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相信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國從古代就奉行尊老愛幼,以至於每個人對“讓”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它是一種強盜式掠奪,而有的人卻覺得這是一種擁有美好品德的體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孩子的東西被搶,是幫孩子拿回來還是礙於情面,安慰自己的孩子就這樣算了?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

週末,3歲的女兒小凡和奶奶一起出去玩,出去的時候興高采烈,結果還沒10分鐘,小凡就哭著回來了。小凡媽媽忙去詢問女兒原因,可孩子哭的太傷心,抽抽噎噎都說不出話來。這時孩子奶奶說:小凡剛出門就遇見了鄰居家的孩子小美,小美看見小凡手中的小黃鴨很是喜歡,一把就搶了過去,轉身就跑了。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媽媽知道後,立馬就要帶著小凡去找鄰居家的孩子,要把小黃鴨要回來,可是孩子奶奶卻說:小孩子嘛,有了好東西就應該分享給大家呀,人家可能只是拿去玩一會,等會就送回來了。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對於孩子奶奶的做法,宋爸並不贊同。在我看來,分享和要回是兩個概念。分享,是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前提是自願行為;而要回,是要回原本屬於自己的物品,乃捍衛主權的被動行為。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那麼當孩子的東西被搶,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不要訓斥和責罵孩子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關懷,在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如果態度惡劣,訓斥或者打罵孩子,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還會讓孩子對父母很失望,最重要的是孩子沒有學會怎樣處理這樣的事情,作為父母,首先要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及時的安慰和理解孩子,再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問題,最後教會孩子怎樣去處理事情。

2)不要鼓勵孩子製造爭端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家長讓孩子直接去再搶回來,那麼就是在變相的慫恿孩子製造戰爭,這樣孩子也會變得暴力,很多時候,小孩子因為沒有意識這個東西就是別人的,不可以亂碰,所以才會拿過來,但是家長卻鼓勵孩子搶回來,這就不對了,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不分是非,不管別人是不是故意的,只要傷害到自己,就要去懲罰對方,這樣孩子再以後也會很極端,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是不好的。

3)不要讓孩子太懂事、太大方

孩子東西被搶,要還是不要,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在這個階段,是物權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如果父母經常教孩子:你要大方,你要懂事,你要懂得分享,你要做一個好孩子等等,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殘忍的,如果人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那麼在生活中也會變成人人可以踐踏,軟弱、自卑,所以,這個時期,父母要保護好孩子,讓孩子順利的形成物權意識,如果孩子想要維護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那麼父母也要理解孩子,幫助維護孩子的權益,這樣孩子將來也會懂得維護自己的切身權益。

我是美嘉媽媽,瞭解更多育兒資訊快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