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史】唐山移民史:你知道今唐山哪些地方都是移民而来的吗?

移民是唐山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移民就没有唐山;明代初年,由南部江浙一带和西部太行山一带向唐山地区迁入了大量移民。


明朝初期,唐山移民行动

今唐山哪些村落都是移民而来

【唐山史】唐山移民史:你知道今唐山哪些地方都是移民而来的吗?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对永平府(包括唐山)移民大行动。

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靖难之役”再次使北方社会和经济遭受巨大破坏,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4年)为恢复地区经济移民。

明永乐年间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为恢复靖难之役战火波及地区的经济,以狭乡之民垦荒于宽乡,其中,以山西移民到北京地区与山东为主。靖难之役持续4年,主要战场在今北京与山东境内。燕京以东的丰润一带,也为支持建文帝的军队所摧残。造成这一地区土地荒芜,民甚凋敝,将明洪武年间在北平布政使司移徙屯垦的成果,一扫而光。

“靖难之役”以后,顺天八府所属人户189,300余户,未复业85,000余户,已开种田地63,343顷,未开种181,454顷。户口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340,523户减少151,223户,只有当年的55.95%,其中又有85,000余户,即44.9%未复业,则已复业的户只占洪武二十四年的24.95%,约为四分之一。耕地总面积244,797顷,已较洪武二十四年的582,499顷减少337,701顷,只有当年的42.02%,其中又有74.1%未开种,即已开种的田地只占洪武二十四年的10.87 %。北平及其周边地区“地旷人稀”情况非常严重。

永乐帝即位后,将北平改为北京。从首都的战略位置考虑,畿辅之区应该地利肥饶,人口众多。以恢复农村经济为主,针对“地旷人稀”的难题,采用将“北京诸郡男女前因避兵辽东、山海及山东境内”者,一悉以诏书送赴京,转发原耕”。荒地准许军民开种,并以免粮草等优待,鼓励垦荒复业。以每户“给钞,使置牛具、子种;五年后征其税”等优待,鼓励移民。


历史记载了移民北平各府州县(包括唐山)的几次大行动

明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元兵攻瑞州,诏罢瑞州(今辽宁省葫芦岛市),迁其民于滦州,民之近边者皆徙内地;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明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春,迁南民来(滦州)屯;

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明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此外,徐达平沙漠,迁沙漠民屯田北平、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河南等,都与唐山有关。当时的北平称北平行都司,明成祖朱棣迁都后称北京。迁来北平的移民都被安置到附近的府或卫,永平府数量较大。


移民主要来自山西,也有一部分来自南直隶、山东、苏州、浙江、江西等地。迁徙之民多数是农民,也有一些罪犯。有的定为民籍,有的定为军籍。

【唐山史】唐山移民史:你知道今唐山哪些地方都是移民而来的吗?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其中有7次与唐山地区有关,即:

1.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 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2. 明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5年。

3. 明永乐元年 (1403年) 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有罪俱免,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4. 明永乐二年 (1404年) 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5. 明永乐三年 (1405年) 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6. 明永乐四年 (1406年) 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214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7. 明永乐十五年 (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官府移民实荒两种形式

一种是组织移民屯田,另一种是招抚流散的居民回原籍耕种原有土地。当时官府的管理是:土民编社,迁民编屯。即把因战争而逃散,回乡复垦的土著居民编为社,称社民。把由外地迁来的移民编为屯,称屯民。一屯若干户人家,每人给官田15亩、菜地2亩,免租3年,使用官家农具和耕牛的要纳税。额外垦荒,永不征税。官府设立专门的屯田管理机构,还设立制作局铸造农具,供农民使用。

迁来的移民屯田垦荒,盖房筑屋,聚成自然村落,以屯命名。如今唐山市区有马家屯、刘家屯、梁家屯、傅家屯等;

另有以屯田军户建村的,多以营命名,如钱营、宋家营、小营、王官营等。

今天唐山一带的自然村落,绝大部分是明初形成的。明政府又把“社”和“屯”的居民编为里甲,加强控制。每里110户,举丁多纳粮多的10户轮流当里长,负责向民户征收赋税和派发徭役;里下设甲,每里10甲。这样,明政府就把大量移民固定在土地上。

蓟州和永平府所属州县的民社和村屯,主要是在永乐年间组织起来的。

现今唐山的自然村落,大部分为明初形成(约占50%),移民村比比皆是。永平府所属的昌黎、滦州、乐亭、卢龙、抚宁、临榆、迁安等州县村社和民屯,主要是在明初组建的。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年间仅滦州一地就编民社41个、屯村26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