不大。

死於戰爭?周又說:據瞭解,在奴隸社會以前,部落戰爭被殺的僅為男俘,通常是殺死後吃掉。女性是部落戰爭的掠奪對象,是戰利品。而且,這一時期,族內婚姻制度已開始瓦解,新的族外婚姻制度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氏族成員已經漸漸懂得不同血緣結合產生的後代體質強健,有利於部落的繁衍,因此絕不會殺害女俘。更何況,如果僅僅是為了殺死一名戰俘,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浪費這麼多寶貴武器呢?

也有學者根據屍骨陰道中插入的骨器,認為少女之所以會觸犯眾怒,惹來集體殺戮,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違反了部落族外婚姻嚴禁族內兩性關係的性禁忌。

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也沒有人能說清,也許這將會是一個永遠都無法解開的謎。”

筆者認為,可以說清,不會永遠是謎……

注:此文節選中國文化報社駐陝西記者趙建蘭於2013年07月19日所發表文章、個別詞語稍作調整未變原意。中央電視臺也曾有多次相關專題視頻報道。

二、川南割肢葬古墓

《探索發現》、20181014、2018考古進行時、第三季《川南割肢葬古墓》報道:距今4000年前的墓葬中有雙手捧抱頭顱置於胸口之上的無首屍骨、以及已無雙足體內存留40枚石質箭簇的屍骨,確切成因不詳。

“在已發掘的猴子洞遺址中,一種特別的葬俗出現,逝者的頭顱被割了下來,放在胸口上或者手旁邊,考古人員認為,這當是割肢葬。除了該遺址,在區域內的河東岸的大劈山墓地群,也曾發現過這樣的葬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化石稱:這是首次在金沙江流域石棺葬中發現割肢葬。抑或是民族風俗,抑或是戰爭緣故,進一步的發掘研究將揭開割肢葬的面紗。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猴子洞遺址中尋到一個奇特的墓葬,其中埋葬的並不是完整的人骨,而僅有下肢和部分頭骨。頂骨還有多處疑似切割的痕跡,斷面整齊,很是神秘。”

筆者認為,可以說清,不會永遠神秘……

注:此文節選源於多家媒體報道文章、個別詞語稍作調整未變原意。

三、江蘇省興化市蔣莊遺骨之謎

《探索發現》、2018考古探奇、第一季《興化蔣莊遺骨之謎》報道:距今4000多年前的墓葬中有很多屍骨現象存在有待破解之謎。

一家稱為《城史》的說:在2012年6月的蔣莊遺址考古成果記者見面會上,現任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的林留根當時是這樣介紹的:


進入2012年2月後,一個數量龐大的良渚文化墓葬群被發現,共出土墓葬多達278座。


針對一些墓葬中的手骨、腳骨被隨意放置的現象,專家分析認為這可能是“二次葬”形成的。所謂“二次葬”,是指人死之後先臨時安葬,過一段時間再選址重新安葬。墓葬中一些骨頭有燒過的痕跡,這說明當時已有火葬。蔣莊遺址是良渚文化的邊界防禦地帶,“二次葬”、火葬的出現,說明當時戰事頻繁,一些戍邊戰士死後不能及時得到妥善安葬。

這其中,最讓人感到迷霧重重的是158號墓的出土。

該墓是整個墓葬群中最大的一座墓,是一個典型的船棺,長約3.2米,寬度為1.47米,由一個完整的樹幹鑿空後做成的,墓主人是一位男性。令人震驚的是,棺首位置擺著2顆人頭,棺尾擺著4顆人頭,其中一個還被砍下了天靈蓋。有專家猜測,這很可能就是當時的獵頭和殺害俘虜的風俗。可想而知,當時的戰爭是多麼的殘忍。

能用6個人頭殉葬,墓主顯然是個大人物,然而其身份卻是一個疑團。

該墓主人右下角的腿邊,躺著一具女性骸骨,在下葬時就已經沒有了頭顱,她是墓主的什麼人?是墓主心愛的女性,還是被強擄來為墓主殉葬的?如果說其他幾顆頭顱意味著殺戮,這具骸骨卻讓人為一個遠古女性的命運而擔憂。

因此也有專家認為, 墓主人很可能是從北方來的降將。這位外來的“將軍”驍勇善戰,心狠手辣,為蔣莊遺址部落立下赫赫戰功。不幸的是,他本人也戰死在沙場。為感謝這位大人物,人們把他的遺骨撿回來,埋葬在這裡。“身邊的女人很有可能是他生前喜歡的戰俘,殉葬的六個首級,有可能是他在戰場上殺掉的戰俘。”

筆者認為,可以說清,不會永遠是疑團……

筆者:《探索發現》中,還介紹了有很多屍骨雙腳向後並且於膝關節軟組織尚且存在時就已經形成的現象。

注:此文節選源於《城史》網文、個別詞語稍作調整未變原意。

四、陶寺遺址

《探索發現》、20170702、2017考古進行時、第二季《尋找堯舜之都》介紹:1978年至2017年春季,在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村南的遺址發現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諸多文化遺存。

考古學界確定其為堯舜都城,並認為於晚期曾先後兩次被北方不遠處位於今天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部族大規模屠殺、直至毀滅。

發掘的墓葬中有一具女性屍骨,陰部被插入牛角。在很多的媒體中有一影響很大的文章觀點也將其因歸屬於戰爭、戰爭的殘酷所致。

筆者認為,此觀點存疑:其一、是誰下葬了她?!其二、不論是部族內部爭鬥、還是與其它部族戰爭所致,下葬也只能是部族中自己的一方,敵對一方會給她下葬嗎?!其三、如果卻是自己的一方下葬,為什麼還會保留下葬之前殘忍不堪的狀態?!

上述考古,都有屍骨曾被暴力而產生的奇異現象,都留下了相關確切成因的不解之謎。既是迷,就會有各種猜測。媒體中介紹,大多是傾向於“戰爭”,少數認為或是“葬俗”,而深入研究“祭祀”者寥寥、有確切結論者尚無。故而,至今仍然有“迷”。

筆者認為:這個奇異現象的成因,就是源於“祭祀”、特別是“年”、“年祭”時的“歲”,亦即就是源於刑法+祭祀。

《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即為: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與軍事。由此可知,在神權社會、以及其影響下的政權社會中“祭祀”是多麼的重要。有祭祀,就

會有祭祀所需的犧牲品-早期的人祭;有人祭,就會有選擇;有選擇,就會有“量刑”-產生“五刑”;有“五刑”,就會有行刑-犧牲;有犧牲,就會有埋葬;有埋葬,就會有各種各樣相應狀態的奇異現象。

祭祀、以及其伴生物“五刑”應該是經常會有發生的。而“歲”- “年”、“年祭”之“歲”,一方面是“五刑”的始祖,一方面是在“年”度中最為重要的一次“量刑”和“行刑”,一方面是僅限於“年”、“年祭”時才有的最嚴格、最嚴厲、最嚴肅的執法體現。如果“歲歲”下來、“年年”積累,在遺址墓葬中看到“二次葬”或“割肢葬”或“火葬”的屍骨諸如無頭、無頭捧首、無腳、無手、散亂放置、俯身、支離破碎、雙膝扭轉致使雙腳向後、亂箭穿心、陰部塞入骨器或是牛角、焚燒痕跡(生前死後)、散碎、等,也就不足為奇了。

過去,之所以看到諸多數量的奇異現象就產生了源於戰爭的觀點,主要是“諸多數量”很易誤導人們向著“一次性下葬”理解了,而這些性質相同、形態有異的屍骨卻不一定是同時下葬,即與某一場戰爭或內部武力爭鬥不一定有什麼關係。

如,蔣莊遺址最大的158號墓主人應該就是其部族早期某一時期之長、亦即為當時可知的最早之祖,棺首尾兩端擺放的6顆人頭、以及主人腿邊躺著的一具無首女性骸骨都應該是尊長祭祖的犧牲品,也許存在因繼承人更迭而隨之產生多次下葬、多次貢獻的可能性,有如之後的佛教徒對佛骨舍利的信奉和供養的形式。不然,其歷經1000年的生息繁衍祖宗哪去了?!

又如,零口村墓坑的少女屍骨、陶寺遺址的女性屍骨,都應該是罪大惡極的觸犯了部族或部族聯盟的規矩而被“歲”之、並且成為了“年”、“年祭”的犧牲品。當時的女性是絕對“第一生產力”的源泉,即使是俘虜也會把她作為珍貴的“生產資料”,絕不會如此處置,只有在公正“法律”而又祭祀必須貢獻犧牲品時才會這樣避輕就重。

川南割肢葬古墓的雙手捧抱頭顱置於胸口之上的無首屍骨、以及已無雙足體內存留40枚石質箭簇的屍骨,同樣都應該是“犧牲品”。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生產精緻的骨器或石質箭簇都是很不容易、費時費力的,必然非常珍惜。如果是在戰爭或武力爭鬥中對準一個沒有雙腳的人射殺使用至少40枚箭簇方止的失常行為簡直是無法想象的愚蠢,本來以一箭、兩箭之力即可斃命,又何必“40”?!“少女屍骨”亦然同理如此,殺雞無需宰牛刀。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純屬其部族或部族聯盟的“內政”、需要“各方”參加並且均以懲戒行為來表明自己對“辭”的支持態度,亦即是“年”、“年祭”之“歲”的結果。



第五章 結語

今年初、即農曆己亥年的春節前,在中央電視臺《快樂漢語》涉外欄目中,一位“導師”在講解“中國年”時仍在以“年獸說”為依據陳詞與眾;在諸多媒體中,也有學者、尤其是一位收藏大家也在以“夕獸說”為依據陳詞與眾。筆者認為:“中國年”,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容著很多很多文化元素、貫穿著8000年之久的農耕文化歷史長河,我們不能再繼續以訛傳訛,不然、就會貽誤千秋萬代,從而有損中華文化;“中國年”,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體現,正在漸漸的走向國際,也必將會成為國際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再繼續以荒誕不經的“傳說”為依據傳遞給倡導信奉科學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然、就會貽笑大方或及誤人更深、更廣,從而有損人類文明。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故而,為了使人人能夠更加正確的認識“中國年”、讓它永遠的“光輝燦爛”,就此極有必要再次申述:“中國年”,就是一種獨特的祭祀活動,起源於中原大地新石器時代早期8000年前農耕祭祀文化的開始,至堯舜禹時期日臻完善、尤其是隨著夏朝的建立而完全成熟,至漢代初期產生有廟會以及其它豐富多彩的形式。即,在神權和之後誕生政權的社會中,是向天、地、祖表示崇敬和禮拜的典禮,是天文時間每一個365或366天週期中最後一夜的最重要的一次大典,是以“除”為地點、“夕”為時間、辭舊“歲”、迎新“年”為主要事項和最終目的的祭祀活動。

值此,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70週年之際,敬祝:

萬年!萬年!!萬萬年!!!

萬歲!萬歲!!萬萬歲!!!



寫於2019年己亥春節

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 創辦人 張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