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史】元朝时的唐山

汉族曾差一点被灭族

从1215年金都被蒙古军攻占到1260年忽必烈即位的40多年间,今唐山一带处于战乱时期,汉人险些被灭族。

蒙古兴起后连年发动战争。所过之处,人民遭屠戮,农田受破坏,工匠被驱役,财物被掠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统治者还不知道农业经济对经济的重要性。蒙金战争时期,蒙古曾打算尽杀汉人,把耕地都变为牧场。

【唐山史】元朝时的唐山

汉人差一点被灭族。据说,忽必烈自己估计蒙古人,在中国北方直接屠杀了1800万人,而历史学家估计中国北方人口三千万死亡,占人口90%左右。

还好这时候有个重要人物,贡献很大,他就是耶律楚材,坚决反对,抓住蒙古统治者想增加财政收入以更好地推进军队扩张的心理,劝说保留汉人,让汉人从事农业,向他们征收赋税,以稳定统治。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忽必烈时情况有了好转。


水稻、棉花在唐山一带得到推广

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派通晓农事的劝农官到各地督察农业生产情况,在滦州、蓟州一带设置了屯田署。在农村推行村社制度,以50户左右为一社,督促农民开垦荒地,及时耕作,修治河渠,经营副业等。元朝政府还颁行《农桑辑要》,指导推广农业技术。滦州、蓟州每遇水、旱、蝗灾,则免税,或免一半的田租,或发放赈粮。在灾情较少的年月里,唐山人民辛勤劳作,使滦河两岸的土地得到了大面积开垦,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发展,人口相应增加。水稻和棉花的种植也得到推广,由于棉花的种植,改变了人们穿衣的习惯,人们穿麻布的逐渐减少了。同时,农村的副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滦河成重要运输枢纽


元代重视漕运和海运。1284年,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于是转运漕米、竹纸杂品的江浙粮船和闽粤商船纷纷驶舟北上,位于今滦南县溯河人海口的蚕沙口北连滦河、南通直沽,所以“海运多避风于此”。古代行船,风险莫测,商贾船工自南方出发时,多到天妃宫(又名妈祖庙)焚香祈祷,以求平安。及至船到北方后,又感戴天妃神灵护佑。于是北上南人和当地渔民集资筹料,仿照闽、粤、台、港等地的天妃宫,在蚕沙口建起一座天妃宫,后在天妃宫周围兴起大规模的庙会;在天妃宫附近,还建起了一座大戏楼,上演杂剧。当地还流传着关于此的传说。(具体可见下篇《唐山聊斋》)


元朝时,唐山为省直辖区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成为我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上一件很有影响的事件。行省之下为路、州(府)、县三级。但有的府不隶属于路,直属行省,称散府;府有的统领州县,有的不统领州县;州也有“散州”,情况与散府类似。今唐山一带地处“腹里(元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归中书省直辖,东部为永平路的滦州(领义丰、乐亭二县)和迁安县之地;西部属大都路蓟州的玉田、丰润、遵化三县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