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魏国是最可能一统中原的诸侯,没有之一,因为当时的秦国还处于蛮夷,齐国对中原战事还不上心,楚国在中原南部还安逸的划着小船,魏国却崛起了,并且气势如虹,气吞中原。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但,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这话用在战国时期的魏国身上最合适不过,从魏文侯披荆斩棘,改革变法,强大国力,到魏武侯开疆扩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再到魏惠王四面起火,兵败丢城,风光不再。

那么战国初期的魏国为何没能像后来的秦国一样逃出这个强不过三代的宿命呢,战国初期强大称雄一百年的霸主魏国,为何只是昙花一现便没落了呢?其实只因魏国看似合理地迁都。

韩赵魏之所以被称为三晋,就是因为他们三个瓜分了晋国,当时晋国的版图其实就是现在山西境内,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山西简称是晋的原因了,一开始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的国都在安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夏县。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魏文侯和魏武侯统治魏国时期,国力虽然很强盛,但并没有迁都的打算,这是因为安邑此地虽然离中原较远,但它的地理优势更加明显,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战略要地,以此为都,即使战败,东山再起也是有可能的。

就像后来的秦国秦国一样,背后是险峻大山,以此东出,面对六国合围,秦国虽慌乱但还不至于怕,因为秦国知道,即使真的打败了,退守自保还是没问题的,也可以说秦国东出无后顾之忧,所以虎狼秦国东出可以所向披靡。

我们接着说魏国,魏惠王作为魏国的第三代领导人,他爹和他爷爷给他打下的江山,留下的遗产还是很丰厚的,至少魏惠王刚继位的时候,魏国是处于极盛转衰的节点,至于是继续强盛还是一路下坡,全都要看魏惠王的了。

可是,魏惠王让无数人失望了,包括他泉下无知的爷爷和爹,在魏惠王的统治时期,东边被齐国两次战争打得落花流水,葬送了二十万魏武卒,西边被秦国夺走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和楚国的战争也以失败告终,可以说真悲催。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而这悲催的根源都是源自于魏惠王无知盲目迁都造成的,放弃进可攻退可守的安邑,把都城迁到平原大梁(今河南开封),虽然表明了魏惠王南下争雄的决心,但这个地还真不是理想的都城,至少来说,在战国那个年代不是。

迁都之后的魏国,几乎成了四面受敌的局势,南边接壤楚国,西边接壤秦国,东边接壤齐国,中间还包着一个韩国,一个诸侯国,四面都是强敌,这一迁都的举动,正是把魏国送入无敌深渊的臭棋,并且此地无山川河流的险要地势,一经战争起,将退无可退,守无可守。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对于迁都平原,按照当时的情形似乎还有情可原,但是接下里魏惠王的举动就是不能原谅了,首先,魏国和赵国结怨了,原本赵国是一个可靠的盟友,但魏惠王却想着吃了它,他没有看到背后的秦,前方的齐都在虎视眈眈。

结果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不仅杀死了魏国名将庞涓,还把20多万魏武卒丧失殆尽,这些魏武卒可是魏惠王的爹和爷爷以及吴起留给魏国最大的财富,就这样全被葬送了。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魏惠王失败后,接二连三的征战秦国,结果被秦国夺取西河之地,又征楚国,又被楚国打的落花流水,自此一代强国,就沦为了只能靠外交求得面子的疲软之国,风光早已不在。

其实,迁都之后的魏国,开罪四邻早已是失误中的失误,位居平原,没有天然屏障,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守,而不是四处征战,结好邻国,发展国力,时机成熟,大军南下,方为上策。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战国初期霸主魏国为何只是昙花一现便没落了?只因看似合理地迁都,看似合理,其实根本不合理。

我们做个假如,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强大起来的魏国,在战国前期,其实是无敌的存在,假如魏惠王没有迁都大梁,而是借助西河之地,向西压迫进攻秦国,在西河之地的基础上,继续西进,占领关中要塞。

强不过三代,旺不过百年,从天堂跌入地狱,魏国仅仅耗时两代半

之后联合韩国,楚国等和秦国接壤的大国,共同瓜分秦国,那么得到秦北部土地和人口的魏国,将在战国立于不败之地,进可南下争雄,退可守关中要塞,魏国代替秦国提前统一中原,也是很有可能的。

秦国的统一天下,正是走这条道路,借助函谷关的险要,守住秦国大本营,南下东进,都没有后顾之忧,即使长平之战后折损二三十万兵力,还是几年就又强大了起来,这就是战争中地利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