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春秋(16)-鄭國兩次“捱打”

轉眼到了魯隱公四年。

本年的三月十六,衛州籲殺掉了衛完,自立為衛國國君。

衛州籲政變成功,但是他的地位並不穩固,所以他就想,對外挑起爭端,轉移公眾視線,在諸侯之間立威,以安定民心。可是打那個國家呢?

當初叔段的兒子公孫滑投奔衛國公子州籲,正好以此為藉口,起兵來攻打鄭國,為公孫滑討個公道。

自己一個國家去打,既打不過,也不好看,要再找幾個盟國,組成類似聯合國軍。

盟國之一--宋國。

前面講宋國的時候說了,宋國的公子馮被他死去的老爸發配到了鄭國。公子馮屬於政治避難,春秋那時候在這一點上是很仁義的,任何國家,對於落難來投的,都是張開雙臂歡迎,似乎不保護你就不夠男人。按著當時的不成文規矩,政治避難所享受的待遇是比照原待遇下調一級。以公子馮為例,他在宋國的待遇相當於卿,到了鄭國,享受大夫待遇,鄭莊公給了他一座小城長葛作為封邑。

如今,鄭國有心擁立宋馮做宋國的國君,對宋與夷的威脅非常大。

於是,衛州籲就找人向宋國傳話,“如果宋國希望討伐鄭國消滅宋馮這個禍害,那麼敝國願意提供錢糧,也願意聯絡陳國和蔡國一同出軍。”

陳國、蔡國都是小國,出點銀子就行了。

於是本年的夏天,宋國,陳國,衛國,蔡國,四國組成聯軍,由宋國國君宋與夷,陳國國君十二任的陳鮑,蔡國派出一位大夫,衛國派的是公孫衛文仲,四個人帶領軍隊攻打鄭國,包圍鄭國的東門五天後,撤退。

史稱,東門之戰。

那時由於經濟不發達,不大打得起消耗戰,一般打仗耗時較短。也極少攻城,因為攻城傷亡太大,也罕有能攻下的。凡是軍隊出行,在外住宿一個晚上叫做舍;住兩個晚上叫做信;過了兩晚,就叫做次。這裡特別記載五日而還,是表明這次戰爭耗時較長。

魯息姑在一邊旁觀著衛國發生內亂,看著四國伐鄭,他問身邊的一位叫做眾仲的大夫:“衛州籲這個人能成氣候嘛?”

眾仲回答道:“臣聽說安定民心有施以德行,沒聽說安定民心可以施以戰爭。使用戰爭團結民心,就好像想把絲線理順卻把它弄得更亂一樣。衛州籲這個人行事殘忍,而且喜歡倚仗武力,所以人心不容易歸附。如今他不施以德行,又妄圖發動戰爭來達到目的,想想也覺得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秋天,四國準備再次進攻鄭國。

宋殤公派人前來請求魯國出兵相救,隱公推辭了。羽父(公子翬)請求出兵相會合,隱公不同意。

公子翬再三請求也沒有得到批准,於是公子翬就自行帶兵出征。

於是變成了五國伐鄭。四國伐鄭的時候,只是圍住了鄭國的東門,包圍了幾天之後就撤退了。五國伐鄭的時候,甚至連鄭國的城門都沒看見,只是偷了點別人的穀物,然後就撤退了,感覺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

春秋初年的戰爭,都是非常小規模的。最主要的是因為它動員的人只有諸侯,大夫,士這些人,整體來說,可能一次打仗,說是五國聯軍,有幾千人就已經很不錯了。它和戰國時期,把所有的民眾動員起來的戰爭——動輒十萬二十萬,殺人動輒幾萬人的戰爭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有時候,感覺說要打一仗,與其說是要攻城克寨,不如說是爭個面子,顯顯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