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王小妮教授,最近在微博上因为支持方方,也成了火爆的人物。但是,在海南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官方网站“师资”栏里,根本查不到王小妮的名字。

在海南大学官方网站全网搜索,目前只剩下四条记录。删帖不够彻底,留四条尾巴,对此,要给 人文学院打个差评。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海南大学学生会采访王小妮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但是,可以确认,王小妮确实是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新浪微博上的帖子,所言非虚。确有其人其言其事。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下面是《海南日报》对王小妮的报道,题为《海南文化精英传 | 这么飞起来的王小妮》。

王小妮,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诗歌外,有大量小说、散文、随笔等发表。2003年6月,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3年荣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现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一次酒会上,芒克和徐敬亚在讨论到当今的优秀女诗人的时候,徐敬亚高声问:知道是谁吗?旁边的一个女服务员突然插话:“王小妮!”徐敬亚大喜过望,天下人都知道呀!不在现场的人当然无法理解徐敬亚这样的惊喜,和他相伴了二十多年的妻子,存在的已经不仅仅是诗歌和爱情,或许还有许多外人无法理解的情感。

徐敬亚在《一个人怎样飞起来———论王小妮》中说到王小妮的时候,开始的第一段就是:我经历了王小妮近20年来的全部时空,全部背景。 我亲眼看到了一个个字,从白纸上浮现出来,像手冲破水。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是带着自豪的,以丈夫的身份,见证了一个当代中国最好的女诗人二十多年来的成长。当然还有他自己的成长。

远远地看了王小妮,人如其文,平凡朴素,没有锋芒。当她静静地坐着时,好像她周身散发着一种“不要接近我”的气息。她不多的话里可以令人感到她很谦逊,不有意制造气氛,哗众取宠,平淡得可以忽略。像平常人用散文、随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样,王小妮也是凭着女人对生活敏锐的直觉和纤细的情感用诗歌来发掘普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总是给人一种平凡的感觉,她骨髓里的诗歌元素在这些平凡的时空漫溢着,她生活在诗歌的奇妙空间里。

她说:“只要活着,总有凡人琐事,能够在刹那间超越平凡,比如诗,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到:活着挺好。”

王小妮在一次记者采访她时说,“奖项不说明什么吧。我一般是写完了就忘了……至于在写作的社会回报方面,受关注可以,不受关注也没啥。老老实实写自己的诗,能面对自己就行了。”

王小妮是一个对生活极度敏感的诗人。她的短诗选(1993-2001)大多是记述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情感的,在随意偶然中包含更多的是她本人的经历,这些也决不是那么的宏大或者满是哲理,不是那么刻板或者韵律和谐,诗人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记录了自己生活和社会生活。

“粮食长久了就能结实/一个人长久了/却要四分五裂/五个我中/总有一个最固执地出列/正朝着乡下走去。”(1993年短诗 《到乡下去》)

“看到一筐土豆/心里跟撞上鬼魂一样高兴/高兴成了一个/头脑发热的东北人。”(1993年短诗《看到土豆》)

“要喊他站起来/看看那些含金量最低的脸/看看他们流出什么颜色的汗。”(2004年短诗《 11月里的割稻人》)

对于一个年过不惑将近知天命的女人,如果没有一颗年轻的心和真实的感受,如此具有生活的诗歌是无法写出来的。王小妮没有只是沉溺于自己的个人情感中,她像一个孩子一样童真的双眼躲在窗后观察生活,然后用一支水笔恭敬的在纸张上写下如此的诗歌。

诗歌是来自生活的,那么它不能脱离了生发它的土地。而王小妮的诗少神味多人味,多了女性天性里的温柔细腻。诗歌评论家徐敬亚曾说:在那光晕中,她可能走向了谁也没到达的地方,走出了人们已经习惯的视野。

王小妮是个多面手,诗歌散文小说都能写。写《放逐深圳》系列散文时,生活在(或者说“被放逐在”)深圳这个前卫、浮泛、嚣乱的现代化城市里。深圳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于她,一定有着深刻切肤的痛感。“人,除开两脚之外,是需要精神支点的。”在不倾听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愈隔膜,“倾听和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冰冷板结的世纪。”“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这是世界之病。”(《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在思索着“我们人类的异体性在哪里?你不同于别人而鲜明独特的灵魂在哪里?你与你躯体相搭配的思维个性在哪里?”(《独一无二的人》)从这些散录的文字里面,她关注着社会生活和宇宙。而她在《我看散文》中说,“我绝不写风花雪月。散文必须有真切实沉之核。”

如此独立的思考,这点跟她对生活的关注有关,也因此叫她的散文有独特的味道。长篇小说《很大风》在结构和叙述上很见匠心。作者采取的是一种平行并置的板块式结构策略,把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根据人物的转换,进行重新叙述。她似乎在说“因为贪婪和自私,人与人之间只能建立偶然的关联,而很难消除空间和精神上的距离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王小妮写得最多还是诗歌,个人生活里她也保持着诗人的气质。2004年颁发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她的授奖辞中称:“王小妮的写作沉着,从容,充满耐力。她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优雅而锐利……她置身于广袤的世界,总是心存谦卑,敬畏生活,挚爱着平常而温暖的事物。她迷恋词语的力量,并渴望每一个词语都在她笔下散发出智慧的光泽和悠远的诗意,她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建构诗性世界时面临的难度,以及面对难度时诗人所能做的各种努力……她的诗歌是可见的,质地纯粹,因此,也是最可期待的。”

一直主编《天涯》诗歌精选的李少君在2005年的选本中,第一个就选了王小妮的诗歌,在一次编辑部的闲谈中,他对王小妮的《荷塘鬼月色》颇有赞誉,并说王小妮写了这么多年依然宝刀未老。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文坛似乎比任何领域都浮躁,而身处海南岛的王小妮,似乎也以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以真切的人生体验、充满忧患的历史意识,给自己的作品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记,这些印记告诉我们:一个这么飞起来的王小妮。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个人作品

0、最新著作《1966年》

1、《我的诗选》 1989年 诗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浮躁的烟尘》 1993年 纪事 新华出版社

3、《人鸟低飞》 1994年 长篇小说 长春出版社

4、《放逐深圳》 1996年 散文 云南人民出版社

5、《手执一支黄花》 1997年 随笔 上海东方出版公司

6、《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1997年 诗集 春风文艺出版社

7、《我们是害虫》

8、《目击疼痛》

9、《派什么人去受难》

10、《谁负责给我们好心情》 1998年 随笔 湖南文艺出版社

11、《世界何以辽阔》 2001年 诗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2、《家里养着蝴蝶》 2001年 散文 新疆出版社

13、《方圆四十里》 2003年 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14、《半个我正在疼痛》 2005年 诗集 四川新华出版公司

15、《王小妮随笔精选》 2005年 随笔 新华出版社(5月出版)

16、《安放》 2007年12月01日 随笔 山东文艺出版社

17、《一直向北》2007年08月01日 随笔 时代文艺出版社

18、《上课记》2012年01月01日 随笔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上课记2》2013年4月1日 随笔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66年》2014年1月 小说集 东方出版社

21、《看看这世界》2015年4月1日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要文章

1、中篇小说《很疼》1996年发表《特区文学》

中篇小说《很大风》2004年发表《当代作家评论》

2、短篇小说《1966年》系列11篇 1998年在《作家》杂志全年开辟专栏

多次转载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

短篇小说《棋盘》 1999年发表于《收获》杂志

3、随笔《在鸭绿江的另一边》2002年发表于《花城》

入选北京文学年度文学排行榜

入选《文学中国》2003年度选本

随笔《柏林没有墙了》2004年发表于《天涯》

入选《文学中国》2004年度选本

4、多次多首诗歌入选多种诗歌年度选本

代表作品

《重新做一个诗人》、《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半个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谈话》《十枝水莲》、《他们说我藏有刀》、《喜鹊沿着河岸飞》、《不反驳的人》、《我感到了阳光》、《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我看见大风雪》、《爱情》、《悬空而挂》、《青绿色的脉》、《白纸的内部》、《一块布的背叛》、《我爱看香烟排列的形状》。

个人荣誉

1989年 获《作家》诗歌奖

1997年 获《小说选刊》小说奖

1999年 获安高诗歌奖

2003年 获星星。诗选刊2002年度诗歌奖

2004年 获茶花杯艾青诗歌奖

2004年 获华语文学传媒奖诗歌奖

2004年 获新诗界诗歌国际奖

2004年 获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汉语诗歌奖、

2014年 作品《我们的存在感》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人物评价

耿占春:

王小妮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她的诗跟她的人一样,特别的质朴、细致,她有时像纪录一样地写作,无论社会众生的世象,还是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剧,都能够进入这个敏感的旁观者的视野。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讽。新闻与信息世界只懂得报道突发事件,王小妮的诗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态,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比如慢的疼,慢的灾难与祸害。我写过《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讨论王小妮对隐秘事态和缺失现象的描述能力。王小妮的诗也许有一天能够制作成一些微观戏剧而被更多的人们所理解。

张学昕:

王小妮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对她而言,写诗完全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这使她能够始终保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穿越种种迷思,道出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力量。她常常被推举为"女性诗歌"的代表,却对单一的性别立场充满警惕。她无意将世界看成一座"象征的森林",相反善于使用朴素的口语,通过精妙的直觉,捕捉"平凡世界"中转瞬即逝的诗意。王国维论诗有"隔"与"不隔"之分,王小妮正是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注目,抵达了"不隔"的诗界。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来形容王小妮,不为过矣。

陈超:

王小妮的诗歌从197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人注目,多年来依然满足着"范式读者"的挑剔的眼光。文学史一般将王小妮描述为"朦胧诗"最早的感应者,其实敏识的读者看得很清楚,王小妮充满个性创造力的诗是自发、自在、自足的,它们不是对某某诗潮的感应,亦无法被某某诗潮所类聚、整合。所谓"个体是最多的,比整体还多出一个"。王小妮的诗简隽、轻逸、放松,但同时却奇异地拥有丰富的意味。也就是说它们像鸟一样轻,但不是像鸟的羽毛那么轻。

王小妮的话语总是在平实中见到的陡峭,她的诗歌不拒绝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但是她避免使诗成为黏滞的生活小型记事。其诗不乏生活的力量,但更具有"挖掘语言奥秘"的艺术魔力。在喧嚣的时代,王小妮安静地挽留了生命直觉、奇思异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修养的"自然人"的心灵图像。她反对绝对知识,反对头脑对心灵的干扰,忠实于对艺术本身的信义承诺,在个人创造的道路上轻步而行。

唐晓渡:

简洁、明澈、沉实而轻盈,于静默中直击或折射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王小妮的诗在整体上令我们想到水晶的纯粹本真。她朴素的诗歌理想在于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相互生成。她的诗自成一个世界,其中布满日常生活的痕迹和气息,却又显示为一种话语的险境。在她的诗中,坚定的个性和精微的风格变化并行不悖。她的诗歌写作是对生活和语言的持续擦亮,同时也不断擦亮我们的眼睛以至灵魂。她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重新做一个读者;又是一个启示,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诗意栖居的可能。

吴思敬:

新时期初期,王小妮以她的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诗作为诗坛所瞩目。当诗坛卷起女性主义的狂飙时,王小妮并没有去凑热闹,而是选择了独立的写作姿态。随着性别风暴尘埃落定,王小妮的形象在世纪之交诗坛的浑沌背景中也分外地清晰起来。对王小妮而言,她最看重的是自由。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为此她宁可辞去公职;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写作,为此她从不拉队伍、扯旗号、发宣言。她随意地生活,真诚地写作。"把自己活成一个正常人","无声地做着一个诗人",这就是王小妮对诗与人的关系的理解。王小妮的诗和她的活法,她的不趋时、不做作、不追潮流、不怕被遗忘的定力,她的自然松弛、不急不躁的写作心态,使她对当下的诗坛,尤其是女性诗歌写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瑜:

王小妮的文字轻得像雪花,故事却重得像岩石。在这轻重之间,读者得以窥视那个并不久远却已模糊的时代,政治飓风中摇曳的人性,历史深井下探出的指尖。《1966年》是历史、是寓言、是恐怖故事,也是寒冷大地上一簇轻暖的抒情诗。



王小妮的微博:

已经删干净了!

人物档案 |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